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粮食危机 > 第2章

第2章



                                      到2008年,通过这三四家美国公司的不懈努力,它们正接近这一目标。这就是我将转基因生物的传播称为21世纪的“新鸦片战争”的原因。

            转基因生物计划,正如本书所力图揭示的,并不是某些人花言巧语所宣扬的解决世界饥饿、推动科技进步,而是一小撮美国私营公司企图控制世界人口、控制人类粮食链条,进而最终控制我们日常生活的大阴谋,而这些美国私营公司在促进社会福利、人类进步方面所留下的记录并不是无可挑剔的。

            转基因生物计划直接牵涉美国政府,它是这一计划的发起者和积极参与者。它与孟山都共同持有终结者技术的专利。转基因生物计划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全世界,而不是为了让人类获得更好更多的粮食。中国和很多国家一直致力于抵制转基因生物的全球扩散,已经成为抵制由转基因生物  “四害”控制全球粮食链条的中流砥柱。我深深地祈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在中国乃至中国以外的地方就我们面临的粮食危机掀起一场高水平的讨论,以防患于未然。即使不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应该也必须这样做。

            威廉·恩道尔

            2008年8月于德国威斯巴登

            第3节:序一

            序一

            这本书是深度解析美国权势集团以粮食为武器来维护美国利益的难得之作。

            世界上许多人认为,农业只是传统产业,粮食只是无足轻重的一般消费品。美国权势集团却认为,粮食是与石油一样可交换、可控制的战略商品。为此,大力发展商业化农业成为美国维护本国利益的重要战略,从绿色革命到基因革命,美国权势集团力图不断用新技术手段来控制世界粮食生产和贸易。由于引入美国的现代农业技术、化学肥料和转基因种子,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逐渐形成对美国的强烈依赖。

            洛克菲勒基金会宣称,必须用转基因作物来满足世界人口增长所引起的粮食需求增加,但是世界的转基因农作物种子全部掌握在几家大公司手里。这些公司生产的转基因种子都能够抗拒本公司生产的除草剂,这使农民对公司的依赖性加剧。从全球范围看,转基因大豆占全球大豆种植量的56%,转基因棉花占到全球棉花种植量的28%,而且这一比重还在上升。尽管没有足够证据表明转基因作物绝对安全,但转基因农作物已在美国和全球蔓延扩散,逐渐控制了美国的食物链。

            近年来,国际粮价不断创出新高,甚至造成国际范围内的恐慌。中国由于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已经稳定地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对国际社会解决粮食问题做出的宝贵贡献。

            粮食问题是关系各国和世界发展、安全的重大问题,只有在保障粮食安全并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切实实现各国和世界的持续发展。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始终高度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使我国农业和农村建设取得了历史性巨大成就。今后,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仍然必须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为此,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搞好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把加强“三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农业全面稳定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事关中国整个现代化事业进程的重大战略抉择。

            这本书基于地缘政治的角度,深入分析了美国权势集团操作全球粮食生产和贸易的许多内幕,这对于我们加深对粮食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坚持立足国内解决粮食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我国,粮食生产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安全必须常抓不懈。要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这就必须切实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既要增加总量,又要优化品种结构。同时,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切实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稳定增加粮食生产,积极搞活粮食流通,增强国家对粮食生产和流通的调控能力;同时,加强粮食国际合作。这样,才能可靠、持久、有效地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成功地应对国际粮食市场风险,避免某些国家权势集团设下的陷阱,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这艘巨轮不出现粮食安全问题,长期持续安全运行。

            魏礼群

            2008年8月

            第4节:序二(1)

