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班主任工作漫谈 > 第75章

第75章



                                    教师倘若设计得合情合理,那么任何一篇课文讲给任何学生,都会产生吸引人的效果。

        △一个教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这种教法去否定那种教法,不是去证明多种教法的没道理,更不是糊里糊涂地照搬某种教法到自己的课堂上,不加任何改变就用。他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于自己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

        △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同样是课堂,有的教师视为畏途,有的教师视为乐园。同样一篇文章,一位老师讲,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换一位老师讲,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忽而闭目养神,忽而惊觉欠伸,上课简直成了受罪。

        课堂效果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功底和教育思想的差异。

        △讲课文时,教师应尽可能把自己假设为学生,设身处地地想:哪些知识是可以接受的,哪些知识只是考试时有用的,哪些是有长期使用价值的;一节课,45分钟,能记住多少知识点;即使记住了,这些知识点又有多少能有长期储存于大脑中的可能性;即使能够长期储存,又有多少储存的价值。这样思考,必讲的就少了。这样思考,才能节省下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以便学生用这些时间去进行自己读书的实践。

        △一篇《小石潭记》讲两节有两节的讲法,讲4节有4节的讲法,硬要讲上10节课,有没有话讲呢?还是有话可讲的。

        问题在于学生的大脑对这样一篇"年龄"很大的文章,以接收多少信息为宜。即使暂时接收了,能否处理还是一回事;处理了,能否长期保存是另一回事;能保存,日后有无反馈价值,更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部好的文学著作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江河,可以哺育千千万万、世世代代的人民。

        一篇好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比作一条小溪,它能在时代的沃土上流淌,不少人可以在那里汲取营养。

        河水,溪水,都不能一下子饮尽,想一下子饮尽河水的人,反倒会被河水所害。

        学习是否也这样:谁想一下子穷尽一篇文章或一部文学著作的妙处,超越了本人的接受限度,最终反而有害。

        饮水,不能河里有多少就饮多少;不能看人家饮多少,我也饮多少。

        教书与学习,亦然。

        △语文教学厚古薄今,厚现代文学,薄当代文学,不能算什么好现象。

        九  培养自学能力(15则)

        △不少学生只知道播下无数粒种子,才能够收获一个100分,再播下无数粒种子,才能收获一个大学文凭。至于每一粒知识的种子能收获一颗什么样的知识果实,他们却答不出,因为老师没有教。

        △只把考试分数作为果实去精心培养,结果使许多学生舍本逐末,不顾大的方向,而用全身心的代价去争分数。结果分数到手,学历到手,学习到头。许多知识便漫不经心地丢掉了,至于更新更谈不上。

        △人的大脑的潜力无穷无尽,这是所有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都承认的。如果人的大脑的潜力都能充分发挥的话,每一个大脑也许都能装相当于上亿册书的图书馆这样的知识量。大家都应该坚信,自己能够掌握许多知识,能够变成一个有丰富知识的人。

        △一个总和创业者相比的人,哪怕自己每天做16小时的工作,也总觉得问心有愧,他总能够自励自责,自珍自重,埋头苦干。

        引导学生常和创业者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学生就会身在苦中不知苦,身在苦中也觉福。

        △人是有两重性的,幼稚也是相对的。不应该轻率地给那些智力较好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下幼稚的结论。他们灵魂深处一般都有较复杂的闲思缠绕着,使他们无力自拔。

        △自学能力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立体的范畴,它不属于一般的能力,不能幻想通过一两次自学实践便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

        每次自学实践好像点,自学习惯好像线,线才能组成面,最终构成自学能力的体。

        △自学能力从心理学上讲,既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又是一种个性特征。理论告诉我们:任何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都要经历知、情、意、行的心理过程,才能形成和发展。

        △从我国二十世纪内90%以上的同龄人不能直接升入大学这一实际来看待问题,学生学会学习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他们不能升学,我们也就不能希望他们到大学后再学会自学。教会学生自学的任务,就自然落到了中小学教师的肩上。

