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澳洲风云1876 > 第1310页

第1310页


        截止去年底
        松江市区域内人口已经达到246万,位列世界十大都市第七位,排名高于米国费城,德国柏林和奥匈帝国维也纳,是世界级的现代化工业中心城市。
        相比较欧洲城市,松江市的青年很多都穿着利落干净的青年装,这种新风潮已经吹遍了整个东亚及环太平洋地区,代表着与旧时代完全不同蓬勃向上的精神,受到青年人的一致喜爱。
        在这座城市里,你能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而产生的火花,这样的痕迹几乎无所不在。
        古典的中式楼阁用钢筋混凝土砌筑,舞龙舞狮班子乘坐汽车来参加活动,这里不但有充满巴伦西亚风格的舞队,还有苏格兰风笛表演,肩膀上扛着诺哈伯战斧,穿着苏格兰短裙的络腮胡大汉。
        夜市上
        穿着拖鞋的白种人与华人围坐在一起涮火锅,见到朋友就会问;“雷耗哇,雷食饭末?”,还会热情的推荐油炸臭豆腐。
        文化的交融,在这里表露无疑。
        相比较欧洲的寒冷和战火连天,四季如春的松江市沐浴在和平安定而繁荣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其珍贵。
        这里尤其让人值得称道的是治安极好,不但有两人一组的巡逻警察,而且还有皇家骑警,带着红袖章的民兵治安队员,遇到小偷小摸的犯罪行为还会有热情的正义市民帮助。
        很多来自欧洲的难民来到这座城市,触动了内心的柔软,从此就深深的喜欢上了这座城市,再也不愿意离开。
        这是一座充满浓浓烟火气息的城市,一座东西文化交融之城,一座面向未来的现代工业之城,他没有红河谷大都市那样众多的皇家建筑,帝国政府机构,格局恢弘大气。新兴的地铁系统也刚刚开始修建,但这是一座充满机会,满了希望的宜居之城。
        夜晚的城市灯红酒绿,身材妖娆,穿着旗袍的姣婆踩着高跟鞋经过街市,闪动间洁白的大腿忽隐忽现,带给人无限瑕思。
        街道上的灯光招牌演绎出繁华而又充满烟火气的图画,墙上贴着大幅电影戏园海报,从留声机里传来充满颗粒感的沙哑唱腔,曲折婉转,韵味无穷。
        骑着自行车的少年从大排档前穿梭而过,留下一片快乐笑声。
        功成身就的老伯伯在夜市排档上吃过宵夜,在女人的掺扶下,一只手拎着价值55金洋最新款的小型收音机施施然离开。
        收音机里,电台正在放送最新的评书演义《穆桂英挂帅》;
        且说这穆桂英一身戎装,披盔冠甲,唇红齿白,她头戴飞风金翅銮金冠,两支红缨孔雀羽,身着御赐金漆山纹甲,腰系丝涤,凤目含煞,一步步勒马走到两军阵前……
        在路灯的映照下,老人的身影渐行渐远,依然还传来铿锵有力的评书声音,回荡在夜色中。
        慵懒安逸的生活,与大都市的日新月异相映成趣,构成了松江这座城市别样的魅力。


