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澳洲风云1876 > 第1275页

第1275页


        尤其是在德意志民族统一过程中,威廉一世极力献媚英国,让普鲁士皇储殿下迎娶维多利亚女王的长女伊丽莎白公主,以此改善英德关系,换取英国在欧洲大陆的争端中支持德国,打击拿破仑三世时期的法兰西第二帝国。
        然而,在击败法国位居欧洲第一陆军强国之后,德国人便改弦易辙,做出种种背信弃义的行为。
        尤其是德皇威廉二世变本加厉,大肆发展公海舰队挑战亲舅舅英王爱德华七世,从而引发了欧洲大陆的军备竞赛云云。
        这篇重磅报道的矛头所指就是德皇威廉二世,还有他所依赖的容克军事集团。
        评论中言辞极为犀利,充满了各种嘲讽和想象,认为其所作所为必将“欧洲引入一场严重的灾难”,成为“人类史上的罪人”,是在拿“德国和欧洲人的命运做赌博”……
        不用说
        这篇报道太符合英法等国的胃口了,立刻第一时间予以转载,尤其是法国人简直爱死了这篇报道,针对此文展开了一系列后续深入报道,甚至引起了比利时德裔和法裔居民的冲突。
        眼看着口水战愈演愈烈,德洋两国外交部门不得不进行了紧急磋商,然后双方各退一步,对涉及领袖和政府的负面报道通通予以封禁,以免事情闹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德皇威廉二世气的暴跳如雷可是却毫无办法,大洋帝国的领土远在万里之外,在大西洋沿岸只有一个几内亚领地,德国的军事力量根本顾不上,也无法造成任何威胁。
        反过来看,德国在青岛的模范军事要塞就在大洋帝国的眼皮子底下,别的国家没有能力侵犯,可大洋帝国分分钟就能将其拔除了。
        英法等国队大洋帝国和德国之间的交恶喜闻乐见,不时的在舆论混乱中添油加柴,一副看热闹不怕事大的样子。
        新的一年
        就在隔空斗法中悄然过去了几个月,欧洲各国一方面苛刻评价新生的太平洋安全联盟,一方面看着洋德两国为首的舆论大战,注意力不知不觉中被转移了,时间很快来到了6月初。
        6月28日,传来一个震惊全世界的消息。
        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
        这一突发事件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霎那之间,战争阴云席卷了整個欧洲上空,从奥匈帝国,德国和俄国都传来整军备战的坏消息,空气中肃杀的氛围让人喘不过气来。
        英法等国预感到了大事不妙,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欧洲上空和跨洋电报穿梭往来,紧急商议应对当前危在旦夕的局面。
        此时,再没有人提及什么太平洋安全联盟的事儿。
        自家房子已经着火了,谁还有闲情逸致去管其他人的事儿,爱咋咋地吧!
        世界舆论瞬间转向,全都将关注的目光集中在欧洲大陆上,忐忑不安的等待着下文。
        现在的情形好像两个黑帮在酒吧里持枪对峙,黑洞洞的枪口都顶着对方的胸口,没有谁敢开第一枪。
        若谁开了第一枪,那么混战的局面成为必然。
        此时,就凸显出大洋帝国这样的域外大国重要性,若是他愿意出面调停,说不定事情还会有转机,虽然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毕竟是希望之一啊!


