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天生韩信 > 第287章

第287章



当年李牧曾经驻扎雁门云中长达二十多年,在当地影响极重,老一辈的赵人都断用兵如神的李牧敬佩不已,听闻是李牧的孙子带军拉收复,还有赵国曾经的大将军辛剧,雁门和云中二郡的赵吏纷纷投降,李左车不费一兵一族轻易的取得了二郡之地,打通了和九原郡之间的道路。

韩信则亲自领军所剩下的一万三千多骑,向东攻略燕地。当初赵歇匆忙退走,许多被赵国占领的地反顿时无主,蓟城城内的张耳因为消息闭塞,尚不知外界发生了何事,见赵军仓促撤走,还以为是赵歇故意使诈。直到数日不见赵军动静,燕军才出城小心的试探,这才确定赵军确实已经退兵。

还没来得及从喜悦中脱身出来的燕军便迎头撞上了正向东接收地盘蒙石带领的秦军先锋。一场混战下来,早已疲弱不堪的燕军大败而归,二万多大军在三千多铁骑的追赶下仓皇逃窜,还没逃到蓟城城下就已经溃散大半。

秦军裹挟着逃入城中的败军,想要趁机杀入蓟城。赶上城头的张耳当机立断,马上下令砍断吊桥的粗绳,数名正在门处的士卒顿时被压成了肉酱。将城外的军队和城内完全隔绝起来。

城外尚未入城的燕军绝望的在大门前大声哭喊着,捶打着城门让城内的兄弟放他们入城,张耳却下严令不准开门,任由这些人吵闹。来不及冲突城内的蒙石便把满肚子的怒气发泄在这些倒霉蛋身上,数千把马刀上下飞舞,将毫无斗志的燕军杀的四处逃散,燕军主将也死在乱军之中。

待韩信亲率的一万本部大军赶到,城外已经一片血流成河,剩下的只有跪在血泊中高举武器颤抖着投降燕军降兵。韩信下令收拢降兵,同时将蓟城的城门出口围堵,防止城内的燕军突围。

秦军这次只是轻骑前来,只是为了快速攻略无主的燕地,自然不会携带什么辎重器械,于是对蓟城也是无可奈何。韩信分兵数路前去接管燕地,他自己亲率八千铁骑在城外游弋。

城内燕军虽然仍有三万之众,但早已被秦军凌厉的攻势吓得胆战心惊。自保都尚且不能,谈何出兵?

张耳不甘心被数千秦军堵在门口,曾重金为赏募得三千赶死之士,在配上自己的四千亲部,凑齐七千之数,忽然打开东门杀向秦军大营,想要趁秦军不备一举击溃秦军。

可惜张耳显然弄错了对象,对手不是仓促成军的散兵游勇,而是训练有素的秦国骑兵,赵军的突袭确实给秦军带了一阵慌乱,但很快就在号角声中上马集结好队列,果断的进行了反击。

秦军迅速的反击显然是张耳始料未及的,优势在他手中仅仅保住了不到一刻钟就彻底的丧失。当秦军铁骑结阵重来,燕军做的任何防卫都成了突然,很快就在秦军的一**冲击下被碾成粉末。

在城头的张耳看着心惊胆战,他没想到秦军的战力如此之强,自己的七千精兵连一回合都未撑住便全军覆没。这也让他彻底断了和韩信交战的念头,只想凭着蓟城顽强死守。

韩信倒也不急,只是传已经平定雁门和云中的李左车带军来援,同时派人持着他的军令赶往九原调集剩下的骑兵赶来援助。

辛剧的赶来到位韩信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他曾是张耳的密友,知道张耳少年时曾受过墨家一位大家的救命之恩,所以这位大家向来敬重有加,若是韩信能劝动这位大家的话,未必不能兵不血刃的解决燕地。

而这位大家正是燕人,就在广阳郡内的曲营山上,为显诚意,韩信亲自去拜访了这位墨家大家,持着钜子令才将这位避世已久的单乌请了出来。

单乌见到韩信后便立即点头答应了,他随韩信来到秦军大营,向韩信要了一有青驴,便悠然骑着慢悠悠的去蓟城

城头上的燕军见一个老头骑着驴慢悠悠的走来,便大声的警告他停止靠近。单乌十分配合的停下驴子,说自己是张耳的故人,特来相访。

得到守兵回报后,张耳惊喜交加,急忙匆匆的赶了出来。因为城门已经被堵死,于是赵军扔下吊篮,将单乌吊了上来。

城内的燕王府,自从韩广被张耳监禁起来后,张耳便理所当然的接收了燕地的一切事物。回到附中后,张耳极为客气的单乌居上座,他自己则持师之礼,以跪礼拜之。

单乌年轻时曾经救过张耳性命,当时秦国到处通缉张耳,张耳逃亡燕地,被单乌收留。单武靠着他在广阳多年的人脉收买了官差,让他们拖着一个已经死的人去冒充张耳,张耳这才得以在赵地生存下来。

所以张耳发达后对这位恩人念念不忘,曾力邀他出山助自己却被拒绝。后来只好每月送些钱粮上山,一次略表自己的感激之情。

只是单乌亲自来找自己,倒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张耳一边热情的接待,一边心中隐隐的猜到什么。