            序二

            2007年9月,我在美国中北部的农场进行实地调查时,在艾奥瓦州的农民盖瑞家里住了一晚上。盖瑞家只有2英亩(约0.8公顷)土地,算是一个小型农场。晚餐中,我们谈起了食品收益的分配结构。盖瑞深有感触地从柜子里拿出了一盒早餐燕麦片,问我:“你说,这盒燕麦片我们农民能得到多少钱?”我当时刚读过一些研究机构的报告,知道美国农民得到的收入大概相当于食品价格的5%。盖瑞见我给出了一个比例,就拿起计算器算了起来,结果是——1.43%!他告诉我,这盒在美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早餐燕麦片,在超市中的价格至少为3.5美元,而出售燕麦的农民只能从中得到5美分!我早就对食品收益分配结构的不合理感到惊异,听到这一结果,更是大吃一惊:是什么原因,让食品的生产者——农民,只能从世界人民每天购买食品的巨额支出中得到极其微小的一部分?我们用于食物的支出在不断增长,为什么提供食物的农民的收入却在相对减少?如果在号称世界现代农业样板的美国都是这种情况,那么多年来在生存边缘苦苦挣扎的中国农民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农民,情况岂不更加糟糕?!

            美国的一些研究表明,农民在食品收益分配中所占的份额,在不断减少。1910年至今,美国的食品收益中,作为食品生产者代表的农民所获得的部分,从1910年的近40%下降到2006年的5%左右,大部分收益被控制了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收购、加工、储运和营销的粮食集团拿走。资本化粮食体系对农民的挤压,由此可见一斑。与此同时,美国政府通过专门面向工业化大农场和商品化农产品的高额补贴,进一步恶化了小农场的生存环境,于是,在美国耕地面积大体稳定的背景下,农场数量却由1935年最高峰的681万家,下降到2006年的209万家。这样,美国的小型家庭农场,在政府和商业资本的双重挤压下,在商品化的种植业中已经无法生存,要么破产兼并,要么转而种植其他非商品化农作物。

            美国的主流农业研究者认为,在强大的市场压力下,只有大农场才能提高效率。但许多研究者已经证明,大农场排挤小农场的原因在于能够以更低的价格销售生产出来的粮食。但由此产生的好处,全都被食品加工企业拿走了。而农民、农村社区和生态环境并没有从消费者增加的食品开销中得到任何好处。

            在美国,由于政治利益和商业利益的驱使,农业走上了转基因农业、石油农业、化学农业的发展道路,不可挽回地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带来了资本投入与能源消耗的增加和环境破坏的加剧等负面影响。原本可持续的农业模式,也慢慢变成了以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为特征的自杀式农业模式。这种模式带来的低廉的粮食价格,以及附着于其上的廉价食品体系,在农产品自由贸易体系下,以其咄咄逼人的竞争力,将全球其他地区的农业逼进了一条死胡同。美国式的大农场成为全球现代农业的样板,被其他国家不断地模仿和复制。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粮食体系,也从此走上了不可持续发展的不归之路。

            美国的粮食补贴政策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的产业化农民,其收入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来自政府补贴,这样在农产品价格上,其他国家的农民根本无法与之竞争。况且,美国工业化农场的规模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的小型农户。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农民种什么,什么不赚钱;养什么,什么也不赚钱,不仅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如此,美国的家庭农场也面临同样的困境。这是世界贸易组织主张的农产品自由贸易在发展中国家扩张的一个必然结果。

            由于大量针对商品化农产品的补贴直接压低了这些农产品的价格,于是,针对这些农产品的大量的食品行业新投资,在美国造就了一个强大的食品帝国。这个食品帝国主要由一些食品工业联合体组成,他们通过政治献金、向政府中安插自己的代言人、经济控制和大规模的广告宣传,已经将政府、市场和消费者牢牢握在自己的掌心。这些粮食寡头拥有无可匹敌的竞争力,他们以市场扩张、粮食援助和政治游说为基本手段,不断将全球农业生产和粮食经销体系纳入其版图,从而使得各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经销体系都被其控制。这一强大的资本体系,不仅扭曲了粮食收益的分配结构,而且扭曲了粮食的加工结构和贸易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