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班主任工作漫谈 > 第34章

第34章



                                    

        吃零食有没有利?当然有,但总体而言,弊大于利。表决结果,大家通过了在校内,特别是在教室内不吃零食的决定。

        按班规班法,有了一项较重要的规定,便要确定一位同学具体负责。

        谁负责提醒大家不要吃零食呢?刚一问,班内便有数十人竞争,高高举着手,抢着做这项工作。大家都抢,究竟谁干?争执了一会,不知谁冒出一句:"平时谁最爱吃零食就选谁!"

        "好!"同学们齐声拥护这个建议。三年级七班选的是卢建。

        卢建站起来问大家:"如果发现别人吃零食怎么办?"

        "发现一次罚写1000字的说明书。"

        "对吃瓜子的还应该罚得重一点!"

        "重到什么程度?"

        "谁扔到地上一粒瓜子壳,就罚写1000字的说明书。"

        "瓜子带到学校来也不行,卢建有权力搜索吃零食同学的衣袋,在衣服口袋里若发现一粒瓜子,就写100字说明书。"

        "如果有100粒呢?还要写一万字不成吗?"

        "就该写一万字,谁让他装那么多瓜子在身上呢?"

        "法规定得严些是为了不让人触犯。你如果定吃一粒写100字,衣袋里有一粒写10个字,那别人不害怕,也就制止不住吃零食。"

        我说:"停止争论,现在表决。同意吃零食一次写100字说明书的同学请举手。"

        只有两名同学赞成。

        "同意扔地上一粒瓜子壳就写1000字的请举手。"

        班内举起了70只手,以压倒多数通过了严罚吃零食者的规定。

        第二天,卢建同学上任了。为了获得说别人的权力,他先从自己做起,用毅力控制自己爱吃零食的习惯。

        他控制住了,别人也开始控制自己。通过决定后的5天内,大家都忍住了,卢建尽管十分注意观察,也没能发现该罚的人。

          第六天中午,带饭的同学在教室吃饭,并热烈地交谈着,一位同学忘乎所以,平时他极爱吃零食,此时以为班级放松了对这件事的管理,终于控制不住,剥开一粒瓜子吃,并下意识地将瓜子壳扔到了地上。

        上任6天的卢建正为自己没能发现惩罚目标而着急,见状,立即上前,当场让那位同学捡起,并问:"还记得班规吗?""忘了。""那好,找法律顾问吧!"

        找到管理班规班法的同学,打开班规班法,查到卫生部分,吃瓜子的细目,明白了:"要写1000字的说明书,还要看衣袋里有没有,若有,每粒再加100字的说明书。"

        卢建从那位同学衣袋里又翻出16粒瓜子,两者相加,便是2600字的说明书。

        "好了,马上开始写吧!放学后交给我。"

        十几年来,我任教的各个班学生,吃零食都是最少的,大部分同学跟我一样,不会吃零食。我总觉得社会再向前发展一万年,人均收入再增长一千倍,整个人类都达到极其富裕的地步了,到那时,我想仍然要提倡不吃零食。那决不是出于经济上节俭的考虑,更多的,还是考虑到一个有志者的个人形象,考虑到每个人身体健康,考虑到公共场所的卫生。当然那时低层次的零食也许不存在了,高层次的零食包装仍会污染环境。应考虑到人们更有规律地饮食起居、吃喝玩乐,考虑到人们该养成学习、工作时就全身心学习工作的习惯。

        一届又一届的最爱吃零食的同学跟我说:"刚开始,不吃瓜子,不吃羊肉串、糖葫芦什么的不习惯,见了就馋,就想,吃起来,耽误事。有时上课,学习时还惦念上哪去买,怎么吃。班级管得紧,过了几个月,也就习惯了,现在感到利确实大于弊,不只节约了钱,更重要的是学习心静了,节省了精力,节省了时间。"

        这不意味着一律禁止,旅游时,过年开联欢会时,还提倡大家吃。

        十一  关  心

          全校学生在辽河电影院参加演讲比赛,徐建峰同学演讲的题目是《关心》。

        他讲的是刚入中学时,我送他回家的一件事。这件事,他讲了几次,实际上这是很小的一件事。

        那是1982年深秋的一天,我的一份教改材料要在当晚油印出来,然后带去参加省中语会学术年会。

        放学了,我搬来了油印机,将蜡纸校对完。我刚要开印,门被推开,张向红、侯耀东、徐建峰几位同学笑眯眯地进来了,非要帮忙,撵他们也不肯走,只是笑。

        只好允许他们帮忙,翻篇的,掌胶滚的,干得兴致勃勃。天越来越晚,撵他们,他们偏要干完,固执得很。120份材料印刷装订完毕,已是晚上10点了。离家近的几人,说笑着,唯有离家远的徐建峰,从窗户向外一望外面是漆黑的夜,没有星光,没有月亮,恐惧情绪笼上心头,小声嘀咕着:"我们胡同有狗,叫起来真吓人。"

