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结果出来后,一所不起眼的学校,考试成绩竟然令人噹目结舌,全区学生平均成绩不到七十分,而这所学校学生成绩竟然平均九十五分,而且有近乎一半是满分,询问派出人员,一切都按要求做的,一点也没敢马糊大意,人人都知道,这所学校别说在全区,就是在这个乡镇,也是绝对的三流学校,真不可思议!

        到了期末考试,教育局又组织全区中小学校,全面进行教学质量检测,然后分类排队,为了验证上次抽考的真实性,秘密商定还是上次抽考的学校,抽考的班级,抽考的学生,通知由派出的监考人员口头传达,并亲自随试卷一同前往。

        教研室为这所学校,特别重新选定了两名工作责任心极强的监考人员进驻这所学校,到乡镇“教育组”后,口头传达了上级指示,“教育组”领导要求更换学校,可监考老师就是不同意,因为他们是带着任务和目的而来的,乡镇“教育组”当然小腿扭不过大腿,半个小时后,派人领着上级指派的监考老师,又去了上次抽考的那所学校,安安静静的考场,秩序井然,一点问题都没有,考完后密封试卷带回。

        阅卷结果表明,这所学校总共只有二十多名学生,成绩斐然的还是平均九十多,全区绝对第一,而且是远远高于全区一贯最好的学校,教育局领导不得不信。

        这一年教学质量评估,这个“教育组”成为全区无可厚非的先进,“组长”自然而然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代表先进乡镇在全区教育工作表彰大会上发言并介绍经验。

        殊不知,小小的统考,竟然隐藏着天大的秘密。原来期中抽考时,乡镇“教育组”已经组织全乡镇小学考过期中试,而且试题和区教研室抽考试题是同一套试题,考完后,任课老师对试题进行了讲评,让每一个学生在作业本上又作了一遍,两次间隔还不到一周,所以平均九十五分并不算高的。

        第二次抽考,在教育局派员与“教育组”交涉之际,就有人按事先的安排通知了所属学校,待监考人员进驻抽考学校之时,早已用汽车把这个学校的差生和另外几所学校的优秀生调换了,以全乡镇最优秀的学生集合成绩,和全区其它学校相比,不得第一能行吗?

        后来虽然知道了实情,明知上当受骗被愚弄,但也没有追究责任,先进照当不误,领导还是领导,该荣升时还要荣升,谁可奈何!

        对待腐败的弄虚作假,本应杀一儆百、以儆效尤,可造假者还是吃喝瓢睹、作威作福,官运亨通照当不误,唉!这就是国情。

        行者龙作于2007.9.30

        正文  壶口行

        壶口行

        多年前一个隆冬之季,眼看着年关一天天逼近,几场柔润的冬雪,不失时机的飘舞过后,寒流也悄然而至,刺骨的严寒,冷的人浑身打颤、瑟缩不已,没有什么急事要做的人,都蜷缩于温暖的居室,聊天喝茶,躲避严寒的侵袭。可为了生活,为了来年的生计,明知天寒地冻伸不出手,冷冬腊月出门活受罪,但不得不抛妻舍子,离开温暖的热炕头,只身乘车北上,做一趟陕北行。

        汽车驶入延安地区,人也犹如跌入冰窖,真是冷的出奇,从西北利亚呼啸而至的寒流,吹拂着脊骨祼露的黄土高坡,剥落出满天飞扬的尘沙,寒碜之气夹裹着沙尘,透过棉衣,顺着领口缝隙,肆无忌惮的肆虐人柔嫩的肌体,真使人有一种防不胜防的感喟。

        一个人灰土灰面的在延安呆了一晚,第二天又乘车途径南泥湾向东几百里,来到宜川北部记不得叫什么坪的地方,恰逢这里的农贸集会,本来冷清清、人烟稀少的街面,被来自四面八方,不同山窝子的乡民,拥挤的水泄不通,街面上叫卖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多日不见的亲朋好友,拉家常、叙友情的招呼声,小吃小卖狮吼似的呐喊,使平日里静寂的街面顿时间喧嚷起来,办完事的我,也挤进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左顾右盼、东眺西瞅,不是为了购买,而是为了猎奇,感受黄土高坡的风土人情,其实买也没有什么好买的,这里所叫卖的东西,全是西安市康复路批发市场退下来的旧货,看见地摊上尘埃满面的东西,只能勾勒起对几年前西安流行色的回味。

        无事可做,在拥挤的人流里,跟着感觉走动,毫无目的地转悠,一处露天小吃摊点,热气腾腾飘香四溢,勾起了我贪婪的食欲,空旷的黄土,荒疏的大地,赶集的小商贩,购物的山民,乏了累了饿了的,一个个饥肠辘辘的来到这里,选一处自己喜爱吃的摊点,放开肚皮,尽情享受自己喜爱吃的风味。心想,既来之、则安之!做人的原则是不要太讲究,要随遇而安,入乡随俗,也不管高天滚滚阴云密布,寒风呼啸尘土飞扬,不讲究什么卫生不卫生了,人家粗犷的陕北人,一个个之所以高大勇猛,之所以胸怀阔大,是因为这里的人,把蓝天白云看作翡翠的琉璃瓦,黄土地当作老婆温馨的热炕头,四仰八叉的豪迈奔放,无拘无束的畅怀大笑,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豁达,炼就了铮铮铁骨的塞外风情。

