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页


        
  由于敌人残酷的经济封锁,军民的生活异常艰苦,根据地出产的木材、茶叶、茶油等土特产品运不出去。同时,许多生活必需品如食盐、布匹、药品等不能从白区输入,基本生活品十分缺乏。这样,根据地的物价变得十分昂贵,在根据地的中心茨坪和大小五井一带,一块银元只能买4斤猪肉,或10来斤蔬菜,食盐则只能买4两。
        
  红军本来就没有正规的薪饷,包括毛泽东、朱德等高级领导人在内的红军指战员每人每天只有5分钱的伙食费。但是由于缺乏现金,就连这样低廉的生活标准也不能维持。时常吃的都是红米、南瓜、茄子,并且经常是缺油少盐的。最困难的时候,只能以野菜充饥。秋天蚊虫多,但战士们都没有蚊帐,寒冷的冬天,大雪封山,许多战士都是光着脚,穿着单衣。后来虽然解决了棉花,却又没有布。井冈山冬天的夜晚,温度常在-5℃~-6℃,但战士们床铺上却没有褥子和被子,有的只有一条薄薄的毯子,有的则以门板当床,稻草当被,有的就干脆钻到稻草堆里过夜。为了抵御寒冷,大家挤在一起睡,互相温暖,实在冷得睡不着,就跑到外去练刺杀、跑步、挖战壕。
        
  当时最艰难的是伤病员。在保卫根据地的历次战斗中,红军也有一批伤员,加上营养不良、受冻或其它原因,官兵患病的也很多。1928年冬,红军伤病员已有800余人,约占全军总人数的1/8。伤病员如此之多,但红军队伍里却非常缺乏医生以及药品和医疗器材,甚至连最普通的碘片、红汞、纱布等消毒用品和麻醉药品也时常缺乏。动外科手术时,经常是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使用最简陋的器械进行。伤员往往都是靠坚强的意志来战胜肉体上的伤痛。而许多本来可以治愈的伤病员,因为无药可医而成残废,不少重伤员因此牺牲在病榻上。
        
  敌人的封锁并没有让根据地军民屈服。为了解决好经济问题,边界党组织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彻底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
        
  缺少药品,医务人员便依靠群众的力量,自己动手,上山挖来天星子、南天星、金银花、七叶一支花等草药。缺少医疗器械,则利用井冈山盛产的竹木,削制竹镊子、竹刮刀、竹药罐、竹水壶、木盆、骨折护木等。
        
  为了补充部队的枪支弹药,1928年7月在茨坪创办了军械处,一方面维修原有的武器,一方面制造一些诸如单响枪、鸟铳之类简易的新武器。
        
  1927年底,红军还在宁冈的桃寮办起了第一所被服厂,自己动手解决部队的军被、军服供应等问题。
        
  同时,边界党还采取措施,活跃根据地的经济,执行正确的工商业政策,调动商人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到根据地来做生意。另外,在根据地开辟了宁冈的大陇和遂川的草林两个红色圩场,在茨坪、大井、白银湖等地兴办了公卖处。
        
  1928年5月,在王佐的主持下,还在上井开办了造币厂,铸造“工”字银元,解决边界军民的现金困难。
        
  食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也是必不可少的东西,而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它却成为最缺乏的物质。随着敌人经济封锁的一天天加剧,食盐的供应越来越紧张,价格也越来越昂贵。为了解决缺盐的困难,边界党组织军队和群众大力熬制硝盐,以代替食盐。他们用老墙土放入水中浸泡,然后在铁锅里熬干水分,锅底就是一层白白的硝盐。尽管这种硝盐吃起来又苦又涩,很难入口,但总算是暂时解决了长期缺盐的困难。
        
  有时,红军在打仗时也能缴获到一点食盐,红军将这些珍贵的食盐除留下一部分作为军需品外,其余的都分给了与红军患难与共的边界群众。
        
  一次,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主席李尚发家里也分到了一小罐食盐,但他一直不舍得吃。后来,为了怕盐蒸发,他又用油纸(塑料布)把这罐食盐包好,小心地埋在屋后菜园子里的梨树下。在第三次反“会剿”时,李尚发把这罐食盐带在身边,在深山里坚持斗争。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家人几次提议把这罐食盐拿出来食用,但李尚发就是不同意,他要守着这罐食盐,等到红军回来。建国后,食盐成了最常见不过的东西了,李尚发把这罐食盐取出来,交给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成为了井冈山斗争时期军民同命运共患难的历史见证。
        
  为了构筑红军与地方武装休养生息的场所,使边界党政军领导机关机关有一个稳定和安全的工作地点,建设边界的经济、文化、军事和政治中心区域,1928年冬天,毛泽东、朱德领导井冈山军民建设了两块坚实的中心区域,即军事根据地。一是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一是九陇山军事根据地。其中以茨坪和大小五井为中心的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以其优越的群众基础、险要的地形、广大的地域以及它在“工农武装割据”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成为整个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
        
  为了建设好井冈山军事根据地,毛泽东特别号召井冈山军民要做好三件事:那就是“修筑完备的工事、储备充足的粮食、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
        
  在根据地军民的共同努力下,敌人的经济封锁终于被粉碎了,他们企图困死红军的梦想化为了泡影。而井冈山的红色割据局面却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革命的红旗仍然在井冈山上高高飘扬。
        
【篇5】井冈山革命故事
          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蒋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
        
  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
        
  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篇6】井冈山革命故事
          红军长征故事——七根火柴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侯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似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还有几颗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