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中唐侠隐 > 第62章

第62章



                                    

            凤儿见唐宁姑娘长姑娘短,一路追着人家,脸色发青。

            那道姑道:“好了,别姑娘长姑娘短的了,她也算是你师妹,你们师兄妹相称便是。”

            唐宁道:“是。不知师妹贵姓?”

            那道姑笑道:“啊?连姓都不知道。老道告诉你,她姓韦,名玉筝,老道便是华阳道人。”

            那女子顿脚道:“师父,你怎么连名字都告诉,告诉唐师兄。”

            那道姑华阳道人笑道:“师兄妹么,总会知道的,我们江湖中人没有那么多讲究,又不是做官家小姐。”

            韦玉筝低头低声道:“是。”

            华阳道人道:“你也将帽子取下吧,多熟悉熟悉,今后同门也好相互照应。”

            韦玉筝依言将帷帽摘下。唐宁见她相隔三年,已经长大及笄,依然面白如玉,如蒙神光,心中又有一种异样,似乎很久之前曾经认识的。韦玉筝也见唐宁头上束了冠,衣着虽不华贵,却已非当年的白衣少年。

            凤儿凉在一旁,看韦玉筝面容可人,那唐宁又看个不停,愤然而去。

            华阳道人笑道:“好了,不打不相识,你们师兄妹也认识了。唐师侄,你因何事到凤州来?”

            唐宁到四下无人处,道:“不瞒前辈,晚辈是受凉国公李愬所托,前往甘陇一带察看吐蕃军情。”

            华阳道人皱眉道:“唐师侄怎么参预官府中事?”韦玉筝却是眼睛一亮,有几分跃跃欲试。

            唐宁道:“晚辈曾任军职,李凉公乃是旧识,所以受他之托。”

            华阳道人摇头道:“江湖中人还是少参预官府的事为妙,你没拜师入门倒是正好。”

            唐宁道:“前辈放心,晚辈此去也不会牵连江湖。”

            华阳道人冷笑道:“好大口气,万一有人与你动武,还看不出你是太乙门功夫?”

            唐宁一时语塞,江湖中胜过自己的人何止成百上千,恐怕真会连累太乙门。

            华阳道人正色道:“唐师侄,师叔还是劝你今后莫再管这等事情。你若想作官呢,便好好读书,考个举人进士什么的;若想做江湖人呢,便莫与官府瓜葛。”

            唐宁沉吟不语,这次来甘陇他只想到是为国尽忠、为友尽义,并不曾想那么多。

            华阳道人又道:“譬如你的师叔终南道人,武功胜过你多少,十几年前他与朝廷官员来往,差点便毁了太乙门,最后只有他自己退出太乙门,浪迹天涯,前车之鉴,望师侄你好好想想。”

            韦玉筝道:“终南师伯。”眼色放光,终南道人是江湖中传言神仙一般的人物,虽是韦玉筝的师伯,她却不认识。

            华阳道人又问道:“唐师侄准备走哪条路?”

            唐宁道:“原定两条路相机而行,一条向西直到成县,另一条经阳平关到利州,沿白水江西去,走阴平古道。向西路近,但恐吐蕃重兵屯扎,盘查甚严,尚未定夺。”

            华阳道人道:“我看你还是走远路合适。西去有吐蕃大雪山的和尚驻守,这些和尚功夫了得,你还是避开为是。”

            唐宁道:“多谢前辈指点。”

            华阳道人道:“我怎么听着这前辈两个字这么不顺耳,也罢,就不难为你了。再有,你还是少与武灵门这样的交朋友,尤其还是个姑娘。”与韦玉筝告辞去了。

            这话却也莫名其妙,人在江湖,广结朋友,武灵门如何又结识不得?便是武灵门的少掌门田布,也率军参与平淮西,与唐宁相识。“姑娘”就更莫名其妙了,莫非武灵门的姑娘都是蛇蝎猛兽?

            唐宁也自往利州而来,沿白水江到达碧口留宿,但见一条清江夹在两岸青山之间,一泻东去,岸边乱石成堆,却有一群人立在水中淘金。那些人衣裳各异,胡汉杂处,十分和睦,其中不仅有汉人、吐蕃人,也有羌人打扮的,相互谈笑,也是各种语言混杂。中原百姓多有视吐蕃为敌的,唐蕃近四十年也屡有战事,但亲到这交界之地,才知百姓之间本是和睦共处,亲如一家。

            唐宁坐在岸边,看着江中急流,水流一去不返,那个个浪花却永不改变,或旋或翻,姿态各异,随江中地形生成。唐宁不觉又胡乱痴想一阵,想起孔子感叹时光流逝的“逝者如斯夫”,又想起兵法中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想来想去,一会又想到剑法,一会不知为何又想到了阿元,叹道:“无那清江水,一泻似人泪”。

            一连几日,唐宁经阴平、武都,翻越米仓山到了成县,这一路汉蕃杂处,地方官吏仍奉唐朝廷命令,由此向西很远也无吐蕃驻军。倒是成县已为吐蕃兵占,也不过上百名士兵驻守,防卫也不严。

            唐宁留心身后,知道一路不远处有人跟踪,猜得那是凤儿。此去凶险莫测,唐宁自不愿牵连她,便故意向东,将她甩开。

            唐宁再向北去,经麦积山边,却见有吐蕃兵设卡盘查甚严。唐宁四下望去,两旁尽是山林荆棘,没有道路,唐宁自然无所谓,斜斜插上西面山峰,寻得条小路下山。

            刚刚转上大路,两边长草中呼呼飞出几条人影,将唐宁围在核心。唐宁见是几名番僧,大约便是华阳道人讲的大雪山的和尚。

            当先一名番僧叽里咕噜说得一阵,唐宁一字不懂,只小心戒备。那番僧转而用生硬的汉话道:“你是大唐汉人?”

