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太平洋战争 > 第18章

第18章



                                    总统知道,向英国提供这些援助将引起强烈的批评。美国海军战舰奇缺,无论大西洋还是太平洋都穷于应付。直到七月十八日巴黎沦陷,总统极度震惊,他才敢要求国会投票通过猛增拨款的法案,使美国的海军力量增强百分之七十。包括建造十一艘新型快速战列舰,同十一艘“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约五十艘巡洋舰和一百多艘驱逐舰一起活动。美国现在决心建立两洋海军,其实力将远远超过日本一九三九年“第四建造计划”——这个计划决定再造八十艘战舰,并将海军航空兵力量增强一倍,不过美国海军将领们心里太清楚了,要将这个蓝图变成太平洋上占压倒优势的海军力量,差不多需要四年的时间。

            “积极的安排”

            希特勒横扫西欧的春季闪电战所取得的令人瞠目的军事胜利,促使日本陆军领导人敦促米内光政内阁加入轴心国条约,并利用英国在远东的虚弱地位。他们向法国维希政府提出要求,要在印度支那建立空军基地,同时向英国施加压力,要他们封锁滇缅公路,准备对中国国民党进行一次最后的大规模进攻。料到这将引起美国对日实行石油禁运,东京就加快步伐与荷兰谈判,要求荷兰放弃她在东印度的大片属地,使之成为战略原料的另一来源。对伦敦的英国政府和荷兰流亡政府来说,抵制日本无止境的要求的唯一希望,看来在于美国派遣一支强大的海军部队前往新加坡。

            罗斯福总统充其量只打算在春季演习结束后将太平洋舰队驻扎在夏威夷。甚至这样也遭到总司令詹姆斯·里查森海军上将的强烈反对。他认为,他的六艘战列舰和三艘航空母舰从西海岸基地可以更有效更安全地显示它们的存在。他的接二连三的警告终于使他失去指挥权,尽管斯塔克已解释说,舰队仍将留在珍珠港,“因为人们认为你们的存在对日本入侵东印度可能有威慑作用”。把美国海军的主要力量集中在中太平洋,虽然对日本是一个警告,但屡屡引起华盛顿的极度紧张和不安,因为它可能成为一次“打了就跑”的袭击的诱人目标。发出了许多警报,第一次是在六月二十一日,即德国和法国签订停战协定的前一天:全部防御机构立即进入戒备状态,以防可能来自太平洋那边的袭击。许多警报是虚惊,不由得使人们对夏威夷产生了一种虚幻的安全感。

            一九四○年的整个七月份,当丘古尔重振不列颠以顽强抵抗德国的时候,美国孤立主义者举行集会和游行,就象一个标语牌上所写的那样宣布:“美国人是不会来的!”在太平洋的另一边的日本,在希特勒取得了“西线的胜利”之后,控制了日本命运的军事官僚们声称他们也“不想误了这班车”。他们重新扶持近卫亲王上台,以实现他“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诺言。一九四○年七月二十六日,近卫亲王宣布了实现这个目标的行动计划——《应付变幻之中的世界局势的基本原则》,军政界领导人“联络会议”热烈通过了这一计划。这次通过的政策基于这样一个设想:德国将很快打败英国,从而使英美停止干涉远东。日本的首要任务是切断蒋介石的供应线,使他处于孤立境地,然后一举结束“中国事件”;日本认为美国将接受现实局势而不加干涉。日本还将谋求与苏联达成一个中立协议,并希望和德国结盟将有助于这个协议的达成。作为轴心国的一员,近卫信心十足地预言:“日本将作出积极的安排,把英国、法国,荷兰和葡萄牙的东方岛屿囊括在‘新秩序’的范围内。”

            “积极的安排”首先意味着要进行外交方面的尝试。一旦这样的安排还显得不够“积极”,近卫就通知陆军和海军在十二个月之内准备向英国和美国开战。为了进行这次全民征战,他将两个主要的军国主义分子带进他的新内阁:中将东条英机,一个绰号叫“剃刀”的精力旺盛的军国主义分子,前关东军参谋长,他被任命为陆军大臣。松冈洋右是以“讲话机器”著称、在美国受过教育、极富煽动性的民族主义政治家,担任外相。正当新内阁制订实现亚洲“新秩序”的时间表的时候,德高望重的最后一个明治“政治家”西园寺亲王告诫天皇:请近卫重新上台,“就好象邀请强盗来调查他的罪行,因为没有别人知道得这样清楚。”

            在近卫首相东山再起的时候,格鲁大使从东京发出警告,要警惕日本新的侵略活动。正巧这时国会在通过向日本出口需要特许证的法案,格鲁大使的警告加强了罗斯福内阁的一些阁员,如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和内政部长哈罗德·伊克斯的地位,他们既要求美国对日本实行更强硬的政策,还要求对英国承担更大的义务。七月二十六日,罗斯福总统宣布限制出口飞机燃料、润滑油和废铁废钢。这一步他迈得很有信心,因为得到两个共和党人的坚定支持。罗斯福已邀请这两人参加政府,以便在秋季总统竞选活动之前给人一种全国团结的印象。

