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新中华之抗日铁军 > 第114章

第114章



                                    它是一个极其繁华的水陆码头,南北客商的聚集之地。镇内屋宇鳞次栉比,人口在5万以上。开设的绸缎布庄、杂货商号和粮行、盐行、药行、钱庄等等,不下百十家;茶楼、酒馆、戏院、妓院,遍布大街小巷。素有“小香港”之称。

        红军之前已将正阳关的大量物资运到根据地腹地,现在只部署了一个霍丘独立团(游击队),在正阳关稍作抵抗,即弃关而走,向西南撤回霍丘。9月7日,徐庭瑶接到蒋介石全面进攻的命令,全师从东、北两个方向进攻霍丘。关麟征旅和杜聿明的第24团顺利“击破”当地赤卫军的层层阻击,于9月10顺利攻下霍丘。

        这是国民党军第一次夺取鄂豫皖根据地的县城,徐庭瑶、关麟征和杜聿明立下头功,蒋介石大喜,当即予以重赏,并邀请3人到信阳附近的鸡公山别墅亲自接见。黄埔一期生杜聿明这一年28岁,虽只是一名团长,却因治军严谨、有大将之风深受蒋系要员张治中、徐庭瑶器重。在蒋介石的豪华别墅“美龄舞厅”里,美龄夫人同杜聿明跳了一曲华尔兹。蒋介石举杯称赞徐廷瑶此战有功。不久徐升任国民党第17军军长;关麟征的独立旅扩编为第25师;杜聿明晋升少将,升任25师73旅旅长,不久又升任该师副师长。

        这一切,都是蒋先云暗中“配合”安排的。

        历史上的霍丘保卫战,是鄂豫皖第四次反“围剿”最惨烈的一幕,旷继勋率领1个团的兵力在此对抗12个团的国军第4师,尽管屡次重创国军,终因没有援军和内部叛变而告失败,城破时有2000多名红军战士和群众挤在一条长街上,被国军第4师部队用机枪全部射杀,至为惨烈悲壮。

        蒋先云清楚,霍丘地形不利,要守是守不住的,不如就此卖个顺水人情。因为徐庭瑶、关麟征和杜聿明都是抗日名将,次年初就将奔赴热河抗日前线与日军血战长城,所以蒋先云主张避开第4师,放弃霍丘。毕竟霍丘是新占领的县城,放弃并不可惜,不过放弃前已将城内物资和青壮年撤往金家寨。蒋先云还知道,历史上霍丘县委书记詹成金叛变,这次就让詹成金最后留守霍丘孤城。詹成金果然叛变,引第4师入城,蒋先云这招“顺水推舟”,成就了徐庭瑶、关麟征和杜聿明的功名。但第4师之后的进攻却困难重重,不断为地雷所阻,又遭红27军红80师和游击队、赤卫队冷枪骚扰,进展极其缓慢,停留在东西香火岭一线。

        敌军右路军第2纵队则远远比不上徐庭瑶的第1纵队,遭到极大困难。该路纵队主力是胡宗南的第1师,是蒋介石起家的部队,中央军的正宗源流,号称“天下第一师”。该师之前在中原大战中打出名声,击败西北军头号悍将孙良诚,后西北军每闻第1师均避让,津浦线上中央军各师均自号为第1师以恐吓,胡宗南更加得意。此时该师为3旅9团制的甲种师(后扩张为4旅13团,足有3万多人,编制之大为中国军队之首,当之第一师而无愧),辖第1、2旅和独立旅,旅长分别是李铁军、袁朴、丁德隆。

        胡宗南的第1师内战内行,在抗日战争中除在上海与日军一战外,其余大部分时间在陕西对付共产党的陕甘宁边区,也没有机会象远征军一样去接受美式装备,战斗力与“五大主力”已不能并列。所以蒋先云建议不打徐庭瑶的第4师,而重点对付第1师。

        第1师主攻皖西第一重镇六安,但一路遭地雷杀伤,部队士气受到极大挫折。游击队、赤卫队创造了许多巧妙的埋雷方法,大摆地雷阵“遍地设雷,到处开花”,使敌人“来不让来,走不让走”,如在敌人行军路上把埋地雷的地方印上车轮痕迹.表示行车已过没有危险,在无雷的地段却故意挖出新土,有时还插上红旗,旗上写着“小心地雷”,在狭窄的山路上用白灰划上许许多多的圆圈,并注明“脚下留神”,这些圆圈有的有雷,有的没有雷。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搞得敌人胆战心惊,不敢贸然前进。

        胡宗南被炸得没有办法,只好请求南京派出扫雷部队。扫雷部队从南京空运合肥、赶到前线后,却发现根本派不上用场。因为红军用的是石雷,而探雷器只能对付金属外壳的地雷!结果扫雷兵也被炸伤,只得“罢工”。而且更厉害的是,石雷由于杀伤力小,往往炸不死人,但却能炸断炸伤人的双腿,只听得被炸伤的伤兵痛苦哀嚎呼天抢地,要救助就要用上战斗员去抬,不救助又严重影响士气,胡宗南进退两难,大有有力使不上的感觉。

