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印度对华战争 > 第14章

第14章



                                    对中国友好,过去一直是尼赫鲁的印度外交政策的中心思想,这个选择不难作出。印度没有支持西藏向联合国提出的呼吁。中国在西藏的权力确立了,印度关于中国是否有权留在西藏的矛盾心情消失了,作为中印之间邦交恶化的起因之一的西藏问题也随之消失。中国没有把印度抗议中国在西藏的行动一事,作为一个问题公开加以宣扬。他们公布了外交上的来往照会后,就让它悄悄过去了。

            四十年前满清再度在西藏确立权力,曾经震动了英国人;同样地,一九五O年中国权力达到印度的北部边境,也震动了印度的政界舆论。印度右翼势力最为惊慌,他们最害怕的是中国政权的共产党性质,他们攻击尼赫鲁和印度政府默许中国军队开进西藏。这就意味着,最尖锐地批评尼赫鲁对华政策的人,正是在内外政策的各方面都反对他的那批人。这种情况似乎最初使尼赫鲁能够更加强硬地顶住这批人,而到后来却使他更加不愿意得罪他们。

            印度政府对西藏的政策,在议会里遭到猛烈攻击。尼赫鲁的头号政敌,副总理瓦拉卜巴伊·帕特尔(Vallabhbhai  Patel)在一九五O年十一月给他写了一封长信,提出批评。帕特尔在信中含蓄地提到,印度驻北京大使潘尼迦是被中国人蒙蔽了。他指责中国背信弃义,心怀叵测,是潜在的敌人。他还警告说,中国军队进入西藏,“使印、藏之间的一切边界和商务协议化为乌有,而这些协议是我们近半个世纪以来行事的依据”。帕特尔含蓄地指责尼赫鲁因循自满、举棋不定。他建议彻底重新估价印度的对华政策,包括重新部署印度部队以守卫可能引起争执的地区。  [  注:这封信于一九六八年第一次公开发表在一家孟买周刊上。该信作为附录刊载于达尔维(Dalvi)所著的《喜马拉雅的失策》(Himalayan  Blunder,孟买Thacker&Co.一九六九年出版)和库尔迪昔·内雅所著的《两线之间》(孟买Allied  Publishers一九六九年出版)两书中。  ]  尼赫鲁对这封信的答复没有公布,但是从他后来采取的行动中可以推断出答复的要点:他继续执行对中国友好的政策,继续鼓吹中国进联合国的主张;但同时也已下令把印度的行政管辖范围扩展到整个东北边境特区(North-East  Frontier  Agency,简称NEFA),这就是那块位于麦克马洪线南面的部落地带现在的名称。

            一九四九年底的东北边境特区的情况,和英国人离开时的局面差不多。印度方面在靠近麦克马洪线东端的瓦弄设立了一个哨所,但印度在其他各段的阵地距离该线还很远。印度侵入达旺地区,到了德让宗就停下来。西藏对达旺的行政管辖仍旧未受干预。然而,不到一年的功夫,印度在东北边境特区增设了二十个哨所。一九五一年二月,一名印度官员带着一支警卫队和几百名脚夫进入达旺。过去的英国政府最后曾赞成修改麦克马洪线(一九四四年高德向西藏人提出的方案就是证明),现在印度政府显然已决心反对修改这条线,并打算把他们的边境线从色拉山口推进到麦克马洪当年画的那条线上来。拉萨的西藏当局提出了抗议,而印度的政治官员不加掩饰地回答说,印度正在接管达旺。西藏人再次提出抗议,指责印度政府“把原来不属于它的地方攫为已有”;对此,“我们深表遗憾,并且绝对不能同意”,并要求新德里立即将印军撤出达旺。印度对西藏的多次抗议置之不理,继续留在达旺,并象一九四四年英国在德让宗所干的那样,赶走了在达旺的西藏行政当局。这样一来,曾经使英国参谋总部十分担忧的那个西藏/中国领土的“危险楔形地带”终于完全消除,而麦克马洪线也就大体上从地图上移到地面上,成为印度事实上的东北边界。

            印度政府把他们要接管达旺的意图通知拉萨的西藏政府而不通知北京,这是可以理解的。虽然新德里这时同意中国对西藏享有主权,但印度把达旺当作局部问题对待而留待北京提出抗议的作法,是有其外交含义的。现有记录表明,中国政府对于印度的这个行动没有提出意见。这种令人迷惑不解的沉默,只能解释为中国默许印度扩展到麦克马洪线。

