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页


        
  11月18日,张自霖随台航八号第三次接受支前任务,军运到温岭县江厦港。当时,船上船员不敷,仅3位正式海员,临时从别处调来的一批支前海员,技术操作都不很熟练。染病多天的张自霖见支前任务重,正式海员缺,就向军代表蔡南星要求随船支前。军代表见他身体有病,没有批准。后来听说他已经上船了,就派人去叫,叫了两次都没有叫回来。傍晚,台航八号靠近宝华码头(今安澜码头东侧),支前会的同志都到码头协助工作。军代表亲自找上船,做张自霖的思想工作:“前两次的台航八号军运,你去了,是应该去的,而且是必须去的。这次你有病,决不能勉强去,还是回局休息。”张自霖却坚决要求说:“我病不要紧的,过几天回来养病不迟,眼前人手这么缺,我保证一个顶俩,担任两个水手所做的工作.”
        
  张自霖终于去了,也终于没有回来,他长眠在温岭县革命烈士公墓,墓碑上铭刻着:“张自霖,温州招商局船员,天津人。”
        
【篇七】100个红色经典故事
          1.刘胡兰
        
  刘胡兰,10岁起参加儿童团,12岁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
        
  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2.儿童团团长海娃
        
  有一次,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安排儿子海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
        
  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一路上受尽折磨。
        
  深夜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
        
  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
        
  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陡峭的山路上,乘机拼命往山上爬,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
        
  海娃忍着疼依然坚持到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3.董存瑞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
        
  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
        
  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
        
  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
        
  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
        
  4.小萝卜头
        
  小萝卜头原名“宋振中”,男,1941年生于江苏邳州,1949年9月在重庆被害,遇害时年仅8岁,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最小的战士。
        
  小萝卜头在敌人的监狱里长大,一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
        
  经过地下党对特务的斗争,他才在监狱里上了学,由地下党员和爱国志士作他的老师。
        
  由于他年龄小,特务们对他的看管不是很严,他就经常在牢房之间传递东西、传递信息和秘密情报,在门口放哨,帮助大人了解入狱同志的情况等。
        
  5.王二小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
        
  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一次日本鬼子又来“扫荡”时迷路,就叫王二小带路。
        
  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为了保护转移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敌人知道上了当,气急败坏之下,将王二小用刺刀刺死了,年仅13岁。
        
【篇八】100个红色经典故事
        ▼《“小萝卜头”学文化》
        
“小萝卜头”,真名叫宋振中。由于长年的狱中生活,缺乏营养,他长得头大身小,牢房的叔叔阿姨们都叫他“小萝卜头”。  宋振中在监狱中一天一天长大了,他的爸爸宋绮云、妈妈徐林侠向狱方提出要求,希望能让宋振中出去读书,经过一番努力后,特务最终同意让宋振中每天上楼去,由被关在楼上的东北军将领黄显声将军教宋振中学习。  爸爸宋绮云把树枝磨尖了送给“小萝卜头”当笔,妈妈徐林侠把破布和棉花烧焦了放在小碗里,然后兑上水当墨水。白公馆的叔叔、阿姨每天省出一张草纸,为“小萝卜头”做了几个练习本。从此,每天早上,在白公馆看守所二楼的过道上,在特务的监视下,宋振中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活。
        
一天,振中看着黄显声将军手里拿着一支红蓝铅笔,就问:“你的笔为什么不蘸棉花水就可以画出颜色来?我的笔要蘸一下写一下,我们两个能不能换着用?”黄将军笑着回答说:“可以呀。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只要能用俄语同我说上一两句话,我就可以送给你。”  为了能得到红蓝铅笔,从此,“小萝卜头”更加认真努力地完成黄伯伯布置的作业,每天晚上睡觉以前,他总是躺在床上默默地背诵俄语,每天早上早早地起来站在铁窗下呀呀地学说俄语。  当“小萝卜头”能够用简单的俄语与黄将军对话的时候,黄将军就把那支振中渴望已久的红蓝铅笔送给了他。“小萝卜头”十分珍惜这支短短的红蓝铅笔,他只是在完成作业的时候才用这支笔书写。解放后,从松林坡特务警卫室的地下挖出“小萝卜头”的遗体时,人们发现他的小手还握着一支已经开始腐烂的小铅笔头。
        
【篇九】100个红色经典故事
        ▼《少年孤儿当红军》
        
1929年3月15日,长汀县南寨广场人山人海,红四军在这里召开万人大会,他号召受苦工农团结起来,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消灭地主阶级,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当家作主的红色政权;他号召工农群众踊跃参军参战,建立革命武装,壮大工农红军。会后,就在南寨广场设立参军报名台。
        
在人山人海的广场中,一位中年男子拉着一位约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寸步不离,生怕马上就会丢失的样子。小男孩一定要到报名台看看,中年男子也只好拉着他转了一转。只见报名台前人来人往,穷苦子弟纷纷报名要求参军,看了一阵后,男子便拉着小孩的手回去了。
        
这位被拉着手的男孩小名“松树孜”,当时刚好12岁,原是连城县庙前村一名父母双亡的乞丐,10岁那年流落到长汀县城,天天脸黑头污,衣衫褴褛。一位好心的中年男子将他收留,带他到一个建筑工地做了小工,成了他的师傅。师傅时时处处关心着他,还想认他为“义子”,以后好增加个劳力,帮自己干活。
        
“松树孜”到长汀以后,耳闻目睹了许许多多新鲜事:红四军入闽,消灭土著军阀郭凤鸣,解放了长汀城。又听了_在大会上的讲话,便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投奔革命,参加工农红军。第二天傍晚他偷偷溜出了工地,左拐右拐,进进退退,生怕师傅跟上来。他直接找到红军在城里的一处驻地,要求马上参军。几位红军战士见他年纪小,人又长得矮小,都劝他回去。可他就是死纠慢缠,战士们不得不带他去找部队领导,一位领导听他讲完经历后,终于同意接收。他主动要求到炊事班洗碗、洗菜、打扫卫生。只因怕被“师傅”认出,被拽回去。没几天,部队开拔了。由于父母生前送他念过两年私塾,文字楚楚可观,在炊事班经常为战友写写家信。领导知道后,调他到团部任宣传队队员。他每到一地,随同队员们提着石灰、朱砂桶,到处刷写红军标语。
        
后来,这名“红小鬼”在部队经历了出生入死、千锤百炼,成为我军医疗战线上一名技术精湛、屡建功劳的高级领导,他就是解放后曾任过国家卫生部长和福建省委书记的江一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