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散文 > 成功励志故事16篇 > 第6页

第6页


        
 только  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成功励志故事(4)
        
回农村创业成功励志故事
        
  看看那些回农村创业的故事,感受他们的精神,激励自己的创业斗志。
  那么下面是分享的回农村创业成功励志故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回农村创业成功励志故事一科技养鸡打开致富之门在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双佳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是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南省100家优势产业集群核心企业、湖南省私营企业100强评选活动优秀企业,拥有80台国内外先进的电脑智能孵化设备、年产20万吨全价配合饲料生产线和湘西北最大的家禽批发市场,公司的领头人就是被乡亲们亲切称作“致富引路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刑卫民。
  依靠科技养鸡打开致富之门1969年,邢卫民出生于石门县楚江镇的一个农民家庭。
  在邢家的4兄妹中,邢卫民排行第三。
  邢卫民的父亲很有经商头脑,经常从镇上的小食品厂买了饼干、蛋糕等副食品,走村串户地到乡下去卖。
  一天下来,可以纯赚20多元。
  由于家里还种了粮食、蔬菜,这在当时物价并不很贵的乡下,除了养家糊口外,还略有盈余。
  这对年幼的邢卫民影响很大,他很小就在心中产生了“要赚钱,就经商的想法。
  邢卫民从石门县农校毕业后,便回到家里务农。
  他先后养过甲鱼、山鸡、生猪、黄鳝等,由于经营得法,总共赚了800多元。
  但是,怎样才能上规模、增效益呢?1993年,刑卫民偶然从报纸上看到一家上海公司出售从美国进口的“艾维因肉鸡种苗的信息,他敏锐地意识到家禽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经过多方面考虑,邢卫民决定养殖肉鸡。
  1993年3月,邢卫民在妻子杨文菊的支持下,通过亲戚朋友借来5000元,建了鸡舍,又从种鸡场买来500只鸡苗,开始了小规模养殖。
  对于养鸡,当时刑卫民完全是个门外汉,但他坚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为了掌握养鸡技术,他一头扎进了鸡圈,扎进了书本,周围群众戏称他为“三臭之人:一是人臭,几米之外就能闻到身上散发的鸡屎味;二是口臭,张口是鸡,闭口是鸡,说起鸡屎的颜色、气味、稀稠还眉飞色舞;三是书臭,一套《肉鸡饲养指南》被他翻得稀烂,屎迹斑斑,也是臭气熏天。
  就这样通过不断地学习探索,刑卫民养鸡技术日益进步,终于用科技养鸡打开了致富大门。
  3个月后,成鸡可以上市了。
  为了将鸡卖出去,邢卫民将鸡绑在自行车的后座上,骑车跑遍了石门县城的所有农贸市场,一个一个地进行推销。
  然后,他用赚来的钱进行再投入,慢慢地扩大养殖规模。
  这一年,他赚了1万多元,成了当时村里的首富户。
  邢卫民尝到了甜头,意识到自己的路走对了。
  他购买了许多关于市场营销方面的书籍,订阅了10多种养殖杂志,先后3次到湖北、河南、河北等地考察学习,了解市场信息。
  最后,他决定通过自育鸡苗、科学养殖、积极销售的方式,扩大生产规模。
  主攻市场不断壮大规模1994年7月,邢卫民以低价买来两台他人已经废弃的恒温箱,经过精心设计,自己动手,将它们改造成了半自动孵化机。
  接着,他从上海引进1000套父亲代种鸡,开始了自繁自养之路。
  养的鸡多了,在石门县城一下子销不完,他就跑到常德、慈利、张家界等地开辟新的市场。
  1997年,邢卫民已能年生产成鸡10万只,并积累了300万元资金。
  随即,他成立了宝峰禽业有限公司。
  2003年又与亚飞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强强联合组建成立现在的湖南双佳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800万元,固定资产2150万元。
  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具有敏锐的商业头脑。
  只有狠抓产品销路,不断开拓市场,才能有大的发展。
  为了集中精力主攻市场营销,1996年,邢卫民决定自己不再养鸡,而是成立养鸡联合体。
  联合体吸收对养鸡有兴趣的农户参加,由他们专门养殖成鸡。
  他对养殖户提供养鸡笼舍及鸡苗、饲料、药品等,并派出专人进行技术辅导。
  成鸡出笼时,邢卫民按照订单的约定,以高于市场价格的保护价全部回收。
