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澳洲风云1876 > 第987页

第987页


        如今的飞机非常简单,基本上采用轻质木料制作骨架和机翼,再加上一台汽油发动机就完事了。
        机械操控面简陋的不能看,很多都是用铁丝直接连接,用弹簧复位,简直就是小孩玩具一样。
        飞机研究所下属也有4个研发团队,每个团队二三十个人,他们研发出3翼机,四翼机,五翼机……甚至七翼机,八翼机等多种多样的飞行器,探寻了各种翼形构造的空气动力学特点,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在这里,李福寿能够看到年轻科研团队想象力的飞扬,在飞行器领域做出的种种探索。
        像鸟儿一样翱翔蓝天一直是人类的梦想,这里的科研人员完全没有设想到飞机在战争中的应用,因而速度并不是首先追求的目标,而是令人着迷的多翼面设计。
        可惜的是,李福寿打破了年轻学者们幼稚的梦想。
        “更高,更快,更强。”
        这是陛下提出的科技研发目标,第1个目标就是飞机突破150公里每小时速度,其后是200公里,300公里……实现飞行更快的目标。
        飞行高度突破1千米,2千米,3千米……
        其次是加强载荷能力,第1个目标是除了驾驶员之外额外携带100公斤物体,然后是200公斤,300公斤,500公斤……
        再其次是更强,能够在空中做出宛如鸟类一般的急转,俯冲,盘旋,爬升和滚翻等高难度动作,实现飞机从飞行玩具到战斗机器的转变。
        从李福寿提出科研目标的那一天起,愉快的散养生活便宣告结束了。
        科技人员拿着皇室下发的丰厚薪酬和充足项目资金,实现自己心中飞行器梦想的日子结束了。
        从此以后
        他们必须按照上峰研发设计要求,走上一条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飞机设计路线。
        第一个研发目标,是5年内研制出一款速度达到200公里/每小时,载荷量超过150公斤的飞机,要求性能可靠,实用性强,可维护性好。
        4个研发小组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研发方案,在经过专家组可行性论证之后,优胜劣汰,科研人员待遇同样与项目直接挂钩,能者上,庸者下。
        这样一来,就给科技研发者赋予了沉重的压力。
        这一次李福寿不得不开金手指,提出明确的研发目标,以结束飞机设计研究所漫无目的的探索期,令其尽快走上正轨。
        在原来的历史时空
        莱特兄弟第1次实现人类的有动力飞行之后,世界各国相继涌现了探索飞行奥秘的热潮,就像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一样,各种千奇百怪的飞行器充斥科技报刊,什么扑翼机,三角翼飞机,菱形翼飞机,桶形翼飞机等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飞行爱好者做不到。
        欧美各国飞行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洋帝国也同样如此,人们尽情宣泄自己的飞行梦想,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梦想时代,也是思想混乱时代。
        若没有外力强有力干扰,这段时间将会持续十多年,欧美各国政府也没有引起重视,更无从干预。
        好日子的结束,直到第1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将梦想者拉回到现实之中。
        现在嘛……
        李福寿用“更高、更快、更强”的科技研发要求,促使年轻学者们从飞行梦想中醒来,约束他们的行为,按照既定的正确科研路线去努力研发。
        届时
        什么三翼机,四翼机,五翼机……甚至七翼机,八翼机,什么扑翼机,三角翼飞机,菱形翼飞机通通会消失,只剩下单翼机和双翼机这两种构型。
        道理非常简单
        根据物理升力计算公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飞机的升力正比于飞行速度的平方与和机翼面积。
        就是机翼面积越大升力越高,飞行阻力越大,速度越慢,反之亦然。
        在飞机初始发展阶段,多翼飞机的速度一般都在80~100公里之间,少数七翼机、八翼机飞行速度每小时只有60~70公里,即便装备动力强劲的活塞发动机,速度也不可能提高,因为飞行阻力太大了。
        人类对翱翔蓝天的探索由来已久
        英国学者乔治-凯利对鸟类为什么可以飞行这个问题非常好奇,鸟类既然可以飞行,那么人类可不可以飞行呢?