果然,单乌单刀直入的说道;“今外有强兵,内无粮草,你打算怎么办。”

张耳神色黯淡,长长的叹了口气道:“如今这种局面,我还能做什么,唯有死战而死罢了。”

“迂腐。”单乌毫不留情面的说道。“你若战死,不但害了跟着你的手下们,还害了一城的百姓。秦军若是要攻城,蓟城必然会失陷:,攻城之战本就是死伤惨重,你自己死也就罢了,却害了这么多家长,

张耳听出了单乌话中的意思,“难道老师你让我投降秦狗,学着辛剧?这绝无可能,想我张耳毕生所愿无非就是推翻秦国,如今秦国虽然得势,怎么可能让我去投靠秦人。”

“你不投降又能怎么样?”单乌反唇相讥,面色沉了下去,“蓟城并非坚城,而且残墙断壁,就算是我帮你守城,也最多只能拖延一点时间而已,于事无补。”

“我观韩信这人并非暴虐之主,你若投他他未必会心中猜忌而不敢用。你看李左车,还有辛剧,如此足矣看出此人的气魄。”

二百一十三章燕赵归心(二)

虽是三九之天,张耳的额头却密布汗珠。面色绷紧,紧咬嘴唇,显然张耳内心在做激烈的挣扎。

挥袖擦去汗珠,张耳有些不甘的说道;“可是老师,秦人辱我赵人甚深,先有长平,后有邯郸,无一不是仇深似海。你我俱是赵人,若投靠秦人,岂不被天下人耻笑?”

“再者我虽落魄至此,可毕竟也曾是一方诸侯,如今又握有燕地之兵,号令燕地四郡,如果就这么投降了韩信,我实在不甘心呀!学生以为韩信虽然得势,可未必就是天下的真命之主,中原的项羽一日未败,这天下的归属仍未尘埃落定。到不如我们再坚持坚持,如今赵歇虽败,但南部势力仍然为损,北部的韩广学生也能想方设法让他站到我们一边,也许赵国还有有些生机,老师你以为呢?”

单乌并未直接回答,只是抬头淡淡看了张耳一眼,“你并非不识时务之人,又何必自欺欺人。项羽虽在,刘邦犹存,这天下自号的诸侯加起来仍多如过江之鲫,可你觉得哪个会是天命所归?我单乌对秦国并无好感,相反我亲族皆死于秦人之手,论个人感情我对秦国是恨之入骨,可我仍要劝你归降秦国,何也?”

“因为我是墨者,墨者的宗旨就是兼爱天下,消弭征乏。若能让天下得以大治,我单乌个人的恩怨仇恨又算得上什么?项羽刘邦之流,一个暴虐成性肆意屠城略地,视天下苍生为草芥;一个沽名钓誉假仁假义,田氏待他如手足他却谋夺他人基业。这等人为了私利一定会不顾苍生的死活,想尽一切办法打到对手,如此就算天下大定,也是十室九空。”

“反观韩信,我虽未与之深交,但观其行听其言,皆能感觉出此人乃是天下雄主,胸襟之广绝非项羽刘邦能比。从他在咸阳对待诸子百家的态度便可略见一斑,解禁海选之令一颁布,关东学子无不击掌相庆,纷纷投向关中。我也得到了钜子的书信,说此人可以托付天下,故而才到此处劝你顺应天下大势,归降秦国。”

张耳擦了擦汗珠,“老师,此事事关重大,容我再想想,再想想。”

单乌怒目圆睁,霍然喝道;“张耳,你若再执迷不悟,为一己之私而置燕地百姓于不顾。我单乌从此便不再认你为弟子,墨家也会全力相助韩信铲除你。”

张耳浑身一震,面部不停抽动,表情痛苦万分,终于长叹一声,“罢了,我张耳既无力于赵国,倒不如老师所言,保一方百姓的安危。”

…….

张耳的轻易投降倒是有些出乎韩信的预料之外,他原本听到辛剧提起单乌此人,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按照他的想法,单乌虽然曾对张耳有大恩,可张耳毕竟是乱世之中的枭雄,就算重情重义也不会超过了对权利的野心。所以他请单乌来,本意只是想能对张耳尝试着劝降,就算现在不降,日后粮草告竭时也会顺势归降的。

本想张耳乃是一方诸侯,就算有心归顺也会审时度势,观望一阵再做决定的。毕竟现在韩信虽然占据了赵国北部,可仍然是立足未稳,与秦国后方的连通也并不畅通,若生变故,秦国势力败退出赵地也并非不可能。

但这张耳却听从了单乌之言,如此轻易的就归顺了自己,这倒让韩信有些始料未及,同时也对墨家在士人心中的地位有了新的认识。暗暗捏了把汗,幸好墨家是选择支持了自己,而不是项羽或者刘邦,要不然倒是个令人头疼的事情。

收到张耳愿意归降的消息后,韩信担心时间久了会生变故,便立即点起了一千亲兵,快马奔向城门接受张耳的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