  邢卫民还帮助农民将闲置的工厂、学校、仓库改造成鸡舍,建立比较规范的消毒防疫体系。
  为了加强对养殖户的支持力度,邢卫民不久做出了“协助防疫,协助选址这两条承诺。
  农民不出资或只出很少一部分资金,就可以发展肉鸡养殖,并获得较高的效益。
  他们的养鸡积极性大为高涨。
  随着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大,想方设法拓展市场和树立信誉,成了邢卫民工作的重中之重。
  他跑广东、福建,赴河南、河北,进行广泛的联系。
  1998年3月,邢卫民在河北与一个姓秦的经理软磨硬缠了三天,秦经理终于被邢卫民的诚心感动了。
  但秦经理出于多种原因,不愿签订大额合同,只口头答应让邢卫民先给他发来50只鸡,以便探探河北的市场。
  邢卫民想,客户的犹豫是可以理解的,但自己不能因为利小而不为,甚至也不能因为暂时无利就不为呀。
  他当即答应了秦经理。
  几天后,邢卫民就叫公司职工开专车将鸡从石门县送到了秦经理手中。
  果然,邢卫民的鸡由于品种纯、肉质好、价格适中,50只鸡一下子就销完了。
  由于数量太少,又是长途运输,邢卫民亏了本。
  秦经理却将邢卫民当作了生意场上最可靠的伙伴,他当即叫邢卫民马上发8000只鸡过来,并且一次性付清了全部货款。
  现在,秦经理每年可为邢卫民销售成鸡10多万只。
  邢卫民与许多客户都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
  有时,客户先把款付了,约定1个月后要货。
  邢卫民总是如约履行,从不因自己已收了货款而故意卡人家;有时,客户由于流动资金紧张等原因,不能预付款,凭一个电话或传真,邢卫民也会与他成交业务。
  邢卫民说:“市场是大家的,只有大家都有利可图,个人才能有钱赚,才能发展。
  邢卫民的鸡有50%左右销往了外省。
  在长途运输中,也有个别的鸡在夏天因酷暑而热死,或在冬天因严寒而冻死。
  邢卫民都是把损失留给自己,不是在与客户结账时少收对方的钱,就是在下次发货时如数补上。
  “人无诚不立,企无诚不兴,这是刑卫民从商多年的成功之道。
  在2004年“禽流感爆发期间,家禽产品严重滞销,活鸡销售一度陷入绝境,但刑卫民坚持按合同办事,为养殖户销毁鸡苗、回收商品鸡等补偿损失达到了125万元,确保了养殖户的利益和公司养殖业的长远发展。
  优质的服务,高度的诚信,赢得了养殖户的信任和支持,实现了公司与养殖户双赢。
  近年来,公司每年产值增长速度达到了30%以上,养殖户平均每年纯收入都达到了10000元以上,其中,最多的达到了10多万元。
  2005年,尽管受突发的全球性的禽流感影响,仍实现产值21560万元,销售收入18206万元,利润102万元,为养殖户增收1800万元。
  2011年公司实现生产总值92000万元,销售收入78304万元,利润490余万元,为养殖户增收8000余万元。
  至今,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注册资金5000万元,固定资产16715万元的大型农牧企业。
  2004年11月,在第六届中国湖南(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上,公司生产的石门山地黄鸡、“双佳牌鸡用全价配合饲料荣获金奖。
  20世纪80年代末期,全国各地养鸡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相互进入对方所在的地区进行销售。
  邢卫民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便在增加品种、提高质量上下功夫。
  目前,他已选育出了小三黄鸡、黑羽乌鸡、丝毛乌鸡、青脚鸡、麻鸡等10多个品种。
  他还加强了销售队伍的建设,设立了专职销售部,拥有高素质营销人员19人。
  有10多台运输车,每车可1次装运成鸡5000只左右。
  借助远程教育带领乡邻同致富“立足农村,服务农业,致富农民,奉献社会是邢卫民和他的公司矢志不渝坚持的宗旨。
  在致富路上取得成功的邢卫民,富而思源,此时,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带领周围的农民致富,如何把自己致富的技术传授给急于脱贫的农民。
  刑卫民一直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正当他感到为难的时候,在石门县开展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犹如一场及时雨,给他带来了福音。
  ,刑卫民和公司先后投资近20万元,建立了一个多媒体的教室,并相应配置了3台电脑,1名投影机和120套桌椅以及其它相关设施,使教室成为了远程教育的主要学习培训基地。
