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散文 > 持之以恒的故事六篇 > 第1页

第1页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持之以恒的故事六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持之以恒的故事1
          七口大水缸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八岁的时候就跟父亲学习书法,他聪明好学,每天都要伏案练字。可是,时间一长,王献之有点儿沉不住气了,感到厌烦,想走捷径,就问父亲学书法有什么秘诀。
        
  王羲之指着家里的七口大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七口缸里,你把这七口缸里的水写完了,自然就知道其中的秘诀了。”
        
  王献之从此苦练基本功,真的写完了七口大缸里的水,终于成为与父亲齐名的大书法家
        
持之以恒的故事2
          张良,字子房,秦汉时期韩国(今河南中部、山西东南一带)人,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因为逃避战乱来到河南南阳,后来又搬到沛国,就算是沛国人了。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
        
  张良跪下来说:“是。”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
        
  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
        
  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
        
  老人说完就走了。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
        
  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持之以恒的故事3
          齐白石“化石为泥”
        
  齐白石年轻的时候爱好篆刻。一天,他去向一位老篆刻家求教。那位老篆刻家说:“你挑来一担石头,刻了磨,磨了刻,等到这些石头都变成了泥浆,你的印也就刻好了。”
        
  齐白石真的挑来一担石头,夜以继日地练习篆刻。他一边刻一边拿篆刻名家的作品对照、琢磨。他刻了磨平,磨平了再刻。手上磨起了泡,仍然专心致志地刻个不停。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石头越来越少,地上淤积的泥浆越来越厚。最后,统统“化石为泥”了。
        

持之以恒的故事4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孟轲)小的时候,母亲送他到学堂读书。刚开始孟轲还懂得用功,后来就渐渐学会偷懒、贪玩,不肯用功读书了。有一天,他竟然逃学回家。
        
  母亲此时正在家中织布,一看见他逃学回来,就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织了一半的线剪断了。孟轲很惶恐地跪下,问母亲为何要把线剪断。
        
  母亲责备说:“求学跟织布的道理是一样的,必须一丝丝不断积累,才能织成有用的布料。如果中途把它剪断了,那就会前功尽弃,成为一堆废料。求学更是要不断地用功,最后才会有所成就。而你现在却偷懒逃学,不肯用功读书,这样自我堕落,如何能成就学业?”
        
  孟轲听了母亲这番话,非常惭愧,立刻向母亲认错,从此发愤向学。经过长年累月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就了自己的道德学问。(《菜根谭典故》)
        
持之以恒的故事5
          孟母诫子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孟轲)小的时候,母亲送他到学堂读书。刚开始孟轲还懂得用功,后来就渐渐学会偷懒、贪玩,不肯用功读书了。有一天,他竟然逃学回家。
        
  母亲此时正在家中织布,一看见他逃学回来,就拿起剪*把织布机上织了一半的线剪断了。孟轲很惶恐地跪下,问母亲为何要把线剪断。
        
  母亲责备说:“求学跟织布的道理是一样的,必须一丝丝不断积累,才能织成有用的布料。如果中途把它剪断了,那就会前功尽弃,成为一堆废料。求学更是要不断地用功,最后才会有所成就。而你现在却偷懒逃学,不肯用功读书,这样自我堕落,如何能成就学业?”
        
  孟轲听了母亲这番话,非常惭愧,立刻向母亲认错,从此发愤向学。经过长年累月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就了自己的道德学问。
        
持之以恒的故事6
          【注音】
        
  chí  zhī  yǐ  héng
        
  【出处】
        
  宋·楼钥《攻媿集·雷雨应诏封事》:“凡应天下之事;一切行之以诚;持之以久。”
        
  【解释】
        
  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坚持下去。
        
  【用法】
        
  作谓语、状语;表示长久不变;褒义词。
        
  【近义词】
        
  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坚持不懈
        
  【反义词】
        
  一曝十寒、半途而废、朝三暮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例句】
        
  锻炼身体必须~,不然收效甚微。
        
  持之以恒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孟轲)小的时候,母亲送他到学堂读书。刚开始孟轲还懂得用功,后来就渐渐学会偷懒、贪玩,不肯用功读书了。
        
  有一天,他竟然逃学回家。母亲此时正在家中织布,一看见他逃学回来,就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织了一半的线剪断了。孟轲很惶恐地跪下,问母亲为何要把线剪断。
        
  母亲责备说:“求学跟织布的道理是一样的,必须一丝丝不断积累,才能织成有用的布料。如果中途把它剪断了,那就会前功尽弃,成为一堆废料。求学更是要不断地用功,最后才会有所成就。而你现在却偷懒逃学,不肯用功读书,这样自我堕落,如何能成就学业?”
        
  孟轲听了母亲这番话,非常惭愧,立刻向母亲认错,从此发愤向学。经过长年累月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就了自己的道德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