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班主任工作漫谈 > 第11章

第11章



                                    

        常常说明学业成绩问题的墙报,对形成舆论来说也有重大的意义。墙报是培养对本班学生成绩的集体责任感的许多种手段之一。

        谈到学生中的友好帮助时,应该着重指出这种学生共同工作的形式,不仅对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益处,对成绩好的学生的益处也不小。

        优良成绩的获得多半由学生是不是爱好学习和他对学校的学科有没有兴趣来决定的。

        有经验的教师在工作中采用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爱好,其中的一种方法是游戏。

        成绩不良的最普遍的原因是,有些教师的教学水平低,由于往年的教学大纲使学生的知识当中有缺陷,学生不善于独立而系统地工作,对学习缺乏责任感。学生学业成绩落后有时是由于家庭环境不好和患病的原因。

        如同这本书第二版序言所说:"本书作者在研究和总结优秀班主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班主任工作的内容、组织和方法等许多最重要的问题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由于这本书出版于1956年,以后又多次重印,在此期间,国内又没有更完整、更系统的篇幅超过它的班主任研究的专著,它便在我国班主任研究领域占有了近30年的统治地位,我国班主任工作研究,我国许多班主任的工作实践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它的启示与影响。

        我愿意向青年班主任介绍的第二本书,是前苏联B.M.科罗托夫等编写的《中小学班主任手册》。

        这本《手册》由前苏联教育部组织编写,前苏联教育出版社1979年出版。

        《手册》着重介绍了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及教师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并推荐了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形式。

        《手册》由李兴汉等人译成中文,1982年2月由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出版,一次就印了12万册。看来,11年前,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的同志便有了较强的市场竞争意识。

        这本书共分为5章25节。

        第一章,关于班主任工作方法。

        第二章,关于现代学生的个性和普通学校教育活动的总任务。

        第三章,普通学校一至十年级学生教育的内容。

        第四章,全校性教育活动的示范形式。

        第五章,学校、家庭、生产单位和社会团体联合做好教育学生的工作。

        其中第3章分为8节,分别介绍了一至三年级、四至六年级、七至八年级、九至十年级学生的基本特点和教育任务,以及教育活动形式。

        第4章分为11节,介绍全校性教育活动的示范形式:全校性集体的组织机构及其组成--固定性和临时性团体;全校性集体的内部关系及校外联系;参加普及中等教育的工作,帮助学生树立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发展求知兴趣;参加社会政治活动;高年级学生的社会公益劳动与培养他们职业兴趣;确立共产主义道德、纪律和文明行为的准则;参加军事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提高审美修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参加体育锻炼,开展体育活动和旅行活动,搞好卫生保健教育;树立和保持学校传统;学生的暑期活动。

        第5章有6节:提高家长的教育学修养;学校和班级家长委员会活动的示范形式;小区委员会活动的示范形式;住宅、街道、村镇公众委员会活动的示范形式;改进学生家庭作业的布置工作。

        这本书共17万字,244页,除了80页的附录外,164页的正文中有106页是第3章,即一至十年级学生的基本特点和教育任务,教育活动形式的内容,这显然有助于班主任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的一般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手册》提出了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教育任务。

        谈到七至八年级学生基本特点时,《手册》中写道:

        七至八年级学生是少年后期,他们的求知欲、才能和创造性都有了很大发展。

        这个年龄的少年的兴趣已超出所学课程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广,越固定。他们不只是对科学发明、文学、医学、技术和艺术上的有趣事实发生兴趣,而且试图对这些事实进行思考,对它们作出自己的评价。……如果少年兴趣得不到大人的指导,那么,这些兴趣就会沿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变成无谓的消磨时间。

        他们道德品质的实质和周围人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对个人的品质和自我教育的必要性的认识,要比五至六年级学生深刻得多。