  为使学习培训取得良好效果,他一方面提出了按层次、分批次对员工和养殖农户进行培训,并针对网上“农村科技、学用典型和政策法规等栏目实用性好、应用性强的特点,适时组织员工和养殖户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他要求技术员利用电脑和投影机的有效组合,开辟流动的科技课堂,把网上转录、下载的知识与技术,通过这种形式送给农户,突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使农户在小区或家里,就能接受到家禽养殖知识,防疫、诊病技术和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学习与培训。
  农民每养1万只鸡,刑卫民要垫付各类资金6万元左右。
  2011年,邢卫民的养鸡联合体已有养殖户1600余户,全年共饲养鸡苗1800万羽、出栏成鸡1810万只,总产值9.2亿元。
  当地农民年总获利8000余万元,户均获利3.8万余元。
  有2000余农民和城镇下岗职工由此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1998年,石门县遭受特大洪涝灾害,邢卫民慷慨解囊,为灾民捐款30000元。
  少年傅少斌的父母常年生病,无力劳动,家中连治病的钱都没有,生活十分困难。
  1992年,傅少斌考上中专,面临失学的危险。
  邢卫民知道后,在当时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决定资助他读完中专。
  为了从根本上消除他家的贫困,邢卫民垫付资金6000多元,帮助傅少斌的2个哥哥养鸡。
  4年后,傅少斌中专毕业时,他的父亲也靠养鸡赚来的钱治好了病。
  2002年,傅少斌家花10多万元建了楼,他的2个哥哥也成家立业了。
  村民贺华平,打工无门路,做生意无本钱。
  邢卫民知道后,没有收1分钱,不仅帮他租场地,免费给他提供鸡苗,还定期给他指导技术,帮他销售成鸡。
  2002年10月,贺华平不仅摆脱了贫困,而且已拥有存款10多万元。
  同时,刑卫民通过“希望工程长期扶助贫困学生,每年捐助的金额都在10000元以上;通过“送温暖活动,给贫困家庭和孤寡老人资助钱物,使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
  除此之外,他还带动了一部分下岗职工和残疾人,使他们靠养殖不仅摆脱了生活困难,而且还走上了致富之路。
  40多岁的下岗职工胡带兵,2001年夫妻双双从县水泥一厂下岗,外出找工作很困难,儿子又考上了大学,当时面临着生活的重压和儿子失学的危险。
  在茫然不知所措时,是邢卫民帮他走上了养殖之路,从开始每批养1600只到现在的18000只,年收入从开始的几千元到现在达到近10万元,成了下岗职工创业致富的典范。
  随着养鸡规模的迅速扩大,邢卫民又花100多万元建了1个饲料厂,可年产各种配合饲料5万吨。
  由于石门、慈利、张家界、桑植等地的零散玉米供给量已远远不能满足公司的需求,邢卫民便与石门县农办等部门联系,计划在石门县比较贫困的四五个乡镇发展玉米种植面积2000公顷。
  公司与政府订协议,保价回收产品,为种植户免费提供种子、药品和肥料,以便带动更多农民共同致富。
  目前,公司拥有种类资金5000余万元,年产值9亿多元,年实现利税400多万元。
  公司在湖南张家界、石门及河南南阳等地建有5个父母代种鸡场,可年饲养父母代种鸡12万套,拥有孵化厂2个,年孵种蛋3600余万枚;每年可向社会提供商品代鸡苗1800万羽、成鸡1810多万只。
  春华秋实,刑卫民的努力和汗水获得了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1999年1月刑卫民被湖南省科协授予“科技示范户荣誉称号,2000年2月被中共常德市委评为党员联户带创活动标兵,同年3月又被湖南省人事厅、农业厅、科委评为省乡村优秀实用人才,记二等功;2003年4月被常德市委授予常德市劳动模范;2004年7月被评为常德市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被评为湖南省劳动模范;2008年被评为常德市十大新闻人物;2010年被共青团中央、国家农业部联合授予“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称号;2011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省、市主要领导先后多次来到双佳农牧公司考察调研,称赞公司为解决“三农难题、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刑卫民,一个新时期的农民,一个新时代的企业家,凭着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对乡亲们的一片赤诚之心,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为更多的村民搭起致富的“金桥,带领他们奔走在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
  ?
