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散文 > 党史经典故事集合16篇 > 第9页

第9页


        第十三篇:  党史经典故事
          毛泽东的拐杖情缘
          毛泽东一生热爱山水,工作之余,登山是他的一大爱好。拐杖,成为他晚年登山必不可少的用品。他对拐杖没有什么讲究,不管木制的还是竹制的,只要合用就行。在众多拐杖中,他特别喜欢一根竹拐杖,这根拐杖来自杭州丁家山。
          毛泽东喜欢杭州,称杭州为第二故乡,生前先后40多次来杭州。20世纪60年代初,有一次毛泽东登丁家山,上山前,随行人员没有带拐杖,就到附近农家砍了一根竹子,简单处理了一下,当作拐杖,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散发着清新竹香的拐杖上山。途中,他仿佛想起了什么,突然停住了,郑重地问工作人员:“这根竹子有没有付钱?”工作人员回答说:“老乡本来不收钱,但我们还是付了。”毛泽东很高兴,赞扬工作人员做得对。毛泽东对这根拐杖喜爱有加,上山后吩咐工作人员不要丢掉,要带回北京去。
          后来,无论是在中南海散步,还是外出视察,毛泽东一直使用这根未经雕琢的拐杖。作为国家领导人,也曾有人给毛泽东送精致的拐杖,但是他却从不留用。对于从野外带回来的这根竹拐杖,他却敝帚自珍,视为珍宝。
          有一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考察,随身带着的就是在杭州丁家山上用过的竹拐杖。其间,越南主席胡志明来中国访问,到长沙拜见毛泽东。毛泽东与胡志明交情很深,两人相见甚欢。有一天散步时,胡志明突然向毛泽东提出交换拐杖,以资纪念。毛泽东看了看胡志明手中精致的拐杖,扬起自己手中的竹拐杖,风趣地说:“就这根打狗棍跟你换?换不得,你的太漂亮了。”胡志明拗不过毛泽东,只好带着遗憾回去了。
          生活作风绝不仅仅是一己的好恶问题,还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精神品格的具体反映。生活俭朴是毛泽东的一贯本色,他不太注重物质享受,一向严格要求自己,拒奢侈崇俭朴。他的拐杖就是最好的说明。
          毛泽东喜欢拐杖,宁可拄杖徒步,也不愿坐担架,更不愿坐轿子。
          1947年3月,胡宗南重兵进逼延安,毛泽东率中央机关部分人员离开延安转战陕北。其时,他肺炎初愈,身体虚弱。卫士们考虑到他行军困难,为他准备了一副担架,可他坚决不坐,非与大家一起徒步行军。毛泽东不坐担架,这让大家很伤脑筋。警卫员孙振国找了根柳木棍,送给毛泽东说:“您就用这根柳木棍做拐杖吧,这样走起路来也许会省力一些。”毛泽东拄着木棍,试走了几步,很是满意。此后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木棍转战陕北。
          晚年,毛泽东的登山爱好没有改变,但他有一个原则即上山不坐轿。有一次,毛泽东邀张治中同乘专列外出考察。火车到了安徽,张治中建议毛泽东上黄山看一看,毛泽东心有所动,但是,当他得知不能开车上山,只能坐轿登山时,就毅然放弃了,“那我就不去了,我不坐轿”。
          很多人对毛泽东不坐担架、不坐轿子感到不解,对此,他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解释说:“坐轿是骑在劳动人民头上。我毛泽东不能坐!”
          作为党和政府的领导人,他比谁都更有权力和条件要求好的物质享受,可他从来不搞特殊化。宁愿拄杖徒步,也不坐轿子,正是他公仆本色的体现。“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勤务员,当主席也不能比别人特殊,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毛主席之所以被人民爱戴和怀念,原因也在于此。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使广大党员谨守朴素的生活作风,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牢记人民公仆的本色,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关系到党的建设的重大命题。对此,也许可以从毛泽东的拐杖中得到一些启示吧!
