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中唐侠隐 > 第116章

第116章



                                    

            唐宁已随胖大道士等人离去,那杨投仍在与人议论何人为官隐武侠,何人为僧武侠,准备再发最新的《侠隐记》,旁注“武林”二字,再引取唐宁的一首诗:丈夫横行兮长歌,志未酬兮奈何。放形迹兮山野,逸精魂兮搏天河。

            (全文完)

            附:南游别记  南游别记

            蜀道之上,清风明月两峡,一面是绝壁千仞,一面是深涧急流,凭空一条栈道高出嘉陵江面数十丈,走上去颤颤悠悠。

            一对老年夫妇相互掺扶着,小心翼翼走路,衣衫褴褛,曲背弯腰,白发凌乱被江风吹起,更增心酸。

            忽觉这栈道抖得厉害,老夫妇一阵头晕,忙扶山壁靠立,见身后跟着一副四抬小轿,四名轿夫趾高气昂,脚下却是整齐划一。

            轿旁尚有一位管家模样的瘦子,口中骂骂咧咧:“好狗不挡道,挡道是老狗。”四名轿夫哄然大笑。

            老夫妇耳背,未听明白,看神情也知不是好话,只得忍了。

            那四名轿夫经过老夫妇身旁,忽然喊一号子,脚下齐齐用力将栈道抖将起来,老夫妇更加头晕,眼前都是晃晃悠悠,看着这乘祸害人的小轿过去,似乎又过去一位二十多岁的白衣少年,还回头来一笑。

            这乘轿行了大约五六里路,轿夫有些乏力,下脚也不再整齐,却觉得这栈道抖的反加厉害,初时倒也还好,再行下去,怎的这般不顺,落脚时不是栈道忽然下沉便是比意想的要高,这般深一脚浅一脚,好不难受。

            轿中人骂道:“阿福、阿财,不会走路了?仔细你们的狗腿。”

            阿福苦笑道:“老爷,也不知道怎么搞的,他这路不平。”

            轿中人掀帘看一眼,骂道:“放屁,这路哪里不平了。”

            管家陪笑道:“老爷,也不知怎的,明明路平,他今天抖的就是不大对头,哎哟。”正顾说话,不妨脚下一空,闪了一下,另一只脚下又一抖,站立不稳,摔了一跤。

            身后有人笑道:“好狗不挡道,挡道是瘦狗。”

            六个人回头,见一位白衣少年笑嘻嘻跟在轿后,听他说话分明是刚才听见了管家骂那老夫妇的话。

            管家爬起身来,骂道:“臭小子,你骂谁?”

            那少年嘻嘻笑道:“我骂瘦狗。”

            管家大怒:“臭小子,找揍。”挥拳便打。

            那少年也不避闪,脚下点两点,栈道登时猛抖,管家站立不稳,又摔在地上,哎哟又是一声。

            他这一声声音还是低的,还有一声更高,原来那四名轿夫站立不稳,将轿中人摔了出来,却是个胖子。

            那少年嘻嘻笑道:“好狗不挡道,挡道是胖狗。”笑声中急行而去。

            这少年一路急行,过利州不入,径朝剑门关而去,口中念念叨叨,竟是一句“剑门天下壮”。看他一副急不可耐之相,倒似剑门关长了脚,迟些便跑走了不成。

            愈行愈高,古柏森森遮挡夏日,粗可合抱,绵延数十里。再行十里,四面无数峰岭围环,白云缥缈,大小剑山如刀削斧劈般对立,居中一道军寨扼守险地,果然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那少年站在大路之中,双臂环抱,打量这剑门关,半晌点点头:“有点意思。”过半晌又点点头:“有意思。”

            军寨中兵士已注意他许久,见他一副模样,却像是来挑衅的,当即呼道:“兀那少年,可要过关?”

            那少年嘿嘿笑道:“自然要过。”走上前去。

            两名兵士拦在路口:“来者何人?可有官凭?”

            那少年笑道:“这太平时节,要官凭做什么?”

            那兵士道:“这么讲是没有了?”

            那少年两手一摊。

            那两名兵士互望一眼,居然一脸笑意,点头对那少年道:“没有好,没有就好。”

            那少年也笑道:“没有也能过?”兵士道:“能过。”那少年抬脚便要过关。

            那兵士急忙伸臂拦住:“哎……官凭。”

            那少年道:“不是没有么。”

            那兵士笑道:“没有官凭,那么……”右手伸出,五指大动,便是要东西了。

            那少年自然晓得他是要钱,偏偏装作糊涂:“没官凭。”

            那兵士嘿嘿一笑:“自然不是要官凭,是要那个了。”

            那少年依旧道:“哪个?”

            兵士气不打一处来,板下脸道:“别装蒜,银钱。”

            那少年笑嘻嘻道:“原来要银钱,银钱么倒也有,不过这过关不是要官凭么?银钱比官凭大么?”