第1018章加里波利灾难
        此时此刻的欧洲,正在进行惨烈的加里波利之战。
        发生在达达尼尔海峡的登陆战,是由英国军大臣温斯特-丘吉尔极力主导,目的是占领土耳其加里波利半岛,强行闯入达达尼尔海峡,打通博斯普鲁斯海峡,最终占领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的军事计划。
        这是由英法海军主导的一场重大军事行动,试图继欧洲西线战场和东线战场之后,开辟一处南线新战场,对同盟国军事集团施加更强大的军事压力。
        在1914年的马恩河战役之后,协约国和同盟国在法国北方和比利时一角的战线上陷入了僵持状态,法国推荐采取“外围战略”的办法打破僵局。
        这样的战略构想,引起了英国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的浓厚兴趣。他联想起了不久之前北美战争中,大洋帝国在米国东海岸弗吉尼亚州大举登陆旳成功行动。
        那时候,整个欧洲为之震惊。
        毫无疑问,大洋帝国在大西洋一侧的米国东海岸登陆,成功的开辟了东线战场,将兵锋直抵米国腹心之地,距离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仅仅只有172公里,为下一步辉煌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无论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诺福克登陆计划的完美实施,成为现代军事史上一次史诗级的胜利,为大洋帝国带去了无限荣耀。
        每每想到这里
        温斯顿-丘吉尔心中都一团火热,他的政治梦想是入主唐宁街,而在达达尼尔海峡成功开辟南线战场,将会成为他政治生涯中不可磨灭的闪耀点,为此他激动不己,极力推动该计划的实施。
        他提出凭借英国海军的实力打开达达尼尔海峡登陆,然后在加里波利登陆,直取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把土耳其逐出战争。
        一方面又减轻俄罗斯高加索山战线的压力,另一方面得到君士坦丁堡控制的金角海就可直通黑海,支援血战的俄国军队。
        第三个方面的好处,就是借此开辟南线,攻打奥匈帝国,解除德国的羽翼,真可谓一箭三雕。
        此一设想,在战略上固然相当高明,但实行起来却搞得一团糟。
        因为加里波弟半岛的地形并不是纵横千里的大平原,沿海地区是崎岖的山地海岬,地形复杂难以攀爬,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在德国军事顾问的率领下,囤积了重兵防御,而且布置了海岸重炮台,火力相当猛烈。
        相比较米国东海岸诺福克登陆,难度增大了十倍不止。
        这就是不顾实际情况,纸上谈兵的致命缺点。温斯顿-丘吉尔作为一个没有指挥过大兵团作战的骑兵中尉,显然不知道发动一场数十万人规模的大型战役,需要何等审慎而严谨的反复论证?
        次年1月2日,伦敦政府接受了尼古拉二世的请求,决定在达达尼尔海峡展开一条新战线。
        英法两国投入战役的共计有62艘战舰,以及大量辅助船只,并指定英国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司令萨克维尔·卡登上将负责指挥这次战役。
        舰队从2月19日开始炮轰达达尼尔海峡,清扫周边海域一切奥斯曼帝国的舰船,并连续多日炮击海岸阵地,将山崖上肉眼可见的防御工事炸成一片火海。
        3月18日,英国16艘军舰企图强行闯入狭窄的海峡通道,结果误入水雷阵,4艘军舰先后触发水雷,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其余舰只慌忙撤退,此次行动不得不宣告失败。
        在陆地上
        奥斯曼帝国军队在遭受突然袭击的情况下,惊慌下纷纷丢弃阵地向内陆退却,英国突击部队在没有遇到抵抗的情况下率先冲上海岸。
        德国军事顾问奥托·冯·赞德尔斯将军已洞悉英国计划中的加里波利登陆战企图,第一时间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制止的军队的慌乱蔓延,火速调动军队至战区,坚决而有力的军事应对措施,增强了奥斯曼帝国士兵的信心。
        事实上
        奥斯曼军队腐朽而落后的指挥体系,只能发挥出士兵三成的战斗力,而在德国人高素质的指挥下,却能超水平发挥。
        奥托·冯·赞德尔斯将军稳定了军心,并且率领士兵立刻返回海岸阵地,奥斯曼军队凭借地形之利掘壕坚守,依据半岛复杂的地形建立了强大的防御体系,又在该地集结炮兵部队,准备全力打一场防御战。
        英法军队登陆行动缓慢,这时隐蔽在阵地中的奥斯曼士兵一起开火,把正在攀登悬崖的英军打了个措手不及,一时间伤亡枕籍。
        3月3日,联军的首轮登陆行动宣告失败,以奥新军团和巴拿马义勇志愿师为主的登陆军队损失惨重,卡登上将也被当作伤员送回英国。
        英国人发现单纯依靠海军无法夺取海峡之后,判断一定要以陆军占领加里波利,才可得到达达尼尔海峡控制权。
        协约国在埃及和希腊群岛仓促集结了一支远征军,七万八千名来自英国、新西兰、巴拿马、吕宋群岛、印度和法国的士兵陆续抵达战区。
        其主力由当时在埃及的澳洲志愿兵和新西兰军队组成,即“澳新军团”,英国兵部大臣赫瑞修·基钦纳命令陆军上将伊恩·汉密尔顿负责指挥这次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