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澳洲风云1876 > 第1367页

第1367页


        大洋帝国辛辛苦苦攒了十几年家底,也就打造了6支装甲师,这一下子送到欧洲西线战场两支装甲师,  可谓下了死力气。
        至于英法等国心心念念的皇家陆军荣誉第一装甲师,号称“魔鬼师”的皇家禁卫军第4装甲师,赫然都列在第2批赴欧参战部队名单中,具体投放在西线战场还是东线战场待定。
        因为大洋帝国两支重型装甲师全都投放在西线战场,已经引起了沙俄尼古拉二世极大的不满,若是再不给东线战场加一支重型装甲师,沙俄随时都会撂挑子。
        面对德军的沉重压力,老毛子吃不住劲儿。
        截止16年下半年
        沙俄军队在东线战场已经葬送了640万军队(含伤亡,被俘和逃散),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沙俄帝国真是把吃奶的劲儿都用出来了,总共汇集了1540万大军。
        如今剩下的兵力不足900万,其中1/3士兵还没有步枪,40%的官兵得饿着肚子打仗,素以“欧洲粮仓”著称的东乌克兰发生大规模饥荒,涉及2300多万民众,圣彼得堡面临的情况已经极其艰难。
        沙俄国内各种暴动不断,工农活动非常活跃,反压迫反饥饿争取公平权益活动此起彼伏,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哪怕是瞎子也能看得出来,克里姆林宫现在屁股就是坐在火山上,随时有可能被国内积蓄的矛盾炸的粉身碎骨。
        在大洋帝国宣战后
        沙俄尼古拉二世给大洋帝国皇帝李福寿发来了紧急信件,第1件事就要求联姻,第2件事就是要求2亿金洋紧急贷款,以粮食米面油和300万支步枪及数量惊人的弹药等物资发放。
        现在沙俄就像嗷嗷待哺的鸟儿一样,看着大洋帝国就像是溺水者的救命稻草,对于物资几乎有无穷无尽的需求。
        问题在于
        即便以大洋帝国强盛的生产力,在满足自身需求的情况下,能够出口缓解沙俄的物资也很有限,工业品可以多一些,食品那可真不多。
        澳洲本土
        梦幻城堡之仙居殿
        “阿立,你看我从什么地方能看得出来像个冤大头?”
        李福寿颇有些苦恼的挠了挠头,主持国政这么多年,他这种动作倒是很少见。
        既然加入协约国了,就不能像以前那种做生意的态度对待盟国,大家一个战壕里作战,总不能过于斤斤计较吧?
        “嘿嘿嘿……”
        张立首相干笑了几声,这话可不好回答,他只能这样掩饰过去。
        帝国物资调配政策早有一定之规;
        那就是以我为主,在充分满足大洋帝国民众及军队需求之外,保有一定的战略储备量前提下,多余的物质优先供应英日法美意等国。
        优先程度也是英、日、法、美、意这样排列,沙俄排在很靠后的位置,而且要黄金现付,没钱不发货。
        英国是大腿,也是多少年的宗主国和亲密盟友,而且家大业大,底子雄厚,那是一定要保证物资供应的,毫无疑问排位第一。
        世界大战进行到第3个年头,英伦三岛都没出现饥荒和严重的物资短缺,是与大洋帝国的鼎力支持分不开的。
        最好的肉罐头,鱼罐头,面粉奶油,香烟,,汽车,自行车,飞机,坦克,步枪火炮,舰艇都优先供应大不列颠王国,这没啥说的。
        一分钱一分货,人家出高价为啥不给人家?
        其次就是扶桑,出于牵制和全面遏制米国战略角度考虑,扶桑优先度很高,同样也是最好满足的国家,陆军武器只需要步枪和弹药,加上少量的火炮和炮弹,粮食什么便宜给什么,不挑,能填饱肚子就行。
        扶桑人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知道借的多了还不起,而且大洋帝国的债也赖不了,要求很有分寸,这一点让李福寿比较满意。
        到沙俄这地方,这可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凭借大洋帝国农业产量肯定满足不了巨大的缺口,这就让人头疼了。