  打工时,他认为打工不能长久,遂产生创业想法。
  在广东某鸡场打工的第一天,他吃了有史以来最难吃,但吃得最饱的一顿饭。
  尽管条件艰苦,一想到自己的选择,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创业十年来,他带领上百户村民搞乌骨鸡养殖,村民们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收。
  在看到乌骨鸡批发的抗风险能力低时,他开始想到走品牌的路线。
  “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抗风险能力,让村民持续增收。
  目前,他已经在成都“探路,未来两年将基本实现品牌化的道路。
  说起创业,他总是显得很热血,他有说不完的话,有诉不完的情。
  在他看来,创业是一件能让他激动的事情。
  他说,创业不仅能让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一点,还能带动周边的乡亲致富,这就是令他热血沸腾的事情。
  他就是高县庆符镇百通村村民李丛江。
  打工少年与鸡结缘2001年,16岁的李丛江外出打工,在成都温江一家农家乐从事餐饮服务。
  农家乐的生意不错,一道名为“叫花鸡的招牌菜点单率很高,“鸡的价值原来这么高?这个印象逐渐进入了李丛江的脑海。
  两年后,他又到广东清远从事餐饮服务。
  “外出打工的人不是不想回家,而是不知道回家后能做什么。
  李丛江说,他和身边的务工人员交流发现,只要家乡有机会,他们都愿意回家,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回家后自己能做什么。
  不到20岁的李丛江心想,那些四十多岁务工者的今天,就是他的明天,他想要改变这个现象,就只有选择一条未知的路。
  许是机缘巧合,许是命运安排。
  李丛江想到的第一个项目是养猪,他有一个同事是清远当地人,同事的亲戚养猪的效益还不错。
  某天,两人跑到书店,选购两本养殖的书籍,一本是养猪,一本是养鸡。
  “没想到养猪那本书没看进去,倒把养鸡的书看进去了。
  李丛江说,看了书后就热血沸腾,书上都是成功的例子,他想自己也会很快成功的。
  说干就干,三天后李丛江就办理了辞职,在亲戚的介绍下去一家养鸡场打工。
  广东是我国肉鸡养殖的主产区,而当地的清远鸡更是闻名全国的鸡种,深受港澳消费者的欢迎。
  这些信息对于李丛江而言,无疑是兴奋的。
  但是,他的兴奋很快被舟车劳顿消磨了。
  “从清远县过去,要坐三个多小时的车,再转车。
  李丛江说,到了养殖场老板的家里,他吃了一顿目前为止,最难以下咽,却吃得最饱的饭。
  原来,那里饮食条件很差,在李丛江看来,那是在老家连猪也许都会嫌弃的伙食。
  “我差点眼泪就流出来了,但是强忍住了。
  李丛江说,他一想到这是自己的选择,就咬牙坚持了下来,尽管饭菜难以下咽,他也强逼自己吃了三大碗,算是为自己即将开始的艰苦生活打基础。
  饭后,李丛江被带到养殖场,开始了他新的打工生活。
  回乡带领村民致富2005年,李丛江回到家乡,看到自己家乡已有了几家小型的养殖场,但他们都是在自己房屋内饲养,饲养方式还比较传统。
  于是,他的创业路开始了,他用了2500元养了100只鸡,虽然都成活了,却因为品种的原因没有赚到钱。
  “其实在打工期间,很多实用的技术并没有学到。
  李丛江说,虽然当时老板对他能吃苦、善学习的精神很满意,但是很多技术并没有交给他,担心他学成后就另立门户了。
  几年鸡场的打工生涯,对于李丛江而言,就是开阔了眼见,对养鸡的基本套路,以及鸡场建设有了一定了解。
  经过选品种的失败后,李丛江仔细分析发现,虽目前没有挣到钱,但实际上干这一行是很前途的,他暗暗给自己加油打气。
  第二批,他购买了500只当地的乌骨鸡,进行竹林饲养,深受城里人喜爱。
  四个月后,果然赚到了6000多元,这比当时在外地打工要强多了,更加增加了他对养鸡的信心。