        选了一家大锅羊杂碎摊点,席地而坐、两元一碗,饥饿之人,感觉这热乎乎,香喷喷的羊杂碎就是滋味纯正,风味优美,不愧为正宗的陕北,一气吃了三碗,才感到解馋过瘾,手抚肚皮哼小曲,歪着脑袋掏牙缝,飘飘然地感觉,恍若腰缠万贯的绅士,酒足饭饱后招摇过市、故意显赫。

        玩乐了一阵,也就是下午三点左右,赶集的乡民开始陆续散去,想到一旦赶集的人们散场后,旅店里如何打发寂寞无聊的夜晚?请教当地人,这里可有什么旅游景致,老农笑着说:陕北嘛!全是光秃秃的黄土疙瘩,高坡上大小沟渠纵横交错,你想找一棵树、一片叶、一根草毛毛都没有,更别说游荡了,我说远一点呢?他说:向西北一二百里是延安,那里是革命圣地,有好玩的,我说我从那里来的,他又说:那向东就是黄河,壶口瀑布距离这也就是一百多里地,可就是不通班车,就是有,谁大冬天愿去那里?

        心想,反正没事可做,来一趟陕北也不容易,特别是隆冬腊月的季节里,请老乡指点迷津,老乡说:这里通往山西省的车辆,都要从黄河大桥上过,到黄河大桥必然途经壶口瀑布,有拉运石油的运输车经过那里,他们走的全是崎岖料崤的山道,也不会拉你的……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领我来到乡里自设的过往车辆收费站,收费站老头帮我讲情,说服一位过往司机帮忙,可驾驶室早已挤满,容纳不下我,我说:就让我站立在车箱,司机说:车箱是装满原油的大油罐!那就让我挤在油罐前面的夹缝!司机说:那里不但危险,也可冷啦!会冻死你的,我说:我身强力壮不怕冷,也就一百多里地,两三个小时就到了!怕什么呢?司机看我意志坚决,也不愿意佛收费站老头的情义,就同意了。

        上了车的我,像一个威武不屈的战士,宛如一具铜铸的雕像,两手紧握着冰冷的铁栏杆,迎着凛冽呼啸的疾风,眯缝着双目,昂首挺胸,耸立于车顶,随着车辆在凹凸不平的乡间土路上,一会儿急一会儿慢的颠簸,我一会儿钻进尘土飞扬的沙场,一会儿攀越上高高的山崖,一会儿坠落于深深地谷底,三个多小时的盘山道,怕是我今生走过最惊心动魄的行程了,如果放在今天,说什么也不会再乘坐那样的车了,但免费带我的好心人,至今也没忘记他憨厚诚朴的音容笑貌。

        冬日的天气,寒冷自不必说,灰蒙蒙、阴霾霾,太阳有气无力的毫无生息,三个多小时,颠三倒四的汽车终于送我到目的地,下了汽车,他们又急匆匆赶路而去。

        丢弃下孤零零我一个人,伫立在黄河岸边山道上,天哪!汹涌澎湃的黄河,波涛千里的洪流,转瞬间展现于眼前,左右回顾,放眼望却,浩瀚千里的黄河,回肠荡气、阔绰豪迈的壶口景区,竟然只有我一人,兴奋的我,跌跌撞撞、连滚带爬的扑向浩荡的壶口,混浊的黄河水,到了此时、此地,到了最寒冷的冬季,返璞归真地也呈现出清澈的靓丽,雪白的小浪,清丽的涌流,夹杂着冰凌的清脆,从黄河上游,从北向南,从阔大的域面,猛然间收缩一起,全部倾入幽深的壶底,也不知壶口深涧形成几多时,岩石被无坚不摧的洪流,撕裂开一道深不可测的狭缝,撞击出深深地洞府,荡漾起的浪花水珠,波及天空,浩渺飘逸,雄伟浑厚气势磅礴,千姿百态的幻化,渗透着生的意志,激流勇进的品德,荡漾着美的气质!

        这就是神往已久的黄河!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壶口瀑布!难怪乎黄河千百年来都是文人墨客赞美的主题,难怪乎聂耳一曲黄河颂,激励起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抗击侵略者的勇气,置身于此,谁不为中华民族的雄伟壮哉叫好,谁不为黄河勇猛精进的咆哮折服,仿佛自己的身心早已融入于黄河魂里。可惜不善歌唱,否则将面对黄河,放开歌喉,诵一曲激情洋溢的黄河曲!

        不一会儿,天就暗淡下来,冷溯溯,阴沉沉,黄河霎时间变成了一尊巨大的猛兽,置身于壶口瀑布的我,渺小的如一粒无助的沙尘,随时都有被洪水吸纳吞噬的可能,胆怯的、恋恋不舍地向崖壁爬去……

        来到壶口瀑布景区管理处,小小的院落,几间新建的平房,暗淡的烛光下,一个三十多岁和我相差无几的男子,热情洋溢的接待了我这位不识时宜、远道而来的不速之客,我向他讲叙了我的来龙去脉,他说:壶口瀑布到了严寒的冬季,特别是快接近年头儿,没有几个人来这里旅游,你来时,天都接近抹黑,那里还有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