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正说清朝三百年 > 第84章

第84章



                                    王翚效法元人笔法而有唐人气度。他的山水画,或气象雄伟,或具体而微,构图别致。代表作有《溪山红树图》,《仿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等。康熙中期,应诏以布衣供奉内廷。他与学生杨晋合作创作了《康熙南巡图》。图长300米,人物20000余,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每年年底,王翚给他的门人宾客每人1幅画,用来换取裘衣。一些爱好他的作品的人马上准备钱等着买。王翚作品,钱谦益、吴伟业、周亮工、宋荦等都曾作诗赞许。他作画,必用宣德纸、重毫笔与顶烟墨。他说,缺一样,就不足以发古隽浑逸之趣。

            “四王”技法都是以干笔渴墨层层积染作画。他们多模仿前人,创新不多,属于保守派,但是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清代一直以他们的画为正宗,追随者甚众,直至清末。

            恽寿平(1633-1690),初名格,“寿平”是字,号南田,江苏武进人。父亲忠于明,恽寿平不应举,卖画养父。山水学元代王蒙,并以山水画自负,见了王翚画后,自量比不上他,就改写生,专攻花卉,开拓了宋徐崇嗣的没骨画法。作品超脱不俗,清新生动,得元人冷淡幽隽之至。代表作有《双清图》轴、《花卉册》等。浑格不仅画法独步,而且诗格超逸,书法得禇遂良神髓,世称“南田三绝”。

            吴历(1632-1718),号墨井道人,也是常熟人。与王翚同师王时敏,两人风格不同:王翚画清丽,吴历画冷隽。吴历山水画还富于纵深感与立体感。“宗法元人,尤长大痴法。迭嶂层峦,心思独运,而气韵厚重沉郁,深得王奉常之传。”晚年吴历信奉基督教,改用西洋法作画,“云气绵渺、凌虚、迥异平时”。

            “四僧”指八大、石涛、髡残和弘仁四个和尚。这群画家风格与“四王”迥然不同。

            朱耷(1626-1705),名统麓,号雪个、八大山人,明宗室,入清后为僧。善山水,擅花鸟。山水画原学董其昌。入清后,更易其法,布局险怪,意境苍凉。代表作有《山水通景屏》、《鱼乐图》、《柯石双禽图》等。花鸟画用拟人手法,简约含蓄。《孔雀牡丹图》以牡丹悬崖下孔雀站立卵石顶上为画面,令人联想到清代官员头上的花翎,讽刺惟命是从的奴才。

            石涛(1642-1718),广西全州人,本姓朱,明靖江王朱守谦之子(石涛于画后往往钤以“靖江后人”),名若极,字石涛,自号清涧老人,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等。明亡后,出家为僧。曾两次以明遗民身份接驾,迎康熙。工花鸟兰竹、人物,尤善山水。前者代表作有《墨竹》、《墨荷图》、《焦菊图》、人物代表作是《睡牛图》、《西园雅集图》,山水代表作有《淮阳洁秋图》、《搜尽奇峰打草稿》、《泼墨山水卷》。石涛最初师法清初安徽新安画派,受清初画家梅清影响殊深,后来他自创新法,《清史稿》上说他“画笔纵恣,脱尽窠臼。”《中国美术简史》说:“石涛山水不宗一家,戛戛独造,看似无法而实际上便古法为我法,想像力丰富,景色郁勃新奇,构图新颖自然,笔墨纵肆潇洒意境生气奕奕,充满了昂扬的激情。”王原祁说,石涛当推第一。他自叹不如,亦料王翚不及。

            石涛有很高的绘画理论,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影响很大。

            髡残(1612-1673),姓刘,字白秃,号石谿,湖南武陵(常德)人。善人物、花卉、尤长山水画,取法王公望、王梦。好写奇特奥景,构图好山重水复,善用秃笔,多含兴亡之感。代表作有《苍翠凌天图》、《苍山结茅图》等。

            弘仁(1610-1663),原名江韬,字奇六,安徽歙(shè)县人。明代诸生,入清后为僧,改名弘仁,早年学宋人画师,晚年学元末画家倪瓒。善山水画,好画黄山松石,表现幽寂的气氛和奇倔的形象,透露出与清王朝不合作的思想。代表作有《冈陵图》、《晓江风便图》。