  李丛江有个特点,善于思考接下来如何走。
  当养鸡挣到钱后,他就在想,如果只养殖五六斤的大鸡,肯定会因为它的养殖周期长(5个月)积压资金多而周转不过来,怎样才能摆脱这个瓶颈呢?他从信用社贷款了5000元,只能暂时解决资金的困难,但是,这对以后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还得从发展思路上想方法。
  后来,他调查发现,很多农民想养鸡,苦于孵化技术不到位,而导致养鸡的成活率不高。
  于是他想,何不把刚孵出的小鸡养大点,然后卖给想养鸡的农户呢?这样时间又短,见效又快,资金周转也快,风险又小,而且还可以带动农户养鸡的积极性,从而带动该村的经济发展。
  金渔村村主任李兴友说,李丛江创办养殖场获得成功后,周围村民渐渐上门来请教技术。
  他都耐心地将养鸡技术传授给村民,对缺乏养殖资金的村民主动提供脱温鸡苗,并精心指导饲养技术,帮助村民逐步走上脱贫路。
  来自落润乡的养殖户潘厅洪说,李丛江不仅卖小鸡苗给他,还教他怎么喂,年初他买了100只小鸡,前几天把成品鸡卖了,赚了好几千元。
  “今天来多买点鸡苗,喂到过年的时候准能卖个好价钱。
  “探路者欲造品牌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李丛江以自己近十年的养殖技术经验为基础,带头成立了高县三合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承包了位于庆符镇金鱼村150亩茶山作为养殖基地,年出商品鸡2万只,带领其他合作社成员出栏3万余只,实现销售额400余万元,商品鸡主要销售成都、重庆、昆明等地方。
  “虽然每年的出栏量在递增,价钱上不去的话,抗风险能力就低。
  李丛江说,在2013年以前,他和村民主要是靠批发销售,量大价低,虽然销量一直很好,但是李丛江担心的是变化莫测的市场因素,一旦市场有变,村民们就挣不到钱了。
  2013年,李丛江在成都开设了第一家“粮辛生态鸟骨鸡专卖店并注册了“粮辛土鸡商标。
  他的想法是,通过自己在成都市场的发展进行“探路,看看能否走出一条品牌路线。
  以往批发价18元/斤左右的乌骨鸡,在成都的售价是28-48元/斤不等,在附加值上提高了不少。
  “成都这边的市民还是很接受这个价格,销量不错。
  李丛江说,2014年在成都的总销售额约80万元。
  “我前期作为‘探路者’,一旦品牌成熟,就可以和村民合作,让他们挣更多的钱了。
  李丛江说,现在他要多条腿走路,一来是继续搞批发销售,二来则是做好品牌营销,争取在两年之内让“粮辛土鸡的品牌在成都打响,他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将他的养鸡事业不断做大做强。
  打出自己的品牌,带动更多的村民来进行土鸡养殖,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记者手记:说起近十年的创业经历,李丛江很热血,语速也很快。
  同时,他对未来的思路比较清晰。
  他说,欲创业者,特别是从事养殖业者,不要局限于书本的知识,而是要真正投身到产业中去,去实际的摸索,才能学会如何去经营自己的事业。
  只是一味看书,不进行实践,一切都是空谈。
  另外,对于养殖业而言,他有一个心得。
  养500只鸡和养1000只鸡是有很大区别的,首先是成本投入的增加,其次是在管理者的心态上也有些许变化,再次是管理的方法上有所不同,精力耗损也不只是多一倍而已。
  总的来说,从事养殖或是其他,还是要先练好基本功,然后再图发展。
  李丛江并不认为自己已经成功了,他说,他还在成功的路上,从最开始改变家人生活现状的创业,到现在带领村民去改变更多人贫困的现状,这才是他现在,以及未来要做的事。
  他率先回村自学养殖特种鱼,成为当地水产行业最年轻的千万富翁。
  此外,他还发起成立了锦军水产专业合作社,带领200多户村民一起致富。
  他预计,3000多亩的养殖规模,今年年产值过亿元。