        第十四篇:  党史经典故事
            那是1934年的一个冬天,寒风呼啸、大雪满天飞舞,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长兴村新田埂组的村民黄存中的几个孩子早已入睡。他们夫妻俩还在磨着杂粮,为着明天的生计操劳着。忽然屋外的大黄狗狂吠起来,“这条狗是看到了什么东西吧?”黄存中妻子念叨着,接着“哒-哒-哒”传来三下不紧不慢的扣门声,黄存中妻子紧张的把手里的勺子一扔,赶紧躲到丈夫身后,颤抖的说:“这么晚了谁敲门啊?”黄存中毕竟是个男人,而且经常独自进山打猎,练就了一身胆,走到门口随手拿了一根粗木棍,低沉的问道:“谁?!”“老乡,麻烦你开门,我不是坏人,是红军,掉队了。”红军?!前段时间确实有一支红军队伍从这里经过,纪律严明,睡觉时全部睡在路边,很多群众根本就不知道路过一支大队伍,只是好奇第二天,外出的羊肠小道两旁的杂草一夜之间忽然被踩得平平整整,成了一条大道一直向沙洲方向延伸。黄存中也是晚上去给牛喂稻草时才发现路边黑压压的躺了很多人,他当时还纳闷,这么多人躺在离家5、6米之远的地方,家中的狗居然没叫?这些人个个对他态度和蔼,“老乡,没有吓坏你吧?”一个领导模样的人和蔼的和他搭话。“没事,你们是什么人?这么冷为什么不进屋去睡?这是要干嘛?”黄存中问道。“老乡,我们是红军,是毛主席领导的队伍,专门为穷苦百姓打天下,所以我们不会去打扰老百姓的”。黄存中把这支部队和那些横行乡里的白狗子一比较,确实不一样。于是心里瞬间对这支红军队伍充满了好感。所以今晚一听见对方说是红军,黄存中心中的防备便消除了一大半,把手里的粗木棍一扔,赶紧把门打开,一阵凛冽的寒风夹杂着雨雪扑面而来,借着摇曳火把的微光中看见一张瘦黄的脸,“老乡,我是红军,由于受伤而掉队了,现在伤还未痊愈,我就来追赶大部队,路过此地,天色太晚,雾气太大,恐怕迷路,特来借宿一晚”。
              听到这话,黄存中却犹豫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有8个孩子,却只有三间狭窄的茅草房,平常都是挤得满满的,现在又来个成年人,确实无房可住啊。看到黄存中犹豫不决,这位红军仿佛知道他的难言之隐,说,无妨,只要能遮风避雨,牛圈也行。一听这话,黄存中心里的不安马上放下了,赶紧让妻子张罗熬粥。在妻子熬粥的时候,红军主动和他拉起了家常。黄存中也借机打量起这位红军战士来,只见他穿一件藏蓝色大衣,瘦骨嶙峋,脸色蜡黄,不知是受伤所致还是营养不良,但一双深邃的眼睛让整个人显得干练精神。黄存中原本想关心一下他的受伤情况,但一说这个话题,红军战士就会巧妙的避开,因此黄存中也不便再追问。喝完粥后,已是深夜,黄存中和红军战士一同睡在牛圈里。来到牛圈,黄存中边铺干草边说道,由于家里穷,没有棉被,只好用干草当棉被御寒了。红军战士也没有多说便躺下了,可能是身体还未完全复原,或者的确很累了,很快就睡着了。黄存中也渐渐入梦,梦里感觉有人给他盖被子,他用手一摸,猛然一惊,身上真的有被子?原来,红军战士把自己的军大衣脱下来和黄存中一起当做被子盖。黄存中心里一阵感激:多好的队伍!多好的红军!就这样暖意满身直到黎明。
                天刚露鱼肚白,红军战士就起来了,黄存中也醒了,红军战士握着他的手,深表感谢,准备出发继续追赶大部队。这时黄存中妻子拿来几个窝窝头,给红军战士当早餐吃。红军战士接过窝窝头,沉思了片刻,把身上的军大衣脱下来递给黄存中,说到:老乡,我们现在确实日子不好过,但是你放心,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穷苦百姓一定会过上幸福生活的!这件衣服你留着给孩子们过冬。黄存中夫妻说什么也不肯要,因为天亮了,可以清楚的看到红军战士脱掉军大衣后那补丁累累、单薄的衣服。可是红军战士态度坚决,把大衣往黄存中怀中一放转身就走,消失在黎明前的夜色里。黄存中夫妇呆呆的望着红军离开的方向,久久未能反应过来,直到寒风让他们打了个激灵,才猛然想起,还不知对方姓啥名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