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血腥的盛唐 > 第298章

第298章





是玄宗老糊涂了吗?

这个因素固然有,但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此刻的玄宗迫切希望用一场决定性的胜利来挽回他早已失落的自尊,来抚慰他极度受伤的心灵。

所以,任何有利于朝廷发动反攻的信息,玄宗都会相信它是真的。

杨国忠很可能正是摸透了玄宗的心思,才大胆捏造了这份假情报。

接到玄宗下令东征的诏书后,哥舒翰懵了。就目前的战局而言,这无疑是最弱智、最可笑、最不合理的一个决策。

哥舒翰不敢耽搁,连夜起草了一道奏疏,让使者回禀玄宗。他在奏疏中说:“安禄山久经战阵,军事经验非常丰富,此次叛乱蓄谋已久,他岂能不作充分准备?如果说陕郡的兵力薄弱,那也必然是以此引诱我军出击,一旦我们真的出击,正好落入他们的圈套。而且,叛军千里而来,利在速战速决;我军据险而守,利在打持久战。更何况,叛军残暴,久之必失人心,兵力也会萎缩,迟早会发生内乱;我们只要静观其变,到时候乘虚而入,定能不战而生擒安禄山。总之,我们的目的是求胜,不是求快!如今,向各道征调的军队都尚未集结,还是应该再等一段时间。”

就在哥舒翰呈上奏疏的同时,郭子仪和李光弼也向玄宗提出了他们的下一步计划:“我军正计划北上,直捣范阳,覆其巢穴,俘虏叛军的妻儿老小作为人质,以此向他们招降。届时,叛军必定会从内部崩溃。至于潼关大军,只要坚守阵地,把叛军拖住,让他们筋疲力尽就够了,千万不可轻易出击。”

两份来自前线的奏报不谋而合地提出了一个相同的战略,那就是——坚守潼关。

只要玄宗能够虚心接受这四个字,那么后面的历史很可能就将全盘改写。

可惜,玄宗并不接受。

他一心只想着快速反攻,光复东京,彻底洗刷安禄山带给他的耻辱。所以,他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观望拖延。此外,杨国忠又整天在他耳边吹风,说眼下叛军毫无防备,绝不能让哥舒翰逗留延宕、贻误战机云云,玄宗心里就更是急不可耐,随即不断派遣宦官催促哥舒翰出关决战。

此后的两三天里,玄宗接连派出了几十拨传诏使者奔赴潼关。往往是前面一拨刚刚宣完诏书,后面一拨紧跟着又到了。(《资治通鉴》卷二一八:“续遣中使趣之,项背相望。”)

那几天,哥舒翰耳边始终只回荡着两个字:出关、出关、出关……

这两个字无异于死神的召唤。

然而,军令如山,圣命难违。即便哥舒翰明知道只要迈出潼关一步,就等于迈进了鬼门关,可他也只能怀着满腔的无奈和悲怆往前迈!

天宝十五年六月初四,哥舒翰“抚膺恸哭”,然后挥着眼泪“引兵出关”。(《资治通鉴》卷二一八)

前方的道路阳光迷离,野草萋萋,十八万大军在沟深坡陡、狭窄逼仄的峪道上缓慢前行。时值盛夏,空气燠热凝滞,一丝风也没有,所有的军旗全都无精打采地垂在旗杆上。士兵们步伐沉重,挥汗如雨,连战马都显得异常烦躁,一个劲地喷着响鼻。

哥舒翰策马走上一面高坡,久久地凝视着从他脚下走过的一队又一队士兵。

他们都长着不一样的面孔,可他们脸上却有着如出一辙的表情——无奈而茫然。哥舒翰知道,现在自己脸上肯定也是这种表情,因为他和这十八万将士一样,正在走向同一个未知的宿命。

最后,哥舒翰下意识地向西遥望了一眼。

忽然间,他的心头掠过一阵莫名的惊悸。

因为,潼关上空仿佛有什么东西在飘荡。

哥舒翰仿佛看见,高仙芝和封常清的亡魂正在潼关上空凄凉地飘荡。他们似乎想跟哥舒翰说什么,可哥舒翰始终无法听见……

【灵宝之战】

大军出潼关后,整整走了三天,才到达灵宝(今河南灵宝市东北)西原。此处名为西原,实际上并不是一马平川的平原,而是北有黄河之险,南有崤山之阻,中间仅有一条狭窄的隘道,而且长达七十里。

很显然,这样的地形对于大兵团的行军是极为不利的。哥舒翰的十八万大军不仅不能展开,而且很容易在隘道中成淤塞之势。

更为致命的是,敌人如果在这个地方打伏击,十八万唐军势必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成为任人宰割的十八万头羔羊。

如此得天独厚的伏击地形,如此难得的全歼唐军的机会,崔乾祐会放过吗?

当然不会。

他早就在这里张好了一个口袋,就等唐军乖乖往里钻了。

事实上,哥舒翰并非没有察觉到前方的危险。唐军于六月七日进抵灵宝西原的隘口,前锋就与崔乾祐的燕军发生了小规模的遭遇战。既然崔乾祐已经从陕郡移兵至此,那分明意味着——前方七十里长的隘道肯定隐藏着重重杀机。

换言之,唐军必将在此遭遇一场恶战!

