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页


        
  踏入“沂蒙六姐妹”纪念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映入眼帘,作为一名历史学专业出身的当代青年,曾听过无数辛勤耕耘的老师站在三尺讲台讲着“历史是不能被忘记的”的遵遵教诲,而今天,当我站在沂蒙六姐妹的雕像前,当我面对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铮铮誓言,我肩上的责任变得沉重起来,是的,历史是不会被忘记的。浩瀚的历史银河中,或许沂蒙六姐妹的故事只是极其渺小的一部分,但其绽放的不朽光芒足以照亮后人前进的路,为我们今天的担当与责任点亮一盏明灯,沂蒙六姐妹等英雄群体的事迹感染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为我们继续砥砺前行增添动力。
        
  沂蒙山区养育了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无私奉献的大山里的人民,山是人民的靠山,而人民也努力为前线奋勇作战的将士们提供可靠的支援与保障,纪念馆里有这样一组数据让我心生震撼:仅有400万人口的沂蒙山区,就有20万人参军入伍,100多万人参战支前,10多万先烈血洒疆场。这一个个鲜明的数字萦绕在我心中,“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最后一粒粮食送军粮、最后一块布料做军装”的感人场面亦生动地展现在我眼前,我不禁发问:是怎样的动力与信念,让沂蒙山区的人民甘愿为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勇往直前、无畏牺牲,参观完毕,我的心里也有了答案,我想,大概是信仰这两个神圣却踏实的字眼吧,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这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亦是沂蒙人民心中坚定的信仰、向前的力量。
        
  革命、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是枪林弹雨中的较量,也是后方储备的博弈,巾帼不让须眉,年轻的男子汉们奔赴前线,有本领、有担当、有坚强意志的沂蒙妇女也尽全力支援前线的战斗。1941年,在山东省妇救会的号召下,沂蒙根据地的广大妇女走出家门,积极参加识字班,“识字班”成了许多大姑娘、小媳妇的代名词。
        
  在解放战争期间,她们六姐妹中年纪最大的也只有二十岁出头,在村干部和民兵都奔赴前线的情况下,她们主动担负起拥军支前的重担,带领着全村的男女老少给部队送弹药、运粮草、救伤员,不怕牺牲。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沂蒙六姐妹”的精神历经岁月洗礼芳华不褪,依然且将永远熠熠生辉。抚养40多名革命后代、自己痛失4个亲孙子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未婚夫牺牲后、终生不嫁的“永远的新娘”李凤兰,“谁第一个报名参军俺就嫁给谁!”的沂蒙红嫂宋炳锋,与四岁的儿子相依为命、家里一贫如洗撕扯衣服大襟做军鞋的杨化彩......在沂蒙山区,像这样的英雄事迹还有很多很多,这一件件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都值得被历史铭记、被人们用心牢牢记住,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
        
  在这片热土上,还有着无数这样的“六姐妹”,这些人,都是沂蒙山区普通的妇女,她们可能并不识字,也并不清楚自己的伟大,但就是她们,用最质朴的人性和最伟大的母爱,滋养着中国革命,谱写了一曲曲无名的赞歌。共产党人就是靠着人民本心中的信任,一步步实现着中国梦。
        
第四篇:  沂蒙精神红色故事
          1941年“皖南事变”前后,浙南游击根据地遭到敌人数次大规模武装进攻。洪汝兰带领武工队的同志在异常艰苦的情况下,与敌人周旋,坚持斗争。白天隐藏在深山荒林之中,没有吃、没有喝;晚上摸黑下到平原敌占区,大家也不管水田的水有多脏,伏下身就灌满一肚子,解渴充饥。
        