            前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新闻记者、美西战争时美国第一义勇骑兵团的骑兵弗兰克·诺克斯被任命为海军部长:亨利·史汀生担任陆军部长。七十二岁的老资格的史汀生在美日事务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识。谈起这些,他可回溯到他与西奥多·罗斯福的国务卿伊莱休·鲁特的交情。他担任过陆军部长、菲律宾总督,在满洲危机期间还任过赫伯特·胡佛的国务卿,他从这些经历中取得了经验。哈罗德·伊克斯再三要求“采取直接行动以使日本人懂得我们是认真的,我们压根儿不怕它”,史汀生对此表示支持。然而,国务院主张不要对石油和废钢废铁的出口实行全面禁运,因为据赫尔的审慎估计,“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将日本逼得太甚,那样我们就有可能迫使它夺取荷属东印度。”

            总统不顾国务卿的规劝,于十月份对所有的废钢废铁实行全面禁运。这是美国悄悄地在日本脖子上套上经济绳索的第一个迹象,它使近卫内阁坚定了决心,加紧对亚洲强加“新秩序”的活动。日本要求英国关闭缅滇公路以断绝蒋介石的供应线,英国厕服了;日本又向印度支那的维希总督提出了实质上是最后通牒的要求。允许日本建立军事基地,以便向北对国民党人远征。一九四○年九月的第一个星期,正当德国空军开始猛烈夜袭以迫使英国投降时,松冈外相正与德国驻东京大使就打算签订的三国条约的条件进行深入的商谈。希特勒的意图是,这个条约将鼓动日本人进攻新加坡,有助于实施他进攻英国的计划。还能为他进攻俄国的长远计划打掩护,松冈在商谈中想争取德国支持日本南进以控制荷属东印度的石油矿藏——不过他已得到严格指示不得将日本卷进德国的战争。

            经过两个星期的讨价还价,松冈洋洋得意地在天皇在场的御前会议上汇报: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将支持日本为实现亚洲“新秩序”所作的努力,而且“运用各种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条件是日本得承认“德国和意大利在建立欧洲新秩序活动中的领导地位”。松冈还高兴地指出:“将逼使美国更加谨慎地行动。”与此同时,希特勒也在使墨索里尼确信:“这是使美国全然不介入战争,或者使它介入战争后毫不起作用的最好办法。”当三国条约九月二十七日在柏林签订时,东京最大的报纸《朝日新闻》预言:“看来冲突将不可避免,冲突的一方将是决意要在东亚包括西南太平洋建立势力范围的日本,另一方将是决心在大洋的另一边以除战争之外的一切方式来干涉亚洲事务的美国。”

            三国条约的签定使东京公众欣喜,并得到了军国主义分子的热烈支持,因为他们看到这个条约为日本征服东南亚扫清了道路。不出希特勒所料,这个条约使伦敦和华盛顿大吃一惊,因为现在太平洋已不可摆脱地与欧洲的战争连在一起了。在华盛顿,法国如此迅速的失陷使美国军事计划人员认为,入侵和降服英国已经“属于可能的范围了。”他们估计英国在六个月之内就可能遭到打击而退出战争,所以,他们开始准备实施“彩虹4  号”方案。根据这个方案,美国将单枪匹马打一场大西洋战争。当开始征兵的“选征兵役法案”被送到国会的时候,他们就建议把军火转运去建立美国的地面和空中力量。但是,总统在听到丘吉尔对抗性的“我们绝不投降”的讲话后,相信丘古尔能把他的国家团结在一起。罗斯福对参谋长联席会议的计划人员的建议不予理睬,枪炮、飞机和弹药继续越过大西洋被送往不列颠群岛。

            在太平洋问题上,罗斯福答应为澳大利亚政府承担后者所要求的防御义务时的态度却比较审慎。“如果我们决定不为美国在远东作战,那么它也没有理由抱怨”,孟席斯首相在七月这样说过。这时,他对华盛顿的访问已告失败,没有得到美国对维持现状——甚至涉及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荷属东印度的现状——作出任何具体保证。不过,总统对三国公约作出了反应,答应给蒋介石提供五十架驱逐机和一亿美元的财政援助。同时他向英国保证,他们愿意不怕冒得罪日本的风险重开缅滇公路。这就标志着丘吉尔远东绥靖政策的结束。他的合作有了保证,是因为罗斯福终于同意让出皇家海军在大西洋与潜艇作战时急需的五十艘改装的驱逐舰。一向谨慎的总统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诺克斯和史汀生一再施加压力,而且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温德尔·威尔基保证“以战舰换取基地”的交易将得到他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