第989章推广金洋
        7月中旬
        自从6月28日萨拉热窝刺杀案发生以来,连续两周时间,世界各国的跨洋电报纷至沓来,传递的几乎都是坏消息,欧洲上空的战争阴云浓密的已经遮蔽了整个天空,几乎看不到一丝阳光,形势极端危殆。
        国家层面得到的消息比普通人要周全和详尽的多,在获知奥匈帝国提出最后通牒内容以及德俄等国的态度后,已经可以判断出,这一场世界性大战在所难免,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皇帝李福寿立马召集御前紧急会议,商讨了数天时间,终于拿出了一揽子应对方案。
        在欧洲各国纷纷进行战争动员的情况下,大洋帝国鉴于战争动员对原本社会生活影响巨大,没有实行战争动员,而是施行了折中方案。
        将10月份的征兵提前到7月份,并扩大规模,一次性征召42万人的义务兵,这比正常规模扩大了三倍。
        非但如此,而且停止了本年度军官士兵的退役复员工作。
        在多种措施之下,帝国军队员额将从原本的56万余人,迅速增长到98万余人规模,以应对任何可能发生旳情况。
        政府各部门将对相关军工、医药、军事物资生产企业大开绿灯,在金融,电力,税收,增招工人,扩充生产线等各方面鼎力支持,军工企业一律进入战时状态,开始开足马力生产。
        学校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社会舆论宣传,加强民兵培训工作,暂停部分粮食和肉类的出口,暂停部分涉及德国、奥匈帝国的出口订单,已经装船发运的一律停止。
        大洋帝国的反应非常迅速,就像遇到警讯的刺猬一样,收缩柔软的腹部张开利刺,做出有力的防御姿势。
        由于和欧洲远隔万里,欧洲的紧张形势短时间影响不到大洋帝国本土,从社会上普通人的生活看不出有啥异样,该上茶楼消遣,去戏院听戏一切照旧,街道上车水马龙,商业繁荣,一片安定祥和的社会景象。
        但是在人们的眉宇间,多了一抹忧虑。
        从报纸电台连篇累读的报道中,早已面向世界的大洋帝国社会知道欧洲正在发生的事儿;
        奥匈帝国进行了全面军事动员,塞尔维亚军事动员,德国军事动员,俄国军事动员,法国军事动员,意大利军事动员,英国军事动员,保加利亚军事动员,希腊军事动员,扶桑军事动员……
        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发出毫不掩饰的战争威胁,得到了德国鼎力支持,沙俄争锋相对的支持塞尔维亚维护主权领土完整,双方军队已经开始调动,欧洲各国纷纷站队,形成了清晰的两大军事阵营。
        浓重的火药味,即使在地球的另一边也能闻得到。
        作为一个面向全球的出口型工业经济体,大洋帝国每年对外贸易规模从世纪初的近10亿金洋,一路迅速增长到如今的27.73亿金洋(1913年底统计数据),规模扩大近三倍,工业品类多,出口量大,是其对外贸易的显著特点。
        由于国家长期政策引导,船舶工业是大洋帝国重工业领域不可忽视的工业门类,经历数10年发展,大洋帝国已经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洋商船队,航线遍布世界各地,造船企业林立,大型海运企业和贸易公司控制了环太平洋各国主要海上贸易线。
        伴随着巴拿马运河的开通,新兴跨大西洋贸易线发展势头正旺,很多海运企业投入了新建的大型船舶,以抢占更多的贸易份额。
        欧洲战争一旦爆发,那可真是糟糕透了的坏消息。
        大洋帝国的经济已经与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起,这让人们难免担心;欧洲恶劣的局势是否会影响国内经济?影响到自己的饭碗?
        澳洲本土,大明宫
        李福寿揉着有些发胀的眉心,一会儿才放下手来,然后长长的舒了口气,眼神中闪烁着镇定自若的光芒。
        从刚刚得到的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发出的最后通牒全部文本可知,其中有几项严重侵犯了塞尔维亚主权,按照斯拉夫人刚烈的性格,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同意。
        第1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已经点燃,大的历史进程没有任何改变,这就妥了。
        这样一来,李福寿对当今世界大势的把握就更加精准。
        他这些天来一直忙碌,主持朝政大局应对欧洲的巨变,有条不紊的一条条政策施行下去,犹如定海神针一般稳定了社会,引导当前社会生产向战时方向转变。
        在这方面
        内阁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一干重臣在欧洲坏消息接连不断传来的时候,感觉到天都塌了,一瞬间的慌乱无措。
        这也怪不了他们,当预感到整个欧洲烽火遍地的时候,谁能镇定的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