        升入八年级的少年,开始认真思考选择职业的问题,因此他们的学习兴趣将发生变化。

        一般地说,学生在少年后期已经懂得如何用适当的方法来从事脑力劳动,但是他们并不总是运用这种方法。学生在少年后期往往宁肯劳动而不愿休息,即便休息的条件极其优越,也是如此。

        《手册》还较细致具体地介绍了各个年龄阶段中小学生的特点,这便提高了教师认识学生一般特点的效率。

        《手册》的附录用了80页,即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附录共有10方面内容。

        1.普通中学条例。

        2.评价学校工作的标准。

        3.普通学校学生公益劳动的组织方法。

        4.普通学校学生暑期活动章程。

        5.普通学校学生体育章程。

        6.组织和开展普通学校学生行军、旅行、游览工作细则。

        7.关于正确安排教学教育工作的建议书。

        8.中小学学生标准守则。

        9.评定普通中学学生品行的细则。

        10.对学生实行奖惩措施的意见。

        我自己感觉这本《手册》较之《班主任》较少一些理论的演绎,较少一些不说明问题的议论,其实用价值更大一些。兼之两者的出版相距24年,显然《手册》的时代色彩更浓一些。

        我国也出版了一些班主任工作经验专辑和怎样当好班主任一类的专著,也有《班级教育管理学》等理论性较强的专著,在我书架上放着的国内十几本关于班主任工作的书中,我觉得实用性最强的是《新编中学班主任工作指南》。

        这本书由辽宁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的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合作编写,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审阅了初稿,提出了修改意见,拟定并题写了书名。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理事长、教育界的老前辈于北辰同志撰写序言。1988年5月,这本书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

        《新编中学班主任工作指南》全书共五编,第一编为班主任工作总论;第二编为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第三编为学习指导;第四编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指导;第五编为生活和课外活动指导。

        这本书广泛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美学、行为科学等科学理论,立足于中学班主任工作实际,着眼于当前中学生的现状,力图反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以及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给中学带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问题,寻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这本书五编共80个问题,第一编9个问题。

        1.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2.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责。

        3.班主任的工作原则。

        4.班主任的思想和道德素质。

        5.班主任的能力及其培养。

        6.班主任的性格及其修养。

        7.班主任同校长、科任教师及其他方面的关系。

        8.班主任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9.班主任工作的评估。

        谈到班主任的任务时,书中写道:根据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班主任的基本任务。

        班主任工作责任重大,工作内容繁杂,概括起来主要的工作任务有如下6个方面。

        1.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搞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3.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4.指导学生团队活动。

        5.指导学生课余活动和业余生活。

        6.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这些任务的提出比起40年前苏联所出版的《班主任》的五方面任务,多了一个方面,在表述上也更简洁,更符合我国国情。

        单独将班主任工作原则列为一节,也是本书和以上介绍的两本书不同之处。《新编中学班主任工作指南》提出中学班主任应注意6个原则:目的性和方向性原则;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塑造教育与改造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的持续性与整体性原则。中国另一本班级管理的理论著作更进一步概括出八项原则,看来,善于概括出一些原则,是中国某些研究者的特点。

        有的中国研究者,论述班主任应具备的能力素质时,提得高而又高,玄而又玄,不仅我这样的人做不到,优秀班主任做不到,其实连现任的国务院总理也达不到某位专家提出的班主任应具备的能力素质。《新编中学班主任工作指南》中所提班主任应具备的四种能力就比较实在,书中提出的四种能力是:了解研究学生的能力;教育学生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学能力。

        谈到班主任应具备的性格时,这本书写道:现实生活中的教师,包括班主任的性格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只能对班主任的性格提出一些基本的要求。1?郾班主任性格的情绪特征应当是稳定的,含蓄的,不是易暴易怒的,喜哀无常的。2?郾班主任性格的意志特征,应当具有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的特点。3?郾班主任性格对现实态度的特征,指人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譬如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态度,对自己、对工作、对学习的态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