            印度进入达旺,只遇到西藏人口头上的抵抗,但是部落居民对印度在东北边境特区其他地点的扩张行动,却索取了血的代价。五十年代初期,一支强悍的阿萨姆步枪队的巡逻队溯苏班西里河(Subansiri  River)而上,有一个部落曾给他们以热烈欢迎,设宴招待并安排住宿——然后把他们几乎一个不留地杀掉。这次一共死了七十三名步枪队的士兵和文职人员。印度政府派出了一支讨伐的远征队,但根据尼赫鲁的命令,他们只是进行了一次炫耀武力的示威,而没有象英国人肯定会干的那样烧房屋、抓俘虏。

            印度政府继续执行英国政府对麦克马洪线的政策,不仅出乎自然,而且它也认为是顺理成章的。

            过去决定英国对东北边境态度的那些战略和地缘政治的考虑,现在对新的印度政府也同样适用。从战略上看,把边界线定在靠近布拉马普特拉河谷的边缘,使中国人深入到那里,这是过去的英国参谋总部和今天的印度参谋局所同样不能容忍的。麦克马洪沿着顶峰画出的边界线,比沿着山麓画的边界线,要有利得多。东北边境地带的居民在人种和文化上,的确是对西藏要比对印度更为接近;但在印度看来,正因为如此就更有必要把这一地带置于印度的行政管辖之下。在上述这些实际考虑的背后,还涉及领土至上原则的政治考虑。正如贡纳尔·米达尔所说的,“每个新生的政权的最初的、几乎是本能的反应,就是紧紧保住遗留给它的那份领土。凡是殖民国家曾经统治过的地方,新兴的国家就一定要统治。”

            对于印度政府来说,唯一的问题是:中国早就拒绝了麦克马洪线,印度应该怎么办?对此,英国的先例又提供了部分的答案:印度只要把麦克马洪线当作边界线看待就行了,反正印度对这些部落地区的管辖,已是既成事实;中国如要对此提出抗议,随它去就是了。更有甚者,印度当时还决定:如果中国一旦提出这个问题,印度将拒绝谈判。对印度人说来,既然印度的政策是使麦克马洪线成为事实上的边界线,那末,上述决定似乎是这种政策的必然结果。但后来的事态发展表明:拒绝把麦克马洪线提交谈判的决定本身,就是一个孕育着严重后果的重要步骤,它的确使得中印边界问题无法解决。

            从坚持某条具体边界的走向,进而拒绝举行边界谈判,这事实上是从外交交涉发展到一意孤行。在谈判的过程中,不管其中的一方采取怎样不妥协的立场,总还容许双方找出某些保全面子的方式,甚至还可以通过其他方面某种程度的让步,达成一项双方满意的妥协。但采取寸步不让的立场和拒绝谈判的态度,就等于要一方默认他方单方面强加的决定,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出路。这样的态度一旦应用在边境问题上,就会导致对有争议的领土进行武力争夺。

            印度采取上述的对待麦克马洪线的态度,最早是在一九五O年十一月,以议会质询的方式透露的。当时有人要求尼赫鲁总理(他当时还兼外交部长)申明,在印度和西藏之间是否有一条已经划定的边界线,尼赫鲁回答说:

            从拉达克区域到尼泊尔边界,又从不丹到伊洛瓦底/萨尔温江(Irrawaddy/Salween)在阿萨姆邦的分界处,西藏都和印度接壤。从不丹向东的边境已经清楚地由一九一四年西姆拉条约所确定的麦克马洪线划定。从拉达克到尼泊尔的边境是主要由长期的习惯所确定的。

            一名议员问道,这条边界线是否已为西藏所承认。尼赫鲁回答说,“我认为这条边界上有几段已经被承认,这要看尊敬的议员讲的是哪一段。”接着有人问道,据说有一份中国的新地图标明边界线是在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尼赫鲁说,“不对,先生。就我们所知,并没有什么新的中国地图。但是过去三十年来,中国的所有地图都把现在属于印度的东北边境的一部分领土,标成不属于印度。”议员们进一步追问关于中国地图的问题,尼赫鲁就以下述的声明结束了议会的讨论:“我们的地图表明麦克马洪线是我们的边界,不管地图不地图,这就是我们的边界。这个事实没有变。我们坚持这条边界,我们决不让任何人越过这条边界”。

            印度在地面上以及官方声明中,都把麦克马洪线定为边界线,而又不直接通知中国。一九五二年印度政府内部曾有人对这种作法提出责难。

            在此以前,印度已经失去了使麦克马洪线的地位合法化的一个机会。一九五一年九月,中国总理周恩来向印度驻北京大使提出应尽早处理有关稳定西藏边境的问题,并建议由印度、中国和尼泊尔三国之间举行会谈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印度方面关于这次谈话的记录,周恩来还曾说到:“印度和中国之间不存在领土争端或纠纷。”——这就进一步证实中国曾决定接受麦克马洪线作为印度的东北边界线。

            印度政府答复说,它欢迎周恩来所建议的谈判。但是,中国和印度双方都没有把这项建议贯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