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粮食危机 > 第19章

第19章



                                    

            二战临近结束时,纳尔逊和他的小圈子在拉丁美洲开展的最具深远影响的秘密行动,就是确保在建立联合国过程中美国获得大多数参与国的支持,通过这种手段,美国在1944~1945年间获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实际控制权。人们不难看出,美国的这些新商界精英们是如何摆布各国政府和其他组织按照他们的计划行事的。联合国只不过是披着世界民主外衣、被他们利用的工具而已。

            据历史学家约翰?罗福特斯称,洛克菲勒曾在幕后对所有拉丁美洲国家施压,强迫他们支持1945年在旧金山召开联合国成立大会,其中也包括支持轴心国的阿根廷胡安?庇隆政权。洛克菲勒和美国政府强行要求庇隆正式向德国和意大利宣战,尽管只有两周战争就结束了。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使阿根廷拥有战胜国的投票权。

            洛克菲勒的政治战略就是利用他的拉美洲国家集团在联合国“收买”多数票。欧洲的9票与拉丁美洲国家的19票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因此,美国政府和强大的国际银行商业利益集团主宰了战后格局,最终控制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在联合国中也处于主导位置。洛克菲勒家族甚至为新成立的联合国在纽约建立总部慷慨捐赠了土地。这也算是一笔好买卖,因为可以带来一大笔额外税收减免。

            总之,早在1941年纳尔逊?洛克菲勒就未雨绸缪,为日后在拉丁美洲发展他的商业化农业做好准备,这让美国商界的所有其他任何人都望尘莫及。

            洛克菲勒-华莱士报告

            1941年珍珠港事件前几个月,洛克菲勒与时任美国副总统、前农业部部长亨利?A.华莱士派出一个代表团到墨西哥与当地政府讨论提高粮食产量的办法。华莱士是著名的农学家,1940年以前在罗斯福政府内任农业部长。他曾创建了一家种子公司,这家公司后来发展成为先锋良种国际公司,它几十年后最终成为四大转基因种子巨头之一的杜邦公司的一部分。

            华莱士-洛克菲勒代表团撰写的墨西哥报告强调了培育高产农作物的必要性。当时玉米、小麦和大豆是墨西哥的主要农作物。1943年,作为这个项目的成果,洛克菲勒基金会启动了墨西哥农业计划,由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乔治?哈拉尔领导。参与这个计划的人中包括了一位年轻的植物病理学家诺曼?博洛格。洛克菲勒家族正在准备为战后世界农业市场的转型迈出第一步。

            第39节:运筹帷幄(5)

            同年,当纳尔逊和副总统华莱士考察美国在拉丁美洲的农业机会的时候,劳伦斯和纳尔逊开始在拉丁美洲大量购买高质量的廉价农田。洛克菲勒家族开始让他们的业务更加多元化——从石油扩展到农业。

            然而,这已不再是简单的家庭式农业,现在轮到全球性的“商业化农业”登场亮相了,“商业化农业”这个名字是在20世纪50年代发明的。石油是新型商业化农业经济的核心。石油对于洛克菲勒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他们过去几十年来在石油领域建立的全球垄断集中的经济模式,将会成为将世界农业的性质转变为全球“商业化农业”的样板。

            1941年3月,珍珠港事件的9个月前,劳伦斯利用英国在美洲的财务危机,在哥伦比亚的马格达拉纳河附近购买了150万英亩(约60.7万公顷)

            的优质农田。他的兄弟纳尔逊也刚刚在委内瑞拉购买了一个西蒙?玻利瓦尔曾经经营的大型牧场。正如当时洛克菲勒在美洲事务协调机构的助手油嘴滑舌地说的那样:“这些都是英国口袋里面的上好财产,现在我们也应该都把它们捡起来。”

            截至罗斯福总统任命32岁的纳尔逊?洛克菲勒担任国务院负责拉丁美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时,洛克菲勒早已和粮食及商业化农业密不可分了。1943年,美国农业事务联合会主席爱德华?奥尼尔与纳尔逊等其他成功的美国商人一同参加了由美国国务院在墨西哥查普尔特佩克召开的美洲国家间合作会议。

            在查普尔特佩克,洛克菲勒与奥尼尔在美国农业需要新的出口市场这方面意见一致。拉丁美洲的广大市场进入了他们的视野之中。纳尔逊说他当时正在寻找新的“战场”。深谙自由市场真谛的洛克菲勒要求美洲国家只对美国的商业利益敞开大门而对其他国家紧锁国门,要求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包括拉丁美洲政府)为美国包括农业在内的所有产品打开市场大门。