            “四王”与“四僧”的区别主要是保守与创新。

            清代中期(康熙末至嘉庆),出现了两个绘画中心:一是北京,一是扬州。

            北京的宫廷画家以创作人物为主。著名画家有焦秉贵、冷枚、丁关鹏等。他们多画人物:皇帝、后妃等。意大利画家郎时宁用西洋画法和中国颜料创作了许多人物画和花鸟画。

            乾隆时期“扬州八怪”以画山水、人物为主。郑燮(1693-1765)好画兰、梅,尤善画竹,借以歌颂清风亮节,表达孤傲脱俗的感情。代表作有《衙斋竹图》、《兰竹图》、《荆棘丛兰图》。金农(1687-1764),山水、人物、花卉都行,尤善画梅,造意新奇。画山水则景色疏简,饶有趣味。画人物,则外貌夸张。代表作有《玉壶春色图》、《梅花图》。汪士慎(1686-1759)画梅花、水仙精妙独绝,《春风香国图》、《湖石水仙图》是其代表之作。李觯(1686-1762)善花卉,画笔纵横,风格豪迈。《松藤图》、《土墙蝶花图》都是传世之作。黄慎(1687-1770)善人物、山水、花鸟。“用狂草入画,恣意放纵,线条酣畅,极具变化”。(赵丛苍主编《古代书画》)。慈安太后便服像有《漱石捧砚图》、《醉眠图》传世。李方膺(1695-1755)善画兰竹松石,也能画梅。有《墨梅图》、《风竹图》、《游鱼图》传世。高翔(1688-1752)山水画著名,构图简静而洗练。代表作有《山水册》、《弹指阁图》、《梅花图》。罗聘(1733-1799),金农弟子,善山水、花卉、人物,能继承前人又不拘泥,笔法生动,《鬼趣图》、《二色梅图》都是传世精品。

            “扬州八怪”以花鸟画为主,注重发挥个性,表现自我,创新精神强,新意浓郁,写意画得以很大的发展,使画坛再次异军突起。

            嘉庆以后的著名画家有赵之谦、吴昌硕等人。赵之谦(1829-1884),浙江绍兴人。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两人都是书法家兼花鸟画家。他们的画融入了他们用笔苍健的书法特点,具有淳朴风格,然而色彩鲜明。他们力求造型特色之美,有许多地方超越了前人。

            下面说清代的书法。

            清代书法可分二个时期:清初至中期道光与中期以后。

            第一个时期是帖学大兴时期。所谓帖学是翻刻前代名帖临摹。清初,由于康熙皇帝赏识,明董其昌书法十分流行,出现“万家一董”的现象。董体融颜体与赵体之法,圆转流利,闲适自然,但启示薄弱。学董体最著名的有张照(1691-1745)、沈荃(1624-1684)、金农(1687-1763)、查昇(1650-1707)。清中期,乾隆皇帝则偏好元代赵孟頫的字体,又出现“千户一赵”的现象。赵体笔画圆润,光绪皇帝《临颜真卿自书告》轴字体匀称优雅。学赵体最著名的有汪由敦(1692-1758)等。

            不论在清初还是中期,书风独特的书法家还是大有人在。譬如清初的傅山、朱耷,中期的梁同书、郑板桥。傅山(1605-1690),草书云转霞飞,小楷朴实古拙,行书秀逸多姿。朱耷行草融合篆法,风貌奇特。梁同书(1723-1815)号山周,是乾隆时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梁诗正的儿子。开始学颜柳书法,接着又学米芾,晚年又加以变化,崇尚自然,笔力纵横,名满天下,求书者众多,每天求他替自己写字的纸就有数束。日本、琉球都有人来求字。一次,琉球国王让一个留学生回国前一定要梁同书写幅字才回去。梁同书满足了他的愿望,学生才高兴离去。郑板桥书法也很有特色,融真草隶篆为一体,杂以兰竹描绘之法,别成一体,郑板桥称为六分半书。

            第二个时期是碑学时期。碑学是崇尚碑刻的书派。嘉庆、道光以后,书法家效法六朝碑版以及自秦及晋的石碑文。最突出的有邓石如、赵之谦等。

            邓石如(1739-1805),安徽休宁人。他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遍临秦汉碑刻。他学书善作变化,融合篆书、隶书,能以隶法写篆书,以篆书笔意写隶书,超越了前代隶书和篆书高手。在篆隶书取得突破后,他又以篆隶笔法入楷,超越了唐人。

            赵之谦(1829-1884),绍兴人。开始学颜体,后钻研北碑,以碑北写行书。篆、隶学邓石如,并能融化,楷书以颜体为本而又有魏碑特点,称为“颜底魏面”。隶书又掺以楷法,很有个性。

            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清末大书法家。学书不囿于一人一体:楷书学颜体、钟繇,隶书学汉石刻,篆书学石鼓文。篆、隶、真、行、草俱佳而以篆书为最。其楷书,严谨匀整;行草,气势奔腾;隶书,苍劲雄浑;篆书,雄放泼辣。

            清代是书法中兴的时期,名家众多,上面只是介绍了一部分。值得佩服的是,很多书家同时又是画家,譬如傅山、朱耷、金农、郑燮、赵之谦、吴昌硕等。虽是书画同源,两者毕竟是不同的艺术。一人而兼善两艺,需付出多少劳动!

            清代书法论著较为丰富,有包世臣《艺舟双楫》、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刘熙载《艺概·书概》、石涛《画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