        他的个子虽然高,但毕竟还是孩子,干到这么晚,我打定主意要送他。看他不让,我便说:"不是送你,老师在学校干了一天累了,想散散心,还想到你家串个门见一见你的家长。"沿着夜路走,我们谈了很多。空旷的夜晚,只有两个人走时,这两个人的心容易贴得近。钻进小胡同,果然一只只狗狂叫着,似乎向我们扑来,两个人同行,便不再害怕。走过深深的小巷,到了他家,他进门去召唤家长。我怕晚了打扰人家全家休息,说了声明天再见,便转身跑进漆黑的深巷中。

        这件事,我忘了,他却记着,说是我"关心"他。其实首先是他们"关心"我,而我确实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师生之间,有许多感情解释不清,分辨不清究竟是谁关心了谁。

        又应了我那句话:在人世间,感情总是相互的,当你向对方表示关心之情时,必然也得到对方的关心。

        这种关心的感情幼芽开始时肯定很弱,很嫩,全然不像炮火连天的战场上用全部生命表现出来的那种关心。但你别嫌它小,珍惜它,一点点地培植它,抚育它,它就会长,长得蓬蓬勃勃,长得苍劲有力,长得经得起狂风吹、暴雨打。

        我和徐建峰之间的互相关心,就起源于这么一件小事,有了这件小事做种子,我们心中便萌生了关心的幼芽。后来,他珍惜这幼芽,时时浇水,时时关心着我,我也觉得受他的关心太多,从而更多地回报他、关心他。

        到大学,到参加工作后,他还总是关心着我,听到我有什么困难,他心焦,总是跑来安慰、帮忙。我关心着他大学的学习,毕业后的分配,工作后的发展。

        在和平环境里,在家庭经济条件都比较好的现代社会,师生之间不可能有战争年代师生之间生死与共的那种感情,也难以有许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歌颂的那种教师为学生献出了生命的机会。更多的还是这种在平平凡凡的日常生活中播下的一粒粒平平凡凡的互相关怀的种子。我们不能因为平凡,就不重视它,甚至忽视这些平凡的种子,幻想一下子就种出一棵值得歌颂的感情的大树。轰轰烈烈的机会很少,如果等不来轰轰烈烈,又放过了平平凡凡,岂不是一无所获。

        教师一定要善于在平凡中、在小事中播种关心学生的感情。不要只是播种,还要培植种子萌发的幼芽,一点点浇水,施肥,它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只要善于播种,就到处都有播种的机会。只要善于培植,你就能生活在幽深茂密的长满关心的感情之树的森林中。

        十二  一人为全班,全班为一人

        1987年秋季,校内来了100多位老师听课,我因忙于校外的事,老师们便跟学生一起活动,看学生怎样自觉管理班级。

        我回到学校,新生农场的老师跟我说:"我们看了你班学生自己组织召开的班会,班会开出了一片哭声。"我一惊,以为班级出了什么事,他告诉我:"是令人感动的哭声,有的听课老师都流了泪。"

        后来,我才知道了为什么班会开出了哭声。

        赵广民同学是班级体育委员,心地极善良,谁有什么困难他都愿帮助。为班级开好运动会,他东奔西走,借来了标枪、铁饼、跳高架、助跑器等训练器材。有的器材借不到又急需,他就用自己的钱买。同学们在他的带动下刻苦训练,班级获运动会总分第一名,长跑、跳绳比赛达标率都是第一名。

        为班级办日报专栏并不是他的事,他也抢着帮忙,买纸张、文具,经常偷偷用自己的钱。有的同学病了,他买了药给人家。班级中哪位同学有了困难,便想到找赵广民,赵广民成了大家最信任的人。

        赵广民把一颗心、许多钱献给了班级,给了他人,其实他家不仅不富裕,而且有许多波折,要比一般同学困难得多。细心的同学发现,冬天到了,寒风阵阵,赵广民却穿着单薄的衣服;别人穿棉鞋,他却穿着破旧的球鞋。于是同学们自发地收了钱,买了鞋和用具等,非要送给他。

        赵广民属于那种硬汉子,自己关怀别人可以,若别人帮助自己,就觉得难受,觉得有损"硬汉"的形象,他便跟收钱、买东西的同学吵了起来,各说各的理,互不相让,只好找到班长来调解。班长一听双方都有理,做不了主,便提出在班级最高权力机构--全体同学大会上裁决,时间定在星期二的班会。

        星期二到了,班级18米长的大教室后面挤满了听课的老师。同学代表问班长:"来了这么多老师,咱们的班会还开不开了?"班长说:"老师不是总强调以法治班吗?按照班规班法,今天该开班会,怎么好改变呢?照开不误。"

        下午自习课,听课的老师们看学生怎样自习,第二节班会,听课的老师更多了,都愿看一看学生自己怎样组织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