        蒋先云自然清楚。抗日战争中人民群众创造的地雷战,就连不怕死的日本鬼子也被炸得焦头烂额、心惊胆战,现在提前给国军“尝尝”,效果自然更佳。

        胡宗南的第1师好不容易磨蹭到六安城下,又遇到红军27军81师的顽强抵抗。胡宗南的“天下第一师”,在六安城下,他却尝到了红军的厉害。第1旅的先头团连续发起攻击,遭到据城坚守的红军官兵猛烈反击,伤亡惨重,只好收兵。当夜,红81师长汪乃贵、政委甘良发动员城中青壮年,加固城防,在城头上堆放大量滚木擂石。第二天,旅长李铁军视察了六安城四处的地形,发现要打下这座县城,还只有从东门进攻一条路。他对昨天的失利耿耿于怀,用新到的1个团取代严重受挫的先头团,再次发起攻击。进攻之前,他命令架起迫击炮,向城门轰击,然后以营为单位集团冲锋。一发发炮弹在坚硬的石头城墙上炸开,有的还打到城门洞里,炸起滚滚浓烟,但下决心死守的红军早将城门洞从里堵死,那城门并不高大,长宽一两丈,铁门两扇,门栓粗得像一棵树,在那个年月还真难以攻破。那些炮弹除了在城楼上造成一些伤亡,并没发挥多大作用。炮火未熄,冲锋已经开始。国军官兵一路跃进到城墙外,搭起云梯,奋勇爬城。只听城上一声枪响,滚木和石头打将下来,国军士兵非死即伤,不得不向后撤退。汪乃贵杀心大起,将早准备好的软梯放下,亲率守城官兵出城,向溃退的敌军官兵发起反冲击,穷追到一里开外,才得胜回城。

        李铁军两战两败,大怒,命令后续部队,将迫击炮全部架起,对城墙拼命轰击,不惜弹药也要在城墙上打出一个豁口来。全旅10余门大炮一起开火,六安东门城墙上下,连同东门内居民区,狼烟四起,火光冲天。这一番炮击后,城墙上真的被轰塌了一个豁口。李铁军下令攻击,但是,连遭两次败绩之后,官兵士气大挫,在红军的火力阻击下,又一次狼狈逃回,当日仍不得不草草收兵。

        第三天,李铁军向六安东门投入了他的最后一个团。在炮火掩护下,这位旅长亲自督战。无奈冲击道路过于狭窄,部队无法同时展开,只要城墙上有一挺机枪射击,进攻部队甚至都难以接近城门。当天下午,这个团已伤亡近百人,无法重新组织攻击,只好收兵。

        第四天,怒气冲天的李铁军组织全旅进行了最后一次拼死攻击。为大量消耗红军实力,他命令炮兵再次对六安东门城墙和城内目标实施毁灭性轰击。这场炮击一直打了2个小时,六安城内一片火海,东门城墙数处坍塌。第1旅3个团的敢死队轮番冲击,战斗打到天黑,部分敌人冲过城墙豁口,杀进城内,又被汪乃贵率领红军官兵奋勇杀出。插在六安城头的红旗,虽百孔千疮,仍屹立不倒,而号称劲旅的国军第1旅,已基本瘫痪。

        第五天上午,胡宗南率1师师部和第2旅、独立旅至六安城下。此时守城红军连日苦战后损失很大,即便如此,这支部队仍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天刚亮,满身血污的汪师长又一次巡视城防,鼓励大家加强戒备,堵塞豁口,准备再战。

        胡宗南想李铁军多日苦战失利的原因。红军战斗力强,城坚守固,进攻之路狭窄,都是原因,但即使有这些困难,是否也有机会破城。红军也有自己的弱点,比如没有援兵,苦战多日后兵员弹药已大量消耗。还有,目前城墙到处是豁口,坚固程度早不如当初。胡宗南就此得出结论:红军的抵抗很可能已近尾声,需要的是不停顿的攻击,连续的攻击,不让红军有喘息之机。他坚信一条军事学上的法则:没有被消耗不尽的敌人,如同没有压不弯的芦苇!

        游击队六安独立团的指挥郑恒才,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他坐阵在东门城楼上指挥。城内的地主富商,在敌人未完成包围之前都纷纷逃了出去。只有那些被逮捕起来的还在大牢里,那些无业游民和小商小贩,也都躲起来。飞机一日三次出现在上空,速度很慢。飞机过后,敌人照例要进攻,顿时,南门、东门、北门枪声响成一片。由于护城河的阻拦,敌人暂时无法进城,只是把子弹拼命地射在城墙上,在巨大的砖块上留下了一个一个的洞眼。守城的战士,绝不肯乱放枪,他们躲在城墙后边,伪装得很好,只有敌人从护城河对岸站起来,从头到脚,完全暴露在20米以内的枪口下的时候,瞄得不能再准,才肯放一枪,枪声一响,就要有一个敌人倒下去。

        东门外围国军纷纷后撤,一个机炮连被派到东关,10多门82、60毫米迫击炮,炮弹像飞蝗一般落在城墙内。爆炸声、叫喊声激起了灰尘和气浪,不少人纷纷倒下去,破碎的衣服、乱草飞上了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