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红楼贾府 > 第40页

第40页


        “七年前到底怎么情况,难道陛下不知!”
        “放肆!”被沈追一言刺痛的隆治帝大为火光,抄起御案上的镇纸朝沈追砸去,还好没有打中,否则必定见血。
        “陛下息怒,沈尚书乃是无心之言,望陛下开恩。”杨涟连忙拉着沈追跪下请罪,戴权吓的连忙走出上书房将门外的值守人员赶到远处,将殿门关上。
        殿中气氛诡异,静的吓人。
        此时的杨涟十分后悔,自己怎么就推举了沈追这么个认死理,不知变通的人呢。别人可能不知道,杨涟可是很清楚当年还是皇子的隆治帝在兵变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神武门守将东乡侯杨宗胜就是陛下的人。一直以来,陛下对于东乡侯战死心怀愧疚,登基之后不论大小节,都多有赏赐。
        当年废太子举兵造反,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唯一的意外,那就是贾家的京营,原本以为有荣国公贾代善在,京营不会参与兵变。但是所有人都忘记了宁国府的存在,当夜大乱之时,属于宁国一脉的将领,遵从了废太子之令,参与兵变攻打神武门,结果就是东乡侯战死,神武门被破,要不是贾代善及时赶到,否则以宁国一脉的悍勇,后果不敢想象。
        事后,宁国一脉将领,或杀或贬,总之京营之中再无宁国关系,荣国一脉也只剩下定城侯世袭一等子京营参将谢琼一人。自此京营战力严重下滑,仅仅比遭到彻底清洗的十二团营强些,这也是贾琦为什么能剿灭锐士营造反军卒的根本所在,要是当年巅峰战力的锐士营,估计贾琦早领盒饭了。
        当年废太子之事,多方参与,事后醒悟过来的太康帝,悲痛万分,废太子可是太康帝原配姑表妹孝恭仁皇后唯一嫡子,用心培养了二十年五的太子啊,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康为太子太傅、太子妃陈氏出身书香门第的江南陈家,岳父礼部尚书陈志文,开国一脉武勋嫡子多为太子伴读,并亲领十二团营,就连当年所犯大错被废圈禁,事后都还是放了出来,重新立为太子,可见太康帝对其父子情深。
        太康帝后悔了,但是又不认为自己有任何过错,都是他人的逼迫、欺压太甚,调查一番后,硬是废了两个亲儿子,血洗了朝中各方势力,还是皇子的隆治帝惊恐万分,生怕一觉醒来,绣衣卫站在床前逮捕自己。还好太康帝病重,不能处理朝政,此事就此结束,没有往下追究。
        这件事如刺一样一直扎在隆治帝心头,每当想起都是异常愤怒,虽说沈追是隆治帝潜邸心腹,但是需知帝王无情啊,忍得了一时,忍不了一世,照沈追的脾性,性命堪忧啊。
        “好了,起来吧!”
        深吸一口气,隆治帝看着双鬓斑白的沈追,毕竟是跟了自己十五六年的老臣,目光中多了丝温情,问道:“沈爱卿,朕也知道国法大于情,但是朕也有难处,还望爱卿能够谅解,东乡侯府的三十万两欠银由朕代为缴还,爱卿认为如何?”
        沈追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温柔弄的怔了怔,不过其也是意志坚韧之辈,很快反应过来,他躬身道:“陛下仁慈,只是东乡侯府如此,其他家……”
        “陛下圣明,此举必将使得东乡侯府上下感恩戴德,军方一脉也会感恩陛下的仁慈。”杨涟见沈追还要说话,连忙高声打断。
        隆治帝对于杨涟出声,很是欣慰,也不管面色不虞的沈追,说道:“朕看了看账单,军方一脉共计欠国库八百八十七万两,其中荣宁二府最多,其次是史家,辅国公府,嗯,不好办啊。”
        沈追一听八百八十七万两,立时明白,隆治帝将东乡侯府去掉了,刚要开口说话,就被杨涟抢先拉了一把,转头瞪了杨涟一眼,只是见杨涟对自己摇头,又看了看边上一直对自己摆手的戴权,只能作罢。
        隆治帝对于三人的小动作看的是一清二楚,不过也没有说破。
        稳住了沈追,杨涟整理了思路,想了想说道:“陛下,其实不难办,军方欠大头的多是当年的四王八公一脉,据臣所知,这些人家多年积累,祖产殷实,除了史家,估计都拿的出。”
        “这些朕都知道,只是该怎么追缴,万一他们推脱没钱,总不能朕下旨抄家吧,这可不行,当年太祖、太宗都曾有言,刘氏皇族与开国勋贵共富贵,非忤逆大罪,后辈刘氏子孙不得为难他们,否则视为不孝。还有,贾家至今没有明确表态要还欠银,总不能让朕下旨吧!”
        “陛下莫急,此事不需陛下出面即可解决。”杨涟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语气淡然的说道。
        “哦,阁老有何妙策,说来朕听听。”
        “只需要贵妃娘娘修书一封即可解决此事。”
        “贵妃?”
        这下不仅隆治帝一头雾水,就连沈追、戴权都是不解,后宫之中,除了中宫皇后,就只有德妃贾元春、淑妃吴氏和丽妃几个高品阶的后妃,并无贵妃。
        见三人疑惑的看着自己,杨涟笑着解释道:“陛下,荣宁二府欠了大头,宁国府五十七万两、荣国府八十万两,计一百三十七万两,占了近两成啊,据臣所知,贾家还是有意缴纳欠银的,只是缺了个由头。再说,只要有人带头交了,其余各家就好办多了,至于史家,史家老姑奶奶可是贾家三府后宅的当家人,不可能不管的。”
        “话虽如此,只是该怎么让贾家心甘情愿的出这个头,还有这贵妃。。。。”没说完,隆治帝就反应过来“你的意思是。。。”
        这刻,不仅仅是隆治帝,就连沈追和戴权都明白了杨涟的意思,只是,这件事要是传了出去,少不得御史弹劾。


