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散文 > 励志成语故事14篇 > 第9页

第9页


        
72、不屈不挠

    这个典故出自《汉书.叙传下》。公元前30年秋,有一天国都长安(今西安市)城内突然一阵骚乱,有人传说大水就要冲进城来了,老百姓都在争相奔逃。汉成帝刘骜立刻召集会议,征询情况。汉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在没有调查了解的情况下,便对传言信以为真,劝皇上和皇太后等人赶快躲到船里去,一些大臣也附和王凤的意见,请成帝马上躲避一下。但宰相王商反对这样做,认为这是以讹传讹,不能贸然行事。拿来派人查明,根本没有此事。汉成帝称赞了王商独排众议,坚持正确主张的行为,对王凤的惊惶失措,表示不满。自此,王凤便从心里痛恨恨起王商来。一次,王凤的亲戚杨彤在做琅牙太守时,由于玩忽职守,造成琅牙受了灾荒,王商要惩办他。王凤便跑来说情,但王商没有妥协,坚持原则罢免了杨彤的官职。这使王凤更加痛恨王商了,并千方百计地陷害他。最终汉成帝还是听信了王凤的谗言,罢免了王商。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在困难或恶势力面前,不屈服、不低头,勇于坚持原则和正义。
        
7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班超传》。班超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将领。公元73年,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今新疆一带)协商建立友好邦交。他带领36人首先来到鄯善国,国王广就了解他这个人,因而对他十分敬重。可是隔了不几天,忽然变得怠慢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谈判进行的过程中,北方匈奴也派使者来连络鄯善,挑拔鄯善与汉朝的关系,因此使国王对建立邦交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顺从哪一边。于是班超便召集部下商量对策。班超说:"现在我和你们的处境很危险,如果让鄯善国王把我们抓起来送给匈奴,我们不但完不成任务,恐怕连死都无葬身之地!"大家一致表示:"不管是死是活,一切听众你的指挥。"于是班超坚定地说:"\"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眼下惟一的办法就是在今天夜里出其不意攻入匈奴使者的营垒,把他们一齐消灭掉,只有这样,鄯善国王才会诚心诚意归顺汉朝,我们的使命也就完成了。"当天夜里,班超带领36个勇士,杀入匈奴使者的营垒,经过阵激烈的奋力死战,终于把一百多个匈奴人全都消灭。第二天,班超拜见鄯善国王,说明事情经过,揭露了匈奴使者的破坏阴谋。鄯善国王见班超如此厉害,有勇有谋,心中既敬佩,又胆怯,立刻表示愿意和汉朝永远友好。于是班超顺利地完成出使西域的任务,凯旋而归。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人不下决心,不勇于实践和经过艰苦奋斗,就不能获得成功。
        
74、不遗余力

    这个典故出自《战国策.赵策三》。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今山西)交战,赵没有取胜,还死了一个都尉。赵孝成王(赵丹)把大将楼昌和大夫虞卿找来商量对策。赵王说:"现在军队作战没有取胜,都尉又阵亡了,我想拿出全部的力量去和秦军再拼一下,你们看如何?"楼昌抢先说:"这没用,不如派高级使臣去求和。"虞卿说:"主张讲和的人,以为不求和军队一定会被打败。但是和不和,控制权掌握在秦国人手里,大王请你分析一下,秦国是否想打败赵国的军队呢?"赵王说:"秦国这次侵犯我们,已经是不遗余力了,看来一定是想要打败我们的军队。"虞卿劝谏:"请你听从我的意见,派出使者带着贵重珍宝去联合楚国和魏国,楚国和魏国想要得到大王的珍宝,一定会接待我们的使者,这样派去的人和楚、魏联系上了,秦国一定会怀疑天下将要"合纵"而且必定害怕,这时再求和就可以了。"赵王没有采纳虞卿的意见,和平阳君赵豹商议后决定求和,派信使郑朱去秦国,秦国接待了他。赵王召来虞卿说:"我派平阳君向秦国求和,秦国已接待了先去的使者郑朱,你认为如何?"虞卿回答:"大王不可能讲成和,赵国军队一定会被消灭掉。天下庆贺作战取胜的人都要在秦国了,郑朱是我国的名人,他到了秦国,秦昭襄王和相国范睢肯定会张扬求和的这件事,以便叫天下人都知道。楚国和魏国认为赵国已经和秦国求和了,一定不会来援救大王,秦国知道楚、魏等各国不来援救赵国,那么求和的事就讲不成了。"后来赵国终究没能和秦国实现求和,军队果真被消灭了。