由于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所以哥舒翰不敢贸然进军,而是命大军在隘口宿营了一夜。假如哥舒翰不是身负东征之命,他一定不会轻易进入隘道,而是会想办法迫使燕军到隘口决战,如此便能避免被伏击的命运。然而,不幸的是:哥舒翰军令在身,如果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克复陕郡、进军洛阳,朝廷必然会追究他的迁延逗留之责。因此,即便明知道前面的燕军正严阵以待、虎视眈眈,哥舒翰也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

八日清晨,哥舒翰与部将田良丘先行乘船进入黄河,在河流中央观察敌情。他发现燕军兵力并不太多,才下达命令,让大军缓缓开进隘道。他命王思礼率五万人为前锋,命庞忠等将领率主力十万继之,自己则另率三万人渡过黄河,在北岸的一处高地上擂动战鼓,为南岸的唐军助威。

哥舒翰如此布阵,足见其内心还是非常谨慎的。他把大军一分为三,显然是不希望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此外,亲率三万人渡到黄河北岸,一则是以此作为预备队,二则是万一南岸主力遇袭兵败,自己手里头至少还能留一点本钱。从消极意义上说,这是逃命的本钱;从积极意义上说,这也是日后整兵再战的本钱。

尽管哥舒翰已经作了最坏的打算,可令人遗憾的是,这场战役的结局还是比他预想的要坏得多。

王思礼率前锋进入隘道后,发现前面的燕军最多不过万人,而且十个一伙,五个一堆,“散如流星,或疏或密,或前或却”,根本没有一个像样的阵形。

唐军官兵们不约而同地笑了——看来朝廷接到的情报是准确的,崔乾祐的燕军的确是一帮军纪松懈的老弱残兵。

此刻,正在崤山的峭壁上密切监视唐军的崔乾祐也笑了——因为羊入虎口了。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可想而知了。唐军前锋刚与燕军接战,燕军的散兵游勇就赶紧卷起军旗,抱头鼠窜。唐军士气大振,立即乘胜追击。等到毫无防备的唐军前锋全部进入伏击圈,崔乾祐令旗一挥,无数的巨石檑木自悬崖峭壁上滚滚而下,顷刻间就把大部分唐军士兵砸成了肉泥。剩下的唐军在逼仄的隘道里挤成一团,手中的长枪长槊不仅派不上用场,而且时不时还捅到了自己人身上。

得知前锋遭到伏击,伤亡惨重,哥舒翰连忙出动早已准备好的毡车,将其推到队伍前列,准备用它们冲开一条血路。所谓毡车,大概是用结实的牛毡裹住车厢,在上面画满骇人的牛头马面,然后在车厢周身插满长枪大刀,锋刃朝外。可想而知,这种战车在向敌人发起冲锋时,应该是很有震慑力和杀伤力的。

然而,崔乾祐似乎早就料到哥舒翰会来这么一手。他命士兵用数十辆装满枯草的车塞住道路,然后纵火焚烧,滚滚浓烟顿时冲天而起。此时已近中午,烈日高悬中天,本来便已酷热难当,加之东风又起,烈焰浓烟一齐冲向唐军,人人睁不开眼目,只能在烟雾中刀枪乱舞,结果杀死的都是自己人。后面的弓弩手看见前方打得热火朝天,以为燕军杀了过来,于是万箭齐发,直到箭囊全都空了,日影西斜,烟雾散尽,唐军官兵们才蓦然发现,前方只有几十辆烧焦的草车,一个燕兵也没有。

而就在唐军草木皆兵、自相残杀的时候,崔乾祐已经派出一支同罗骑兵,从崤山南麓绕到唐军背后,对隘道中的唐军发起进攻。唐军前方被堵,后路被截,顿时彻底崩溃,人人争相逃命,有的丢弃盔甲逃进了山谷,更多的因相互推挤而掉进黄河,纷纷溺毙。一时间,隘道中到处是惨不忍闻的嘶喊和哀号,死亡的喧嚣直上云端,响彻天地……

至此,王思礼的五万前锋基本上全军覆没。

按理说,尽管王思礼遭遇惨败,可唐军还有足足十三万人,和燕军比起来,在兵力上仍然占据绝对优势,只要稳住阵脚,调整战术,不见得就打不过燕军。况且,哥舒翰之所以在战前就把兵力一分为三,目的也是为了降低风险、保存实力,以便在暂时失利后能够组织力量进行反击。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哥舒翰的一厢情愿。

因为庞忠等人率领的十万主力一听说前面的五万人全都被燕军吃掉了,顿时士气尽丧,随即不战而溃。而哥舒翰自己率领的三万人也好不到哪去,他们看见南岸的十五万大军死的死、跑的跑,再也无心恋战,于是也跟着一哄而散。

“后军见前军败,皆自溃,河北军望之亦溃。瞬息间,两岸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