  一次,正是过年的光景,洪汝兰带领同志来到家乡吴小垟附近活动。他的父亲闻讯赶到武工队驻地,对儿子诉说着家乡遭受敌人摧残破坏的情景:“几个月前,敌人派兵包围吴小垟、包垟两个村,想抓可夫(刘英)、龙跃、老海(郑海啸)等省委、浙南特委、平阳县委的领导,结果扑了空,恼羞成怒,烧毁房屋57间,捕去58人,杀害8人,自家11间房子全部烧毁,捕去的乡亲中有7位是自家人……,现在流离失所,东分西散,年都没法过了……”洪汝兰却安慰父亲:“现在中国是富人过年,穷人过关,要想有好年过,就是一条路,团结穷人,坚持斗争,革命成功就好了。”
        
  一担香烟
        
  洪汝兰担任县委组织部长期间,手中有人权,还有财权,党员上缴的党费都由他收存保管。
        
  一次,县委书记郑海啸叫洪汝兰和林岩钏一起去县城买一担香烟挑回来。从县城到县委机关驻地要走好长好长的路,他俩累得都直打瞌睡。林岩钏对洪汝兰说:“人们都说香烟提神,这么一担的香烟,拿一包出来抽抽,也好提提神呀。”洪汝兰说:“这是给县委和特委买的,我们不能动!你我都是党员,应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同时还要自觉遵守才对。组织上叫我收存保管的党费能随便动吗?你也知道是不能随便动的,香烟和党费的道理是一样的。”
        
第五篇:  沂蒙精神红色故事
          传承革命精神,共享创新发展。“全国首届践行红色精神党媒宣传·沂蒙行”融媒活动近日在山东临沂启动。在这场由中国报业协会和中共临沂市委主办的活动中,追寻革命先辈的行迹,重走红色革命地标,感悟红色思想的强烈脉动,成了参与者最为强烈的感受。
        
  英雄孟良崮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中,珍藏着两张珍贵的照片。第一幅照片的名字叫作《敌人就在那里》,照片上一位老大娘正在给一位年轻战士指路。这张照片,拍摄于1947年5月16日上午,这是孟良崮战役最为激烈的时候。
        
  这位年轻战士就是某部炮兵连长施夫俊,当时他刚刚接到上级的命令:立即摧毁整编八十三师设在刘家河疃粮店里的一个团指挥所。
        
  施夫俊接到命令后,却在地图上怎么也找不到目标的具体方位。战机稍纵即逝,刘家河又是个大村庄,占地面积很广,不熟悉状况的人很难在第一时间找到粮店的具体方位。施夫俊焦急万分。
        
  正在施连长束手无策时,一位破衣烂衫、满脸皱纹的老大娘来到施夫俊跟前,冒着生命危险向他指出了粮店的具体位置。而此时,活跃在战斗第一线的战地记者摁下了快门,记录下了这个精彩的瞬间。
        
  在紧张的战斗中,施连长焦急的心情和这位沂蒙大娘毫无畏惧的表情跃然纸上,成为了历史的永恒。
        
  第二张照片上的主人公还是施夫俊。这位老人在应邀参加孟良崮战役胜利60周年庆祝活动时,深情地回忆起炮火纷飞的岁月,和沂蒙山区的军民鱼水情。
        
  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鼓舞激励着人们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
        
  沿着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足迹,重温中国革命历史和红色记忆,不仅可以从中汲取无尽的精神滋养,还能获得前行的力量。中国报业协会副理事长刘亚东表示:“只有持续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扎实苦干、奋发进取、勇于担当,让广大党员干部在精神上有支撑点,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才能确保党的新闻事业薪火相传。”
        
  沂蒙红嫂情谊长
        
  “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在沂蒙红嫂纪念馆,沂蒙红嫂原型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大姐李桂芳、拥军妈妈胡玉萍等感人故事,凭借遗留的资料物件,呈现出峥嵘岁月的动人色彩。
        
  被称为“沂蒙红嫂第一人”的明德英,是沂蒙红嫂这个先进群体的杰出代表。1941年冬,日军纠集5万兵力对沂蒙根据地进行大扫荡。11月4日,日伪军重兵包围驻沂南县马牧池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一名八路军小战士在突围中身负重伤,晕倒在明德英看守的墓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