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呼啸的枪刺 > 第84章

第84章



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为什么对战场没有整体观察。其次是计划,有突出的地方,很精彩。但是整体而言不是虎头蛇尾,而是有头没尾。这一点刚刚我们说过。第三是对形势的预判,不用说,你根本没有。第四是撤退计划。古人说未求胜先谋败叫大将风度,你就算只是个班长也应该想想第二套计划吧。一句话,你跟本没有一个狙击手或者特种兵的思维方式。大家也都好好想想。我希望通过训练,所有人都能首先在思想上有一个认识。大家记着,特种兵不仅仅是能拼能打,他们应该是在战场上能够将己方打击力尽可能无限放大的威力倍增器;而狙击手就是特种兵中的特种兵。”

叫起来坐了大半天的选训队员,许成杰简单的总结了几句,然后就让享受了一个“长假”的选训队员们赶紧活动活动。老套路,20公里越野。正要随队跑路的叶扶苏被宗国疆拉到了一边:“刚才听了这么多,琢磨出点什么了?”

“恩,有点,不多。第一个目标,成为真正的狙击手。”

“好,盯住了,别丢目标,想办法完成任务。”

这次讨论之后,训练内容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紧凑了。用林东的话说越来越有特种部队的味了。就拿叶扶苏他们这些狙击手来说吧,从格斗到重武器射击,从弓弩偷袭到迫击炮操作几乎陆军的那些东西都涵盖在里面了。擒拿格斗一对三,而且经常是三个教官,交上手才知道,原来宗国疆比其他几个教官更强悍。移动手枪射击(包括出枪、射击)50米胸靶,百分之八十五命中率及格。爆炸物使用制式地雷只是基础科目,据说等到入选了还要学习自己造炸弹。也难怪,谁也不会背包里还带个地雷出任务。除此以外什么通讯、密码、电子仪器统统在学习之列。谁让狙击手是特种的特种兵呢。

这些训练之中,叶扶苏觉得最轻松的要算是记忆力训练了。死记硬背也好,找规律也好,叶大[奇书网·电子书下载乐园—wWw.QiSuu.cOm]少爷的“背功”还真不是盖的。不就是看几张破卡片一会然后复述么,比如都是修车工具,少了一把钳子;都是家禽,多了一只花鸡;背说明书是吧,小菜一碟,《易经》都能背给你听,背英文字母排列是吧,不难,俄文的都可以。每到这时候,宗国疆总觉得心里不是很踏实。记忆力好是好事,能找到窍门更好,这说明观察仔细。可是这样的观察和实战中对狙击手的观察能力要求差别很大,叶扶苏那个毛躁劲也不是那么好改过来的。看来应该琢磨一些特殊的训练、考核方法。

砥砺出锋第十二节考核(一)

第十二节考核(一)

不知不觉中时间已经到了深秋。满山树叶已经逐渐的枯萎、干黄,即使是一些常绿植物也已经变成了深绿色。三个月的选训队生涯已经接近尾声,被队员们视为鬼门关的选训考核也日益临近。

这几天叶扶苏一直在编织他的吉利服。自从在宗国疆那里学到这个“手艺”后,这小子几乎把每天那可怜的业余时间都用在这张“渔网”上头了。据说“吉利服”(GhillieSuit)的名字来源于一个叫吉利的苏格兰人。这种衣服一般用于猎人,一件好的吉利服能借助很好的伪装避免被其他人和动物的发现。

追根溯源,吉利服最早应用于实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二战中得到普及,甚至有一本手册专门讲解如何制作吉利服。此时吉利服改名为狙击手服。使用吉利服最踊跃的是德军狙击手。电视上牛哄哄的美军狙击手直到1980年前后才开始正式使用吉利服。且不说专业的狙击手,就是像叶扶苏他们这样练过几天的“二把刀”都知道这东西的效果,因此野战伪装的概念甚至发展出了城市用吉利服(被称为“垃圾装”)。随着狙击与反狙击越来越受到各国军队、警察的重视,一些高科技产品也逐步应用到了这上面。像防红外观测的伪装布,自动变色的隐蔽服等。

叶扶苏做的这件吉利服能用四个字来形容――中规中矩。可以说这是一件“教科书”般标准的吉利服。整件衣服基本上就是一件由挂满布条、麻袋条和细绳网组成外套,这些绳、条长度从几厘米到十几厘米不等,主体的颜色是土色,这是为了在上面插上植物后能够更加接近自然界真实的色彩背景。叶扶苏正在编织的是帽子。相对于已经编好的上衣和裤子,帽子的编织难度最大,比起全部裹在迷彩服中的躯干,人的头(面)部轮廓最难进行有效的分割。超过一千多条的绳子或布条,每一条都经过叶扶苏的手勾连在了一起。这些布条有三个作用:分割人体轮廓、模拟自然植被、为伪装服提供三维外观。吉利服的颜色和组成要随着环境而改变,比如单独的条、麻布可以很好的模拟杂草为主的环境,叶扶苏他们进行训练的这片山区现在就是这个情况。但是在如果要模拟阔叶林就要用更大的布条和麻布。布条和麻布使吉利服看上去很有立体感。而且每一个狙击手都会在吉利服上添加摘自周围环境的树叶和植物碎片。