            唐宁点头称是。那番僧道:“大唐汉人,来吐蕃,就是奸细。”呼喝其他番僧上前捉拿唐宁。

            唐宁瞅准空当,一错身便冲出包围,那几名番僧呼喝追赶。一连跑出二三十里,大山之上,竟无岔路,眼见前面又是一处关卡,唐宁进退两难,只得返身应战。

            这些番僧内功不弱,招式也怪异,唐宁以箫作剑,不多时已着了两下。这些番僧的武器也怪,竟是一双铙钹,边缘极是锋利,唐宁胸前、右肩接连挂彩。

            凭唐宁的功夫,只能对付一两名番僧,如何能对付这六七人?忙抽出箫剑,将一名番僧的一双铙钹劈成四半。

            那领头的番僧见识却广,呼道:“太乙门。”他虽不是成心讲汉话,这三个字却是一样的,那些番僧见唐宁宝剑厉害,更是加紧进攻。唐宁左冲右突,始终冲不出去,那失去铙钹的番僧躲在外围,专发暗器。唐宁本已左支右绌,又须提防暗器,若不是尽取守势,仗着手中剑利,早已丧命,饶是如此,也已伤痕累累,内力耗费极大,手中剑明显缓慢。

            眼见无幸,猛听得一声怒吼,有一人从来路如飞扑来,一剑便将五名番僧逼退,一名番僧稍慢一点,胸口已经着剑毙命。

            唐宁正支持不住,一见来人,立即精神大振。有四名番僧围攻那人,对付唐宁的便只二人,唐宁虽受伤不轻,但手中剑利,生死危急之下,将自身潜能激发,一手白云剑法使发了,逼得两名番僧急急后退,手中铙钹已为箫剑削得不成形状。

            那来人一身道袍,五十开外,怒目圆睁,须髯剑立,怒吼声中已将两名番僧刺死,另两名边打边逃。

            关卡中冲来两名番僧,这两名番僧年纪已老,从来势看内功远在这小一些的番僧之上。

            道人见状,加紧两剑,将面前两名番僧刺死,迎前抵住两名老僧。

            唐宁浑身浴血,犹自奋战。那两名番僧见他伤口流血不断,只两边缠斗,不与他正面交锋,存心使他失血过多,不战自败。那道人被两名老僧缠住,虽然略占上风,一时也抽不出手援救唐宁。那两名老僧会讲汉话,更认得那道人,相互边打边骂,原来是夙敌。

            双方势均力敌,若唐宁先支持不住,自然是番僧胜,若那道人先一步解决那两名老僧,余下两名小僧自然跑不脱。

            关卡中吐蕃兵出动十几名前来增援,若放在平常,莫说那道人,便是唐宁,也不在乎十几名寻常兵士。但如今双方势均力敌之时,多上一两人便能左右胜负,何况那道人此时已经弃剑正与两名老僧对掌比拼内力,便是一个小儿也能制他性命。唐宁眼见危急,只想尽快将面前两名番僧抢先解决。那两名番僧见形势有利,更加采用拖延战术,唐宁急躁冒进,反而更遭重创,右臂被铙钹扫过,使剑不便。

            此时形势更加危急,那十几名吐蕃兵已冲上前来,一名兵士举枪直刺那道人后背。那道人正与两名老僧比拼内功,性命相搏之时,所有内力都集于手掌,后背门户大开。

            眼见长枪及背,唐宁大吼一声,奋起最后之力,飞身扑向那兵士,一剑将他从头向下劈成两半。

            两名番僧见唐宁不顾自身去救那道人,双双发力将已被唐宁削破的铙钹砸向他后背后脑,满拟将他砸个脑袋开花,却见打横里一鞭扫来,将四只破铙钹打落在地。

            两名番僧急忙回头,劈面便只看见白花花的一片打来,一名番僧登时满脸开花,立时气绝。另一名番僧侥幸看清是柄拂尘,当胸便挨一掌,也是一声未吭便呜呼哀哉。

            两名老僧正与那道人对掌,却见对头来了援兵,将吐蕃兵打得死伤无几,心下一慌,便有脱逃之意。内力生死相拼之时,哪能松懈?那两名老僧心只一慌,内力便接不上,登时被那道人的内力真气攻破心脉,气绝而亡。

            那道人哈哈大笑,俯身拾起长剑,掉转身准备向救援之人道谢。哪知一转身,立刻脸色大变,大叫一声掉头便跑。那关卡中吐蕃兵不知死活,还要阻拦,那道人手起剑落,将几名兵丁刺死,一溜烟去了。

            唐宁浑身着伤,伤口如火燎一般疼痛,强自忍着,额头上汗如黄豆大小,不绝滚落,见来救援的却是华阳道人与韦玉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