            洛克菲勒在查普尔特佩克也与美国五角大楼的将军们达成一致:对拉丁美洲国家出售美国过剩的军事武器,将是把战后的拉丁美洲拴在美国裤腰带上的好方法。对美国军事安全的依赖将与拉丁美洲对美国经济的依赖(公司和银行资本)一起发挥作用。20世纪40年代,洛克菲勒家族在这个转型中冲在最前面,他们同时也在世界上最大的国防产业中拥有主要的股份。

            20世纪40年代后期,冷战逐渐升温,杜鲁门宣布美国应该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与共产主义的扩张作斗争。他号召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专业技术和资金,并且强调美国的私人机构而非美国政府在向海外转移技术中发挥主导作用。

            这个理念源于纳尔逊?洛克菲勒。美国对全球农业技术的主导地位迅速成为美国政府(特别是对于势力强大的洛克菲勒利益集团)在冷战中的一件武器。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性几乎与武器和工业产品相同。美国农业部的粮食盈余也被视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件武器。正如前面提到的,到1954年,《480号公共法案》,即“粮食换和平”计划,原则上已经正式批准了这一进程。

            洛克菲勒家族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可以毫不费力地把他们对全球粮食和人口问题的看法传达给美国国务院,他们和纽约对外关系委员会的盟友们占据着主导美国外交政策的位置。

            洛克菲勒集团对国务院施加着巨大的影响。从1952年开始一直到吉米?卡特执政晚期的1979年这段冷战的关键岁月里,每个担任过美国国务卿的人都曾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领导层工作过。

            艾森豪威尔的国务卿、华尔街律师约翰?福斯特?杜勒斯1952年到美国政府任职前曾任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主席。约翰?肯尼迪和林登?约翰逊的国务卿迪安?腊斯克在1961年前也担任过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主席。尼克松的国家安全顾问、1974年腊克斯的接班人亨利?基辛格也来自于洛克菲勒基金会内部的小圈子。吉米?卡特的国务卿塞鲁斯?万斯也曾任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主席。但是这个私人的非盈利机构对战后美国的巨大影响力一直悄无声息、隐藏于幕后。

            第40节:运筹帷幄(6)

            杜勒斯、腊斯克、万斯和基辛格对于洛克菲勒关于私有部门行为的重要性高于政府的角色这一观点心领神会,他们也明白洛克菲勒把农业视为像石油一样同等重要的商品,可以根据极少数控制粮食贸易的公司的外交政策目标进行交易、控制,使之稀缺或充裕。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很少公开提到杜勒斯-腊斯克-万斯-基辛格-洛克菲勒的关系链,尽管它对理解美国的外交政策和粮食政策都非常重要。

            早期的商业化农业:洛克菲勒与嘉吉公司联手

            1947年二战结束后,纳尔逊?洛克菲勒又建立了一家公司,名为国际基本经济公司。国际基本经济公司作为营利性实体,其目标是显示私有资本可以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升级。实际上,国际基本经济公司主要是为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些美元可以产生巨大影响的国家中大规模地引入商业化农业。

            洛克菲勒的国际基本经济公司与美国私营农业综合企业巨头嘉吉公司联手在巴西开展业务。国际基本经济公司有很多计划:杂交玉米生产、生猪生产、利用直升机喷洒农药、承包耕种以及粮食存储。国际基本经济公司的一个分公司叫Sementes  Agroceres,该公司后来在巴西动植物遗传学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际基本经济公司和嘉吉公司开始开发杂交玉米的新品种。他们使巴西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玉米生产国,仅次于美国和中国。在巴西,玉米与大豆混合用于喂养牲畜。这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转基因大豆在世界牲畜饲料市场中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

            甘蔗农业经济也极大地推动了巴西的大豆生产。一棵甘蔗可以生长5年,到了第6年就必须挖出来,种上新的甘蔗,这个过程通常叫做“轮耕法”。巴西农民首先尝试在挖出老甘蔗和栽种新甘蔗的间隙中种植大豆。这是因为大豆使土壤富含或者说“固定了”氮元素,而甘蔗的生长需要氮,种植大豆就可以减少化肥的施用量,而化肥恰恰是把大豆引入巴西的重要原因。

            嘉吉等美国粮食贸易公司首先将大豆作为牲畜饲料出口,后来大豆发展成为美国主要的出口产品。大豆成为美国粮食控制中的一件主要武器。

            莱斯特?布朗1974年在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的资助下建立了他自己的世界观察研究所。他谈到洛克菲勒基金会的绿色革命时说:“如果农民想充分发挥新型种子的潜力,在需要的各种新投入中,化肥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