        △学生最初没有自学习惯,好像一部静止的汽车。产生了培养好习惯的欲望就好像汽车打着了火。第一次推动不能性急,要慢。慢才符合运动规律,才符合人的心理状态。

        △学生自学语文,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明确语文学习的概念。

        其实语文学习与语文科学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是语文课堂上教科书的学习,而前者则是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中的学习。可以说,汉语渗透于孩子们生活的一切时间与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们随时都可以学习语文。

        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皆学文。

        △对困难户、困难地区的援助,如果不在援助的同时培养他们自身战胜困难的能力,那么只能是支援越多,他们自身战胜困难的能力越差。

        由此可证,对后进的学生,如果不在补课的同时注意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结果也只能是补课越多,其自学能力越差,依赖性越强,成绩越差。

        △雕塑的艺术在于取一块石料,把没用的去掉。

        阅读的艺术可不可以说,在于取一本书,把没用的去掉呢?我看可以。

        善于阅读的人是善于略去不必要的阅读部分的人。

        善于阅读的人也必定是善于在浩瀚的文章海洋中,撷取有利于自己的文章浪花的人。

        △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紧密相联,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学生掌握了自学方法,兴趣就高;学习兴趣高,效果就好;效果好了,兴趣能更高。良性循环链就这样形成了。

        △文章是越不写,越不会写;越不愿写,越不敢写。

        你天天想有朝一日写出一鸣惊人的好文章,却不愿从一鸣烦人写起,那就永远不会有一鸣惊人的时候。

        △在学生大脑这部机器里,兴趣是动力系统的重要部分,它常常决定着大脑机器工作时的转速。学生自学语文的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就越高。

        结  束  语

        这本书从开始写到今天,已经6个月零6天了。

        按计划该昨天写序言,今天写结束语。昨天的序言不是很成功,因不速之客到校到家,失去了不少时间。今天的结束语我又过多估计了自己的时间占有量,早上刚到学校,便是沈阳几所朝鲜族中学的领导及老师到校,接着又是省里来的客人,这样自然要听我的课,讲完公开课还要座谈一会,中午还要整理复印目录,下午便要出发去铁岭开省中语会第四届学术年会。明天在铁岭作报告一天,后天在沈阳讲学一天,然后便又要到贵州去了。只好挤目前这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匆匆小结。

        6个多月来,写作的环境不是很静,只要在家,几乎每天都有客人。这期间还要经常外出,北到俄罗斯,南到越南,国内在北京、沈阳、南宁、玉林、梧州、桂林、汕头、淮阴、银川及本地等20座城市参加了16个会议,作了48场报告,天上地下赶了4万多公里路。这些显然都不利于写这本书。

        尽管环境不静,书还是写完了。虽然我自己感觉这本书还不够成熟,但又想到,再拖下去,不让它出版,不让它跟读者见面,不让它到更广阔的班集体中去听取反馈信息,它就总也没有成熟的机会。

        班主任工作量最大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我在这本书中用于写学习的篇目却很少。原因在于,我前几年写的《语文教学探索》谈的便是教学问题。那本书里写了怎样上课、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怎样指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怎样读一本语文书、怎样读一类文章、怎样读一篇文章,以及怎样教会学生留作业、批改作文、怎么出考试题等等。学生能静下心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途径,寻找学习动力了;能静下心来,一心一意、踏踏实实、聚精会神地,像处于一种忘我的境界中,去做实事的时候,他自己的心情一定能好起来,他的成绩保证能提高。班级管理中的许多麻烦便会在这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中消除了。这本书谈学习的内容少,不是学习不重要,而是在另一本书中已写了这一重要问题的缘故。该书的主要内容已收入漓江出版社出版的《魏书生文选》中。

        我愿在这本书和读者见面后,更广泛地收集反馈信息,然后加以修改、删节、补充。当再版的时候,相信它一定会比现在成熟得多。

                                                                            1993年4月1日

                                                                                2002年7月修订

        本书由派派小说论坛(4020.cn)发书人  once918  搜集整理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