    现通常用此典故说明在做某件事情,作了最大努力,拿出了全部力量。
        
75、不以一眚掩大德

    这个典故见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穆公没有听从大夫蹇叔的劝阻,于公元前627年命大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率领军队讨伐郑国。在班师回朝经过崤山(今河南陕县东)时,被晋军偷袭成功,全军覆灭,三位将领也被捕获。晋襄公本想杀掉这三人,但他的母亲认为此举不仁,便释放了这三位大将。孟明视等三人回到秦国时,秦穆公身穿丧服到城外迎接,孟三人赶紧跪在地上,请求军法处之。但秦穆公连忙扶他们起来,说:"我没有听蹇叔的忠告,使你们打了败仗,受了污辱,这件事的责任应由我来承担,怎么能怨你们呢?再说,你们几个人从前都立过战功打过不少胜仗,我决不能因为你们一时的过错就抹煞过去的功绩啊。"孟明视等人感动得涕流满面,对秦穆公更加忠贞不贰。秦穆公继续重用这几位大将。不久经过认真准备,孟明视等武将又两次率领军队讨伐晋国,终于打败了晋国的军队,报了崤山的一箭之仇。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煞他的大功绩。
        
76、
                           八叉成诗

    典故见《北梦琐言》、《唐诗纪事》。晚唐诗人温庭筠,才思敏锐,出口成章。他应试时,从不起草,往往双手笼袖凭几或叉手沉思八次,即能吟成八韵。明解缙《赠虞生》诗"文章倚马待,诗句八叉成"即用此典。
        
77、不足回旋

    这个典故源于《汉书.长沙定王传》。西汉时,汉景帝刘启为加强自己的统治势力,把他的13个儿子分封为诸侯王。公元前142年,各诸侯王一起来朝见父王。汉景帝举行酒宴招待。饭后,大家起舞歌唱,共祝父王万岁。但长沙定王刘发跳起舞来手足僵硬,很不协调。别的诸侯王就讥笑他不会跳舞,景帝心里也很不高兴,就问他为何这样笨拙。刘发回答:"我们那里国小地窄,没有什么回旋余地。"汉景帝一下明白了他话里有音,是嫌封地给少了。故意采取这个办法增加封地。便加封了武陵、零陵、桂阳这三个地方,扩大了长沙定王的地盘。

    现通常用此典故形容处境狭小,连转身都很困难。  
        
78、木皆兵

    这个典故出自《资治通鉴.晋纪》。东晋时代,北方氐族建立了秦国(今陕西一带),而后把势力不断向中原扩张,公元383年,国王苻坚亲率八十万大军向东晋国都(今安徽合肥)杀来。晋孝武帝命令晋朝大将谢石、谢玄等带兵八万人前去抵抗。苻坚自认兵力强大,想一下子把晋军打败。但是出师不利,洛涧(今安徽淮河流域)一仗,被晋军部将刘牢之出奇制胜,杀死了一万多士兵,前锋大将梁成和弋阳(今河南光山县)郡太守王咏都被斩首,还俘虏了扬州刺史王显。秦王苻坚和阳平公苻融(其弟)站在寿阳(今安徽寿阳县)城上远望晋军进攻的阵势摆得严肃整齐,武器也很精锐,忽然有些胆怯起来,再往远看,只见八公山(今安徽淮南市)上长着许多野草和树木,就好像晋军一样。苻坚露出了害怕的神色,对苻融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他们不堪一击呢?"后来英勇无畏、足智多谋的晋军打败了前来进犯的秦国军队。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人在非常恐慌时,稍有一点动静,就产生错觉得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