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澳洲风云1876 > 第1425页

第1425页


        一旦爆发大战,这些地区沦陷是大概率的事件。
        考虑到帝国海军优势,进攻该地区的军队将会承受海军重炮的轰击,很难站得住脚跟,容易进入长时间的军事相峙阶段。
        所以,李福寿考虑在该地区实行半军事化的兵团模式,克里米亚半岛地区安置二十几万军人,敖德萨周边沿海地区安置二十几万军人,再辅以70余万白俄军人,就可以形成强大的地区军事力量。
        平战结合,寓兵于民。
        谁想动这里,得考虑好是否能够承受战争的后果?
        而该地区也将成为帝国商品的集散中心,有便捷的铁路和公路以及海运可以通向东欧腹地,成为帝国在欧洲的立足点。
        时间到了18年8月底
        李福寿已经开始考虑战后安排,作为主要的参战国之一,大洋帝国在整场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理应得到合理回报。
        此次空前惨烈的世界大战无关乎正义与否,只是一次争夺世界话语权的终极较量。
        事实证明
        英法等国的朋友圈更广,拉拢了36个国家一起对付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和保加利亚四国,实际上是德国力扛欧亚非各国群殴。
        在伦敦和巴黎的往来信函中,毫不掩饰在战后要拆分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与德意志帝国的企图。
        在这一点上
        英、法、洋三国取得了一致,基本代表了协约国集团战后政策的方向,而在这其中,英法等国将起到主导作用。
        由于不牵扯核心利益,所以,李福寿愿意拱手让出肢解三大帝国的主导权,从而换取在其他方面的让步。
        有时候,并非做得越多越好。
        英国人主导肢解了奥斯曼帝国,土耳其恨了他一百年,主导肢解了奥匈帝国,奥地利和匈牙利等国对英国人的怨念,必将会持续几个世纪。
        从欧洲事务就可以看出来,德国人的号召力比英国人强的多,这不是没有历史原因的无厘头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恩怨。
        为啥英国人一门心思只能跟着米国人跑,拼命强调英美特殊关系,一个劲儿的做欧洲搅屎棍,还不是因为名声臭了大街?
        很多华人认为西方人不了解华夏,其实道理是相同的,有谁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欧洲各国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呢?
        一名德国人,对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和波兰的感情截然不同,蕴含着复杂的历史因素,民族和国家情怀,外人很难理解。
        反之亦然。
        法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付出了几乎一代年轻人的巨大代价,可得到了什么呢?
        若历史没有改变
        德国战败几年后,便会因为经济崩溃而无力支付战争赔偿,受到伤害最深重的法国悍然出兵占领德国工业区,逼迫德国偿还战争赔款。
        而此时,战争中与法国人并肩战斗的英国,米国纷纷站出来指责法国,维护德国人的利益,迫使法国最终退兵。
        站在李福寿如今的高度,能够深刻体会到法国人那种无力,那种绝望,那种痛彻心扉的悲哀。
        几百万法国人的鲜血白流了,英美等国又回到了欧洲战略平衡的政策上来,在德国虚弱时,便扶持德国对抗法国。
        法国总参谋部曾经做过几次兵棋推演,实力恢复后的德国经济规模是法国的三倍,人口是1.5倍,重新武装之后法国根本就不是对手。
        所以,二战伊始法国直接躺平了。
        在第1次世界大战中,曾率领法军浴血奋战建立卓著功勋的贝当元帅,为了给法兰西多保留一些元气,亲自出面代表法国投降,并且建立了傀儡政府。
        当时跟随“自由法国”前往伦敦的只有200多人,这就很能代表法国人的心态。
        若二战主战场依然在法国,就法国这么点人,压根也不够消耗,分分钟亡国灭种啊!
        英国人压根儿和法国人不是一条心,这是法国在一战中汲取血的教训。
        想到这里
        李福寿也笑了,参与欧洲局势真的很有意思,尔虞我诈的事情层出不穷,总归失之于小气,没有世界大国的魄力和风范。


第1111章搞摩擦
        听取了相关事务汇报,李福寿挥手让顾恺之退下了。
        当今世界大势,基本上是英法洋三国商量着办,英法两国作为西方世界老牌列强,其传统的势力范围遍及全球,影响力巨大,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传统的领导性作用。
        大洋帝国作为后起之秀,    经济和军事力量都位列全球顶尖行列,只不过由于时间尚短,国际政治影响力方面略有欠缺,暂时排在英法两国之后位居世界第三。
        当今世界,能够打造全球性殖民帝国的唯有英法洋三国,不做第四人之想。
        这200多年来,    英法两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    扩张自身实力和影响,    一步步的建立起全球性影响力。
        在这方面
        大洋帝国仅仅是初学者,还很稚嫩。
        在战后的全球事务中,大洋帝国应该积极的参与并发挥独特影响力,尤其是太平洋周边区域国际事务,更应该发挥主导性作用,而不是任由欧洲列强摆布。
        大洋帝国的核心利益与基本盘在环太平洋地区,不客气的说,其太平洋霸主的地位在战后的世界格局中,坐得更稳当。
        无论英法意还是德美日,在刚刚过去的几年中战火连绵,国力损耗巨大,很多种原先富裕的债权国,    转变成负债累累的债务国,积累百年的巨额财富损耗贻尽。
        反观大洋帝国
        在《金洋结算法案》推出后,在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重要性飞速提升。
        尤其是东线战场之西乌克兰战役胜利以后,国家威望蹭蹭的上升,金洋在贸易结算中的地位进步明显,已经占到世界贸易总量的39.2%,超越英镑位居世界第一大结算货币。
        政治、军事和经济领域从来就是相辅相成,具有很强的联动效应。
        此消彼长,大洋帝国进一步巩固了在环太平洋地区政治,经济和军事优势。成长为难以撼动的世界强国。
        首先意识到大洋帝国威胁的是英国皇家海军,并且小动作频频,发出了不友好的杂音。
        在艰难维持住对德国公海舰队的封锁情况下,英国人也开始着眼于战后世界格局。
        他们惊讶的发现;
        大洋帝国皇家海军实力已经膨胀到无法遏制的程度,将环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纳入了牢牢掌控中,并且建立起相对优势。
        为了全力对付德国公海舰队,英国从14年起,便大幅度抽掉驻印度次大陆第三战列舰队各型主力舰,返回本土以加强对德国舰队的封锁。
        时至今日
        驻扎在加尔各答的皇家海军第三战列舰队实力孱弱,变成一只以老旧战舰为主,巡洋舰挑大梁的地区性舰队,实力下降两个档次都不止。
        而英国远东舰队只有几艘老旧的巡洋舰为主力,沦落为一支存在舰队。
        这样的海军实力,别说与大洋帝国皇家海军相抗衡,    即便是与其下属的印度洋舰队比较,    实力也远远不如。
        近两年来
        扶桑国海军勒紧裤腰带发展了后无畏舰标准的“金刚”级战列舰,实力大幅度跃升,    也已经超过英法等国在太平洋区域的舰队实力,排在第2位。
        这样的情况,让一贯在全球各大海域作威而且其在日德兰海战与北海海战两场大型海上决战中损失巨大作福的英国皇家海军难以接受。
        苦于当前主要力量用于欧洲,暂时无力兼顾亚太海域。
        因此,英国海军心理严重失衡了,各种阴谋论调随之出台,矛头直指大洋帝国皇家海军,各种挑刺和不满。
        针对这种新情况,李福寿曾经召开专门的御前会议统一思想;
        在背刺盟友方面,英国人是惯犯,所以要本着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的原则,妥善处理两国间关系,时刻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