        飞行的原理又是怎么回事?
        乔治-凯利大量观察鸟类飞行的特点,通过比较鸟翼面积、鸟的体重和飞行速度的比较,估计出速度、翼面积和升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人造飞机必须将推动力和升力面分开考虑,这为飞机的制造提供理论支持。
        花旗国飞行先驱兰利研究了滑翔机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分析了鸟类如何轻驾双翼翱翔,提出了升力计算公式沿用至今,被奉为经典。
        飞机要想达到每小时200公里的时速,多翼面设计就成了最大的阻碍,而要达到更强的飞行指标和载荷量,易折断的木质机翼就成为阿喀琉斯之踵,寻找质量轻强度高的材料是必然之途。
        这样一来,飞机设计和发展就将进入预想中的快速发展轨道。
        李福寿结束了塔斯马尼亚岛的视察,乘船返回昆士兰州已经到了3月末,这是一个风轻云淡的晴好时节。
        “航海者”号豪华邮轮平稳行驶在湛蓝色大海上,高大的烟囱喷吐着浓浓黑烟,驱动着庞大的船体以高达20节的时速飞驰,远处的“正义”号巡洋舰拼尽全力才能赶得上。
        李福寿悠闲坐在三层甲板上的凉棚下,看着正义”号巡洋舰旗云一般的黑烟扯向身后,目光中透露着一份思索神色。
        当今世界的科技发展太快,新型船用蒸汽轮机科技的出现,将船舶动力向前大大的推进了一步。
        四台蒸汽轮机联合驱动,配合三十余台三胀式锅炉就可以迸发出3万匹甚至4万匹的庞大动力,推动大型战舰高速疾驰。
        这可比原来主流铁甲舰队单舰七八千匹至上万匹的动力配置,翻了好几番。
        动力科技的跃升,令大洋帝国的很多高速战舰黯然失色。
        英国皇家海军计划建设中的新型主力战列舰,排水量动辄一万六七千吨,采用新型蒸汽轮机动力后,航速可以高达20节,比原本平均13~15节的铁甲战列舰速度提升了一大截。
        而皇家海军即将建造的万吨左右战列巡洋舰,设计航速已经达到每小时25节的惊人程度,已经超过了青龙级重巡洋舰22.5节的时速,更是超过了大洋帝国现有所有战舰的速度。
        李福寿神情苦恼的揉揉眉头,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在海军力量建设上面体现得非常明显。
        如今“青龙”级巡洋舰垂垂老矣,“勇敢”级巡洋舰也不再先进,“海鸥”级巡防舰更是退出了一线战备任务,沦落为二线后备战舰,只能在海警区发挥巡逻,缉私,护航,护渔余热。
        回想1883年9月,“青龙”级重巡洋舰激动人心的入役仪式,这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转眼18年过去了,当初撑起整个大洋王国一片天,创造无数辉煌战绩的的“四大神兽”战舰,如今已无力担负主战任务,虽然经历了两轮现代化改进,但是战斗力已经远远逊色于扶桑国从英国订购的“敷岛”级战列舰。
        “敷岛”级战列舰排水量高达15140吨,它的防弹装甲使用了当今世界防御力水平最高的克虏伯超硬渗碳钢装甲板,装备最新的无线电设备,其通信能力非常强。
        其技术水平与大洋帝国大都会级战列舰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其防护能力优于13600吨的“红河谷”号和“布里斯班”号,略差于16200吨的“松江”号、“墨尔本”号、“北仑”号、“天权”号。
        “敷岛”级战列舰航速18节,大都会级战列舰航速21节,在这一点上,大洋帝国传统的速度优先思想,为战舰创造了打不过就跑的宝贵机会。
        两国战舰主炮火力在伯仲之间,都是装备2座双联装305毫米主炮,副炮火力以速射炮为主,大概也在一个水平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