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风月天唐 > 第161章

第161章



最为惊愕的当属张方,他实在不知陈浩这句话,与他所问的有何联系。即便有些迷茫,但是也遵从了陈浩的意思深吸了一口气。

“大人,学生闻到了牡丹花香!”淡淡的花香在风中弥漫,让人顿感沁人心脾。

“哦?可本官却未曾问道花香,却闻到了血腥与腐臭……”陈浩依旧双目微闭,然双目却是微微皱起,一丝忧愁写意在脸上。

“大人说笑了,今日牡丹花会芳香四溢,又岂会有大人所说的血腥与腐臭……”张方觉得眼前的这位陈大人嗅觉是不是有问题,这芳香四溢又岂会有什么血腥与腐臭。

台下众人也自然听得到二人的对话,陈浩的话刚落音便引起众人的哄堂大笑起来,都觉得陈浩的嗅觉极不好使。甚至有人在台下高声的戏谑陈浩,也有不少落选国子监学子,更是鄙夷陈浩在故意拖延时间。

陈浩对于众人的嘲讽之言充耳不闻,待缓缓睁开双目后,便对着台下悲沧的说:“往事如昔烽烟依旧,三十年多前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就在这洛阳焚毁了河阴转运院的大量钱帛粮食,并与安史故将嵩山僧人圆净策划焚烧东都宫殿,并且肆行杀掠无恶不作,屠戮洛阳百姓……

这难道诸位皆以忘怀?或许在座的诸位对三十多年前知之不详,未曾经历那些已故血腥之事,然众位读史书又是为了什么?不是以历史为鉴,而是在这每年一度的洛阳花会一展风流?”

一席话说得众人一阵惊愕,甚至有的学子面红耳赤的低下了头,众人皆是饱读诗书学子,对于史书自然了然于胸。今日被陈浩这么一说,自然忆起当年洛阳城内曾经遭受了惨无人道的屠戮……

陈浩见众人大多陷入沉思,随后轻轻一叹接着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腐臭之味诸位没有闻到?诸位皆是有识之士,想必应当知晓本官所言何事。天生便有高低之分,达官显贵,富豪乡绅,能有今日之显贵自然也是祖孙辛劳勤奋而来。

然而诸位既然已经得天独厚,又何必让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百姓再临秋霜?如今河南府各州县乡绅显贵,肆意妄为吞并田产私设租税,可曾怜悯穷苦百姓的死活?诸位想必也有本官口中达官显贵,富豪乡绅子孙,然而诸位莫要忘了,你也是读书人……

尔等既是读圣贤书的才子,当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而诸位毫无悲悯是为仁?视若无睹可为义?”

陈浩在台上慷慨激昂的侃侃而谈,而台上台下的众人不禁陷入了深思。方才还是有些活跃的气氛这一刻彻底压抑到了极致,寂静的让人感到窒息。台下有的人甚至因为陈浩的话,热泪盈眶的不能自抑。举目望去见此人穿着寒酸想必是寒门书生,陈浩的话自然能够寒门之中产生共鸣。

有的学子最后感慨之余却是低声自语道:“都道‘万般皆下品,未有读书高’所谓一朝成名天下知,却不知身为读书人的本原。为官之道若是不能将仁义放于心间,又与何必读书?又何必学习孔孟之道?”

振聋发聩的铮铮之言在众人耳畔回荡,此刻众人均作了一个深吸的动作,最后脸色各异的感受着方才吸入鼻中的空气。仿佛透过淡淡的牡丹花香感受到了那血腥的带来痛处,与腐臭的引发的悲悯之情。

而台上的张方却是怔怔的站在那里,眼神始终没有离开陈浩。口中不住的默念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最后愧疚的退了一步施了一礼恭敬道:“大人今日教诲,可抵学生国子监十年所学,张方受教了!”

陈浩看着众人似有所思,心中的石头也稍稍的落了下来。今日在这里说了这些话,陈浩不是无地放矢。近日李商隐的章程已经拟定完成,因此接下来的第二把火就要在河南府燃起。关于土地兼并的事情自古就不胜枚举,若是要给予整顿须得强手腕。

之所以今日慷慨陈词,就是想要试探一下这个阻力到底有多大。若是在众多士林学子身上的阻力甚小,那陈浩就可以利用士子们的影响力,更进一步的整顿土地兼并。

因为此事的阻力不可为不大,自古因为此事改革的有很多,然而最后得以善终的很少很少。若是阻力很大定会受到强力的反弹,届时将此事呈送到朝堂李忱也未必买账。最是无情帝王家这一点陈浩深知其中三味,这也是为何提出只在河南一府实施的原因。见此刻气氛有些压抑,陈浩清了清嗓子道:“本官所言望诸位思量,此刻本官便解答张公子方才的疑问……”一更。--by:89|10054180-->

第三十三章出世与入世

第三十三章出世与入世

陈浩侧身一指张方道:“二位贤圣看似意见不同实则俱有道理,可谓立场不同处境有异罢了。若要归其根本,只是在于出世与入世的分别……”

“哦?愿闻其详!”张方此刻态度较之前而言,显然恭敬了很多。

“出世者,跳出三界外,不理凡尘俗事,出则仁爱仁恕,以仁感仁,以仁而格不仁,何愁世道不仁……故此先圣老子乃是入道出世之人,自然以慈爱感化天地,此仁爱之心何来错之理?