        皇室联姻没问题,沙皇尼古拉二世有4个女儿及阿列克谢一个儿子,4个女儿都是正值花样年华的女大公,分别是大女儿奥尔加,二女儿塔吉亚娜,三女儿玛利亚,四女儿阿娜斯塔西亚,尚未婚配。
        其中大女儿奥尔加22岁,已经与欧洲王室议婚了,因为战争耽搁下来了,这个不考虑。
        二女儿塔吉亚娜和三女儿玛利娅都是十六七岁的花样年龄,联姻就是这两个女大公,想要嫁入大洋帝国皇室。
        这个李福寿也同意了,反正他的皇子皇孙多,只要不是皇太子一脉,别说2个,20个也能消化得了。
        “那个……英法两国首脑先后都发来密函,请求对沙俄全力救助,看样子不出血是不行了。”李福寿也没指望从张立首相那里得到答案,自言自语的说了几句,然后下定决心说道;
        “行吧,沙俄宫廷还是有几个能人的,老毛子的要价正好卡在腰眼上,给吧有些肉疼,不给吧又说不过去,那边的情况确实糟糕。
        这样吧
        这笔物资提价折算,政府方面出一半,内务府方面出一半,尽量多给些工业品,少给些食品,毕竟粮食我们也不富裕。
        交付期尽量拖一拖,也不要一下子就给完了。
        我知道沙俄就是无底洞,给完了还会来要,最起码要应付到明年上半年。
        实在不行的话,应付到明年第1季度也行。”
        李福寿拍板做了决定,这样的话压力要轻的多。
        2亿金洋的物资提价计算,沙俄方面能够拿到价值1亿金洋的物资就不错了,由于金洋汇率坚挺,从原本1块金洋兑换3美元,上升到1块金洋兑换3.2美元水平。
        这笔物资大概价值3.2亿美元,内务府承担一半的话,也就是5000万金洋,这笔钱挤一挤还是有的。
        按月陆续拨付,每个月大概是1000万金洋左右,这是同盟必须要支付的代价。
        对于这样的安排,张立首相自然没有异议;“回禀圣上,政府方面财政还算宽裕,这笔拨款还是拿得出来的。”
        “那就好。”
        解决了这个麻烦问题,李福寿与内阁诸臣议了一会,大致定下来战争动员后的一些重要事务,这才放下心来。
        政府财政方面这些年还是很有钱的,米国“羊毛战争”赔款,每年都会如数进入财政池子,用于大规模基建,公共开支和政府性投资,包括参股骨干企业分红。
        这笔钱可以拿20年,政府财政年年有大额盈余,并且有实力投资更多的骨干企业,拿到更多分红,形成了很好的良性循环。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吸血米国的基础上。
        这就像一根粗大的输血管,从米国身上不断的抽取赖以发展的充沛动力,令米国虚弱,大量资金注入到大洋帝国社会中来,推动社会飞速进步。
        世界战争爆发以来
        世界各国黄金储备加速向大洋帝国流入,几乎每隔一两个月,都有运输黄金的舰船抵达,充实帝国黄金储备。
        所以说,大洋帝国政府是真有钱,真富裕,半点不带虚假的。


第1063章出征
        正式宣战之后
        大洋帝国经济向战时体制转变,普通人并无太大的感觉,蔓延欧亚非的战火影响不到澳洲本土和海外州,街道上依然繁华热闹,只不过多了些穿军装的军人。
        第一次战争动员主要体现在扩大了征兵训练计划,将由100万扩展至185万军队,新兵招募按季度实施。
        剔除6月份提前征募30万新兵,9月份和12月份将再度征募30万和25万,分散在帝国数十个训练基地,进行长达6个月的严格军事训练,从而完成第一次战争动员计划。
        按照这样的动员计划
        第一次战争动员后陆续抵达欧洲的远征军,将在17年一季度后分批登陆法国,加入到对德军作战序列中去。
        英法俄主要协约国对这样的动员速度明显不满意,希望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倍甚至两倍,他们需要更强有力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