  弃保安工作回家养鱼2001年,中专毕业后的李军找不到理想工作,在一个居民小区当起了保安。
  一次,他和几个朋友到餐馆吃饭,要了一盘鳜鱼,价格100多元,“其实,这种鱼在我们村很常见,没想到这么贵?这年,他辞掉工作,在华南海鲜市场做调查,并翻阅了一些养殖鳜鱼的书籍。
  19岁的李军有了创业冲动。
  他决定回家养殖鳜鱼。
  事实上,他家乡的荷包湖农场水源充足,鱼塘多,具备鳜鱼养殖条件。
  他把想法跟父母和盘托出,“我的话还没说完,就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
  但李军的哥哥李允表示支持。
  父母无奈,只得同意兄弟俩,并拿出了11万元积蓄予以支持。
  第一年亏得血本无归挖鱼塘,盖棚屋,找鱼苗,置增氧机,李军信心满满。
  2002年,他用16亩鱼塘养殖鳜鱼,并花了2个月时间,到汉江边找渔民收集了万余条小鳜鱼苗。
  曾养过鳜鱼的蔡师傅告诫他:“鳜鱼要吃小活鱼,死鱼不吃,饿了就互相残杀,且对水质要求很高,缺氧就死。
  李军从广东引进了300万条小麦鲮鱼作为活饵料养殖。
  但给鳜鱼喂多大的饵料鱼,又是一门学问,太大吃不下去,太小则增加了鳜鱼的捕食活动量,影响生长速度。
  7月的一天,离鳜鱼上市仅3个月。
  天气闷热无比,耐氧能力差的鳜鱼,纷纷浮出水面。
  浮头就意味着死亡,当李军开始抽水、转塘时,一切为时已晚,整塘鳜鱼瞬间全军覆没,损失达10万元,血本无归。
  债主紧逼险些卖掉鱼塘李军的失败,引来了村民们的嘲讽。
  “你搞这行不行,完全是瞎掰。
  当时,在村民汪文学看来,李军成不了大事。
  经朋友介绍,2003年,李军赴黄冈罗田县找郎正全师傅学技术,并一呆就是3个月。
  “你年纪这么小,有这个闯劲,让我佩服。
  郎师傅将自己的鳜鱼育苗孵化、养殖技术,全部教给了李军。
  李军不想放弃,回家后再借3万元钱,购了8000条鳜鱼苗。
  但这么多鳜鱼的“吃饭难题,又让他栽了跟头。
  “饵料供应不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鳜鱼自相残杀。
  3年的时间,李军先后亏损20万元,债主无数。
  2004年春,李军家穷得连买米的钱都没有了。
  恰巧在这一年,哥哥李允患了肾病综合征,需要大量的钱治病。
  一些债主眼看李家无钱还债,甚至抱走他家的电视等值钱物件。
  母亲哀求李军,“你把鱼塘卖掉吧。
  那一刻,他哭了,“搞了几年的养殖,眼看就要成功了,要放弃我心有不甘。
  在他困难时刻,李允的岳父出手,帮他解了燃眉之急。
  亩产2500斤鳜鱼创养殖神话2005年5月,连败三年的李军,放手一搏。
  他找亲戚、朋友再凑了5万元,购置了自动测氧机。
  实际上,此时的李军,其鳜鱼养殖技术,已是十分成熟,“何时下饵料,每亩下多少,何时换水、消毒,这一切我了然于胸。
  为了解决活饵料鱼供应问题,他将麦鲮养殖交给其他村民,然后以合适的价格收购。
  2005年,他承包的50亩鱼塘,收获了8000斤鳜鱼。
  当时,鳜鱼价30多元一斤,这年,他的毛收入近30万元,纯利润达15万元。
  2006年,李军扩大了养殖面积,承包的鱼塘面积达100亩,他拿出70亩养殖鳜鱼,此外,还用30亩养殖新品种黄颡鱼,实现多元化养殖,分担风险。
  “黄颡鱼可高密度养殖,耐低氧,抗病能力强,产量易保证,风险系数相对较小。
  这一年,他的毛收入有200多万元,纯利润就有100多万元,鳜鱼养殖亩产达到2500斤。
  2009年,李军发起成立了锦军水产专业合作社,截至2011年4月,该社社员发展至200多人,养殖面积达3000余亩,预计年产值过亿元。
  如今,李军扩大了养殖品种和规模,并承包了300多亩水域,养殖鸭嘴鲟、鲈鱼。
  目前,他正在通过中间商联系销售渠道。
  与回农村创业成功励志故事相关的文章:1.在农村创业成功的励志故事2.农村创业成功励志故事3.80后农村创业故事3个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