按照宗国疆说的,叶扶苏首先找毛兵要了一块类似军用伪装网的材料。这是用连续三天的训练加分最多换来的(这也充分证明了宗国疆的判断,叶扶苏这小子还是有潜力的)。用剪子剪成衣服形状,一针一线地缝在衣服上,这样可以快速的更换或去除伪装。只不过叶公子的女工实在令人不敢恭维。除了后背,伪装材料还要足够披在上身前面,保证在起身时的伪装,但也不能太靠前,否则匍匐前进时就难受了。叶扶苏还动了个小心眼,在身前和膝肘关节部分又缝上了几块帆布,耐磨又可以方便爬行(帆布很滑)。可惜没有海绵,要不弄个衬垫什么可以少受不少罪。经过指点,叶扶苏领了一套尺寸比较大的87式迷彩服来制作自己的吉利服,这是为了穿在其他作战服外面,因为在进入潜伏地域之前一般不会穿着吉利服乱晃荡;而“跑路”时也有可能需要脱下它以便逃得飞快。总不能赤身裸体的逃命吧,所以里面还是要穿点什么。另外绳网(伪装网)缝在裤子的背面,必须确保绳网盖住腿侧至少3/4的部分,这样爬行时绳网应该能贴近地面。

绳网缝好后,就可以把伪装材料系到绳网上。叶扶苏所用的这些伪装材料是很普通的粗麻布,这是食堂装大米的麻袋裁剪的。一开始他想用选训队盖吉普车的军用伪装网,但那玩意是用塑料材料制成,沾水后全身精光闪闪,就差插个旗子写上“此处无银三百两”了。也不能全用天然植物。这要看当地环境是怎样的,补充天然材料要适当,不能让自己看起来就像一株矮树丛一样。这样反而在周围环境中显得鹤立鸡群。

可能很多时候军用品给人的印象都是忽略舒适性而强调实用。这是指大多数的情况,毕竟上战场不是度假。但是对于狙击手的吉利服而言,舒适性也同样重要,填料、隔热、防虫以及饮水统统在考虑范畴。想想看一、两个人要在荒郊野外或是敌人眼皮底下潜伏上一天甚至几天,吉利服的舒适性就必须在考虑之列。对于这一点叶扶苏可算有切身体会。整夜、整夜的潜伏训练。他算是领教了什么叫做饥寒交迫了,特别是那些无孔不入的小虫,如果恰好在衣服里养了一只半只这样的“小宠物”,那可就真的不再孤单有得解闷儿了。

一件完整的吉利服有可能达到十几公斤的重量,估计到了热天会很难受,所以叶扶苏打算等将来再编一件有纱网的,现在还是暖和一些的好。另外战场上还有一个顾虑就是会起火,所以用料应该是阻燃的。不过叶扶苏现在没有,那种高级“垃圾”要等到了刀锋大队才会找得到。其实不仅仅是耐火,材料的吸水性也要考虑,否则浸透雨水后就太沉了。其他还要考虑到着火和落水后,快速的脱掉它。

还有一种相对简单的伪装方式,就是吉利罩。这仅仅是把一条勉强算的上吉利毯的东西撑起来,底下挖个当兵掩体,把狙击手和观瞄手藏在里面。这种方法其实叶扶苏以前用过,就是当初独立团搞分队对抗训练,叶扶苏在一马平川的操场沙坑里潜伏的那次,只是现在想起来自己也是够笨蛋的。非要在身上堆那么多的沙子,早知道弄个平顶帐篷多好。要不怎么说不够专业呢。不过这种做法的明显缺点是很难移动。听宗国疆说,在二战中德国人和苏联人曾大量使用这种做法。

吉利服的最后一项是头罩或面罩。有些狙击手喜欢把头罩缝在帽子上,这样便于戴在头上。不过也有人把它连在上衣的后领上。宗国疆教给叶扶苏的就说这种方式。头罩非常有用,而且可以独立使用。面罩也是网状材料,可以包在头上或包在武器上以降低武器的外廓特征。狙击手经常有几种不同的颜色和式样的面罩,以便在不同的地区使用。

一边编织着吉利服,一边听着在边上示范、帮忙的宗国疆讲解,不时的叶扶苏还要揉揉有些疼痛的左肋。

“刀锋大队有统一配发的吉利服,对于个人来讲,这是一件‘私人’物品,所以我更愿意自己花费几十、上百个小时来不断制作和完善它。”宗国疆把一个布条绑上去端详一会儿又解了下来。看着叶扶苏不住地在用手揉肋骨,他脸上显出一抹淡淡的笑容:“吉利服制作也有一些规范,比如形状。天然的东西没有很鲜明的轮廓,所以直直的、水平或垂直的线条很引人注意。还有质感,植物有特殊的质感,所以吉利服要尽量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