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武侠修真 > 中医内科学(出书版) > 第62章

第62章



若大肠虚寒,积冷便秘者,可用温脾汤温阳通下。若中气大虚,少气懒言,可用补中益气汤益气补中。

【预后转归】

体质好,病程短,正气尚足者,预后良好;体质较差,病程较长,正气不足者,预后较差;身体日渐赢瘦,正气日衰者,难治。若腹痛暴急,治不及时,或治不得当,气血逆乱,可致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厥脱之证,如不及时抢救则危殆立至。若湿热蕴结肠胃,蛔虫内扰,或术后气滞血瘀,可造成腑气不通,气滞血瘀日久,可变生积聚。

【预防调护】

腹痛多与饮食失调有关,平素宜饮食有节,忌暴饮暴食,忌食生冷、不洁的食物,少食过于辛辣、油腻之品。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饭前洗手,细嚼慢咽,饭后不宜立即参加体育活动。寒痛者要注意保暖;热痛者忌食肥甘厚味、醇酒辛辣;食积腹痛者宜暂禁食或少食;气滞者要保持心情舒畅。疼痛剧烈者应卧床休息,进食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饮食。

医生须密切注意患者的面色、腹痛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腹诊情况、二便及其伴随症状,并须观察腹痛与情绪、饮食寒温等因素的关系。如见患者腹痛剧烈、拒按、冷汗淋漓、四肢不温、呕吐不止等症状,须警惕出现厥脱证,要立即处理,以免贻误病情。

【临证备要】

1.灵活运用温通之法治疗腹痛。温通法是以辛温或辛热药为主体,配合其他药物,借能动能通之力,以收通则不痛之效的治疗方法。温通法每需与它药合用。一是与理气药为伍,如良附丸中高良姜与香附同用,用于寒凝而致气滞引起的腹痛十分相宜。二是与养阴补血药相合,如当归四逆汤中桂枝、细辛与当归、白芍同用,小建中汤中桂枝与白芍同用等。三是与活血祛瘀药配用,如少腹逐瘀汤,在活血化瘀的同时使用小茴香、干姜、肉桂等辛香温热之品,来化解滞留于少腹的瘀血。四是与补气药相配,如附子理中汤,既用党参、白术,又用附子、干姜,对中虚脏寒的腹痛切中病机。五是与甘缓药同用,常用甘草、大枣、饴糖等味甘之品,一方面制约辛燥温热太过,使其温通而不燥烈,另一方面甘药在温热药的推动下,缓急止痛而不碍邪。

2.运用清热通腑法治疗急性热证腹痛。清热通腑法以清热解毒药(如银花、黄连、黄芩等)与通腑药(如大黄、虎杖、枳实、芒硝等)为主体,以通则不痛为法,现代用来治疗急慢性胰腺炎取得了良好成效。对于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可予调胃承气汤加减,加用木香、槟榔等理气之品,收理气通腑之效。本法应用,中病即止,不可过用,以免伤阴太过。对虚证腹痛不可妄用清热通腑法,以免损耗正气,使虚者更虚。

【医案举隅】

张某,男,67岁。1979年8月29日初诊。

主诉及病史:腹部胀痛3天,伴见胃脘胀满,连及两胁刺痛,嗳气频频,时吐黏痰,口干口苦,头中热,耳内堵塞,不思饮食,大便干,小便赤。

诊查: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弦丽数。查血象:白细胞22×109/L,中性粒细胞84%。

辨证:湿热夹滞,交结肠胃,通降失常。

治法:清热行气,通里导滞。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炒枳实10g,生川军9g,青陈皮各9g,木香6g,川厚朴10g,炒苍术10g,木通6g,竹茹10g。

二诊:药服2剂后大便转稀,胃脘胀满、嗳气及吐黏痰均减,头热耳堵已除,小便色变黄。惟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部,拒按,有反跳痛,无矢气,口干口苦而涩,饮食不香。舌淡,苔白中黄,脉弦滑而数。腑气虽有下行之势,湿热仍壅积肠中,气血瘀滞。当清热解毒,行气活血,通里导滞。

原方去半夏、苍术、竹茹、木通,生军改为6g,加丹皮10g,桃仁10g,败酱草30g,连翘24g,忍冬藤45g,5剂。

三诊:迭进清热解毒、行气活血、通里导滞之剂,现右少腹仅感微痛,亦不拒按,大便正常,饮食虽乏味但较前增加,偶见恶心,口中仍苦涩,小便淡黄,脉弦滑。舌苔薄白中黄。肠中湿热渐化,气血瘀滞亦渐消散,余邪未尽也。