第三十六章户部亏空2
        正在鸿胪寺当值的贾政接到了元春晋封贵妃,加封凤藻宫尚书的旨意,欣喜万分,一面忙着进宫谢恩,一面让人通知家中。
        当消息传回贾府的时候,整个贾家顿时陷入一片欢乐气氛当中。
        贾母等人连忙收拾一番,进宫谢恩,同时派出家中管事的,满城通知亲朋故旧,将此好消息告知各家。
        贾琦也被人从西山大营喊了回来,不过赶到之时,宴席已经过半,不过众人知道贾琦军务繁忙,没有在意,整个贾家热闹非凡。
        之后,贾家照例摆了三天的流水席面。
        一时间宾客盈门,好一幅富贵景象。
        -
        皇城,凤藻宫。
        此处为元春寝宫,自从晋封德贵妃,加封凤藻宫尚书,辅助皇后处理后宫事宜,每日里,不知多少宫人进进出出。
        大汉沿袭明制,后宫设六局一司,女官一百九十人,女史五十八人。余者太监、昭容、彩嫔等宫人不计其数。
        这样繁杂的宫务,张皇后却能将其打理的井井有条,从无差处,让人无可挑剔。张皇后出身江南平民之家,其父张国纪以女为贵,隆治帝登基后,封延恩侯。
        今日,张皇后自乾清宫归来,带人来到了元春的凤藻宫,先夸赞了她差事办得好,随后又话起了儿女家常来,多说后族张家事。
        元春自然小心回话,多说奉承之言。
        最后,张皇后笑道:“最近陛下忙于朝政,十分劳累,眼下临近年底,宫中事多,多亏有妹妹帮忙处理诸事,本宫才能有空去看望陛下,刚去乾清宫,陛下的白发又多了许多,听戴总管说,陛下昨个又是忙到深夜才休息,哎,望天下太平,陛下也能歇息歇息。”
        看着沉默不语的元春,张皇后说道:“可恨,本宫没个有能耐的兄弟,不然也能帮陛下跑个腿什么的,给陛下担担忧。”
        “哎,本宫不像妹妹豪门勋贵出身,家中姊妹兄弟众多,如今后宫之中谁不羡慕妹妹啊,就连本宫都有些嫉妒了。”
        “田舍之家,蒙天家恩赐,居高位享富贵,如今更是蒙圣人、陛下隆恩,家中一直是感恩戴德,不从有半点懈怠。”元春不知皇后话中之意,只能开口解释。
        “妹妹无需多想,本宫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按说后宫不得干政,这些话,原本不该说,可是看着陛下如此焦虑,本宫又不忍,再说咱们姐妹之间,也没什么不能说的,妹妹说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