而孔圣乃先师之师,《礼记·大学》曾有【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乃足以看出孔圣之本意,亦是入世之心,以至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故而本心如何即有何种执念,二位贤圣皆是万世圣人,教化众生之先驱,对于‘以德报怨’没有对错之分,而是出世与入世的立场之别……

正如方才本官闻到是血腥与腐臭,而诸位所闻到的乃是牡丹花香一样。本官与诸位的嗅觉均是无碍,然而却所闻各异,为何?皆是因本官与诸位的心境与立场不同罢了……”

陈浩在高台之上侃侃而谈,听得众人孜孜不倦之余更是顿生敬仰之意。曾几何时学子中经常就儒释道三学争论不休,只因各自的理念之中有着相互抵触的地方。如今听陈浩这么一说,顿时让众人豁然开朗。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便是如此,对于一个成语鞭辟入里的解析,就足以让众多学子对儒道有了新的认知。

就在众人深深的被陈浩此等灌顶之言深深陶醉之时,西面的十二学子中一人霍然而起。此人的这一番举动引得众人不由一愣,心道这是要二对一吗?

就在众人以为必是一场龙争虎斗之时,却见此人来到场中施了一礼道:“学生薛泰,虽是国子监学生也自认文采风流,然却独喜玄学,因此曾为儒、道之学中的相左之处不得其解,因此困扰学生许久。今日大人方才寥寥几语,让学生茅塞顿开,多谢大人指点迷津!”

陈浩一直以平和之心对人,对于薛泰专喜玄学也并不感到惊讶。国子监中本就有关于玄学的课程,如今李忱虽是推崇佛学,但是作为自认李耳(老子)的后裔的李氏皇族,自然保留着老祖宗留下的玄学道基。

薛泰行了拜师之礼足以见得对陈浩的尊重:“学生却有一惑还请大人解惑!”

“但说无妨!”陈浩此刻轻轻一笑说道,他看得出这个薛泰不是故意寻衅,想必真的有疑惑让他解惑。

“方才大人所言,二位大贤皆是教化众生之念,亦无对错之分,那我等后人又该如何左右取舍,又该如何继承先贤的衣钵呢?”薛泰说出了困在心头的疑惑。

薛泰的这个疑惑一经说出,顿时引得众人议论纷纷。这个问题虽然有些尖锐,但是却也是要面临的问题。既然你陈浩已经证明了二位先贤的说法没有对错之分,那又该如何解释薛泰所提出的问题?

然而对于这个疑惑,陈浩却只是略作思量便郑重道:“薛公子这一问提的好,关于出世与入世的争辩,不说当初的百家争鸣无分对错,即便是如今的儒释道三家也是各执一言,几百年来熙熙嚷嚷少有共识……”

陈浩说到这里,引得众人不住的点头。的确如陈浩所言,几百年里争论不休,依旧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

这时陈浩又接着道:“对于这般争论实属无用之功,若尔等静心思量便可领会,二位先贤虽是各有所异实则却可融为归一。

二位先贤皆是仁爱之心教化众生,便是让我等后人‘以出世做人,以入世之处事’。故有:仁爱谦让之心自律,做清如静水之君子;公正进取之心自勉,为济世安民之贤臣!”

以出世做人以入世之处事,这句话在众人的耳中不停回荡,犹如远古的智慧之钟敲响了心灵之门。是啊,与其纠结于二位先贤的理念之别,何不以取其所长熔融其中。

薛泰听了陈浩的这一番讲述顿时豁然开朗,一直纠结于心的郁结终于在这一刻得以解开。此时薛泰又走近几步,看着陈浩说道:“仁爱谦让之心自律,做清如静水之君子;公正进取之心自勉,为济世安民之贤臣!今日学生才知大人之才已到了我等望尘莫及的地步,大人胸怀沟壑学生敬佩有加。方才大人之意学生已然明了,学生在此承诺,若大人所行乃是济世安民之策,我薛家定为大人马首是瞻……”

说着行了一礼便退了下去,不过不是退到席位上,而是直接下了高台。陈浩看着薛泰离去的潇洒背影,心中却是为之一惊。思忖这薛家莫非就是河南府三代豪门之一的薛家不成?

说起这薛家可是这洛阳的一大豪门,每一任的东都留守都会对河南府的三大豪门忌惮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