处方:熟军6g,桃仁9g,炒枳壳9g,青陈皮各9g,川厚朴10g,忍冬藤30g,连翘18g,败酱草30g,焦山楂15g,焦神曲15g,冬瓜子30g。

服上方1剂后,患者即返家乡,过半月来信,上述症状皆退,精神、饮食恢复,查血象均在正常范围。

按:本例属实热性腹痛,故以通里导滞为主要治法。但初诊所见,腹痛伴胃脘胀满,两胁刺痛,暖气频频,头热耳堵,病位偏于上,即湿热夹滞交阻胃及肝胆之络,故以大柴胡汤加减治之。二诊腹痛转移至右下腹,拒按,无矢气,是肠中湿热蕴积、气滞血瘀之象,因而改用大黄牡丹汤加减,通里活血,着重清热解毒,目的在于截断病势,以防热壅血瘀成痈。

(董建华,王永炎主编.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夏锦堂医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古代文献精选】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猝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

《景岳全书·心腹痛》:“痛有虚实,凡三焦痛证,惟食滞、寒滞、气滞者最多,其有因虫、因火、因痰、因血者,皆能作痛。大多暴痛者,多由前三证,渐病者,多由后四证……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久痛者多虚,暴痛者多实。得食稍可者为虚,胀满畏食者为实。痛徐而缓,莫得其处者多虚,痛剧而坚,一定不移者为实。”

《症因脉治·腹痛论》:“痛在胃之下,脐之四旁,毛际之上,名日腹痛;若痛在胁肋,日胁痛;痛在脐上,则日胃痛,而非腹痛。”

第七节痢疾

由于邪蕴肠腑,气血凝滞,大肠脂膜血络损伤,传导失司,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证称为痢疾。是一类或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多发于夏秋季节。

该病《内经》中称为“肠湃”,其发病与饮食不节及湿热下注有关。汉·张仲景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制定了治疗湿热痢的白头翁汤,并提出了“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的虚寒久痢主方。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痢病候》将痢疾分为“赤白痢”、“脓血痢”、“冷热痢”、“休息痢”等21种痢病候,并在病机方面提出“痢由脾弱肠虚……肠虚不复,故赤白连滞……血痢者,热毒折于血,人大肠故也。”强调了热毒致病。本病在隋唐以前还有称为“大瘕泄”、“滞下”者。痢疾病名首见于宋·严用和《济生方·痢疾论治》:“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金元时代已认识到本病能互相传染、普遍流行而称“时疫痢”。如朱丹溪《丹溪心法》日:“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相似。”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至明清时期对痢疾的认识更趋深入,进一步阐发了痢疾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提出痢有伏积,所谓“无积不成痢也”,外感、内伤者,由于人体气盛、气虚的不同,发病有热化、寒化二途。如清·李用粹《证治汇补·痢疾》日:“无积不成痢……痢起夏秋,湿热交蒸,本乎天也。因热求凉,过吞生冷,由于人也。气壮而伤于天者,郁热为多。气弱而伤于人者,阴寒为甚。湿土寄旺四时,或从火化,则阳土有余,而湿热为病。或从水化,则阴土不足,而寒湿为病。”并详尽地提出了辨寒热、辨虚实、辨五色等。特别对休息痢的认识更为深刻,认为“屡发屡止,经年不愈,多因兜涩太早,积热未清所致。亦有调理失宜,亦有过服寒凉,亦有元气下陷,亦有肾虚不固,均能患此”。另外,比较突出的一点是强调本病与脾肾的关系,如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痢疾》云:“痢之为证,多本脾肾。……在脾者病浅,在肾者病深……未有久痢而肾不损者。”

在治疗方面,金·刘河间提出的“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的法则,至今仍属治痢之常法。明·张景岳特别强调,治疗痢疾“最当察虚实,辨寒热”。而《医宗必读-痢疾》指出:“至治法,须求何邪所伤,何脏受病。如因于湿热者,去其湿热;因于积滞者,去其积滞。因于气者调之;因于血者和之。新感而实者,可以通因通用;久病而虚者,可以塞因塞用。”清·喻昌创“逆流挽舟”之法,并在《医门法律·痢疾论》中云:“引其邪而出之于外。”创活人败毒散。清·蒋宝素将痢疾称为内痈,他在《医略十三篇·痢疾》中云:“治痢之法,当参入治痈之义。”这些治疗原则,一直指导着今天的临床。

西医学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及一些结肠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等,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痢疾多由外感湿热、疫毒之邪,内伤饮食,损及脾胃与肠而致。邪气客于大肠,与气血搏结,肠道脂膜血络受伤,传导失司,而致下痢。

一、病因

1.外感时疫邪毒

夏秋季节,暑湿秽浊、疫毒易于滋生。湿热或暑湿之邪内侵肠道,湿热郁蒸,气血与之搏结于肠之脂膜,化为脓血而成湿热痢;疫毒之邪侵及阳明气分,进而内窜营血,甚则进迫下焦厥阴、少阴,而致急重之疫毒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