            那兵士笑道:“我看你也是读书人吧,怎不知皇上都要向孔圣人磕头,官是皇上家的,孔方兄是圣人家的,自然是孔方兄大了。”

            那少年哈哈一笑:“原来这么个大法。”左掏右掏,掏出一枚铜钱,笑道:“孔方兄啊孔方兄,今日我才知道你有多大。”将那枚铜钱郑郑重重放到兵士手里。

            那兵士道:“一两银子。”看这少年虽着白衣,无职无品,衣上却绣着金线,自然是个有钱的主。

            那少年笑道:“奇怪也,银子又不姓孔,自然没有官凭大了,这可不行,还是这孔方兄大。”

            那兵士不禁恚怒:“少罗嗦,不想过关就别给钱。”

            那少年道:“哪里哪里,钱不是已经给了么。”

            那兵士怒道:“这才一钱,要给千钱。”

            那少年笑道:“孔方兄不是大么?怎么一个还不够。”

            那兵士也拿他无可奈何,不再饶舌,冷笑道:“你给还是不给?”

            那少年掏出一锭银子,足有六七两,拿在那两名兵士眼前晃来晃去,笑道:“给又如何,不给又如何?”

            那兵士嘿嘿笑道:“好说,给了便过关,不给么就请你从别的关卡过了。”此处向东百里可走阆中道,向西更不得了,要走阴平古道。

            那少年故作为难:“这哪里来得及?还是走剑门关的好。”见那兵士一脸得意,陪笑道:“这样吧,十钱如何?”

            那兵士怒道:“岂有此理,千钱。”那少年道:“十钱。”

            旁边一名兵士看的不耐,呼道:“我看,八百算喽。”

            那少年嬉笑道:“二十钱。进长安城也不过这么多。”

            那兵士哼道:“长安算什么?它有那么多门,这里只有一条路。”

            那少年一拍脑袋:“我倒忘了,蜀道难么,‘噫吁唏,危乎高哉。’”

            两兵士听他背的是李白的《蜀道难》,大有得色,这兵士读书虽少,但职守剑门关,《蜀道难》却要人人会背诵,不然如何和人讨价还价,却听那少年道:“‘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登时脸如寒冰,道:“好小子,大爷就是豺狼,三千钱,给就过,不给就别过。”

            那少年笑道:“我既不给,也要过。”

            兵士冷笑道:“你想闯关不成?”

            那少年道:“闯关虽然不难,不过打打杀杀,伤着你们就不好了。”

            那两名兵士大怒,那少年却理也不理他们,自言自语道:“自古华山一条路,那是不错的,难不成剑门也只有一条路?”四下张望。

            兵士嘿嘿笑道:“不错,剑门就是一条路,有本事你别从大爷这里过,变成鸟儿飞过去。”

            那少年笑道:“好,好,正有此意。”一伸手,那兵士只觉臂弯一麻,手中的一枚铜钱又被那少年拿去。

            那少年笑道:“我没过关,这可不能给你,好大的,比官凭大。”回身去了。

            那兵士手臂依旧发麻不能动,骂道:“疯子。”另一名兵士摇摇头:“傻子。”

            那少年有路不行,偏要看那剑门天下壮究竟如何,果真便无别途可以绕将过去?两下里张望,西面绝壁几无着力之处,只东面有一道山谷。那少年步入山谷,空谷幽涧,林木茂盛,野趣盎然,竟如世外桃源。

            那少年又如何耐得清幽,当下牵葛拔藤,向山上攀去。林木之上,更立绝壁,高有十丈左右,那少年左右察看,寻一条石缝攀缘而上。方上得两丈,头顶上却有响动,抬头望时从山崖上吊下一人来。那人正在那少年上方,只望见一双脚踩在山崖上,灰尘石粒簌簌而下,那少年呼道:“小心崖下有人。”

            那人迟疑一时,似乎略微吃惊,反而加快向下。崖上伸出一张人脸来,满是皱纹,白布缠头,喝道:“格老子的,哪里来的龟儿子,和老子抢东西啥。”

            那少年见那人素不相识,开口却极是不逊,怒道:“格老子的,啥子个破东西也值得老子来抢。”他方进蜀境便有意学起蜀中方言,自然不象。

            那人一听便知他不是蜀人,骂道:“北方乖娃儿,学啥子蜀中乡谈,老子来教你。”

            那少年却哈哈一笑,改用官话道:“甚么破东西,看你这般小器。”

            那人也改作官话道:“破东西?你小子不懂得金贵,又怎来抢?”他的官话比之那少年的川话一般差劲。

            那少年听他两三次提到抢东西,却留上心,抬头望上行半丈处横里两尺多远有一棵灵芝。原来此人以为那少年也来采芝,而另一人急急而下,显然是想抢先摘到。

            那少年本来不稀罕甚么灵芝,见那人如此不逊,却要教训他一番,当下加紧几步,抢在另一人前去摘灵芝。

            崖上那人一声惨呼:“大爷,高抬贵手。”那少年停住手,笑道:“凭什么?”另一人已到那少年头顶两尺处,也抓紧绳索不敢再动,那少年见他一身灰褐色葛衣,也是白布缠头,相貌与崖上那人相似,只年纪轻一些。

            崖上那人道:“大爷,你这顺手一拔,可就要全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