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页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正是坚守着一颗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初心”,80多年前,红军开始了漫漫长征,将理想信念的种子播撒在人民群众的心中。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习近平讲述“半床棉被”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也是为了说明“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半床棉被”的故事里,女红军临走时对徐解秀说:等革命成功后,一定要送你一条完整的新棉被。人民,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之根、信念之源。不仅分给人民群众自己的“棉被”,还要为人民群众送来“新棉被”,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正是共产党人不忘的“初心”。
        
  “一刻也离不开老百姓”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报道曾让习近平为之流泪。
        
  2014年3月,习近平在河南兰考调研时谈起了这段往事:“我当时上初中一年级,政治课老师在念这篇通讯的过程中几度哽咽,多次泣不成声,同学们也流下眼泪……”
        
  他说到焦裕禄在病痛折磨下仍以超人毅力工作的故事:“念到焦裕禄同志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藤椅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时,我受到深深震撼……”
        
  自此,焦裕禄精神在习近平心中扎根,50多年来,无论是当知青、上大学、参军入伍,还是做领导工作,这个名字始终闪耀在习近平心中。
        
  这个名字意味着“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意味着凡事求真务实、“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的求实作风;意味着“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意味着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意味着一颗“把老百姓看成父母、兄弟姐妹”的“初心”。
        
  “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同敌人作斗争,一刻也离不开老百姓的保护和支持,党执政了是不是能做到一刻也离不开老百姓?”习近平的发问令人深思。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真理有“味道”吗?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看到安放于陈列柜中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时,习近平讲了一个关于真理味道的故事:
        
  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结果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没喝,却把那个墨水给喝了,而他浑然不觉,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就是写这本书。于是由此就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墨汁的味道当然不是甜的,但在有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心中,真理的味道比糖还甜。正是为了这份理想之甘,信念之甜,一代代的共产党人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阐明了这份薪火相传的“初心”。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从当时救亡图存,到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的进程不断向前,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初心”却从未改变。
        
  “母亲送儿打日寇”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中华大地战火熊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2014年7月7日,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再次回顾这段历史,习近平提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
        
  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
        
  一句“全部战死沙场”,是对革命理想信念凝重的诠释。“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先烈在生死考验面前所以能够赴汤蹈火、视死如归,就是因为他们对崇高的理想信念坚贞不渝、矢志不移。”正是这为国忘家,为公忘私,无私奉献的精神,“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初心”,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一句“全部战死沙场”,也是对侵略和战争深沉的控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从苦难中走过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中国主张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对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出了郑重主张。
        
  “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共同朝着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和平,是人类共同的企盼,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变的“初心”。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只要共产党人在,“初心”就不会被遗忘,“不忘初心”的故事就将依然继续。
        
【篇四】读《习近平讲故事》读后感
          故垒肃杀,海魂激荡。刘公岛,这座面积仅有3.15平方公里的小岛,是甲午海战的终结之处、千余名民族忠魂埋骨之所,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梦碎与梦醒。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山东省考察时,曾经到刘公岛参观,强调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
        
  在刘公岛,曾发生过怎样惨烈的战斗?甲午海战之殇,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镜鉴?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为您娓娓道来。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9月17日,“致远”舰在黄海海战中遭受重创。管带邓世昌下令,冲向日本“吉野”号巡洋舰。“致远”舰不幸被敌击中,爆炸沉没,全舰200余名官兵壮烈殉国。
        
  同样以身殉国的,还有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他率领北洋舰队,顽强抵抗着日军的海上突袭。日军见正面进攻难以奏效,便从后路攻陷威海卫,围困了刘公岛。
        
  威海一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百多年的历史里,世界各国列强共计470多次侵犯我国的领海主权。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不能制海,必为海制;背海而衰,向海则兴。
        
  大海潮起潮落,时代澎湃向前。我们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做好新时代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