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大唐:开局灌醉长乐公主 > 第115章 争论不休

第115章 争论不休


  皇宫,常朝。
  李世民高坐龙椅,百官奏事。
  但李世民的目光,一直有意无意地盯着长孙无忌看。
  “直到现在,朕也不敢相信……掌柜竟就这么轻而易举的收服了昔日情敌。”
  “怎么说长孙冲都是辅机的嫡长子,未来的继承人……”
  “虽然拿这种事情直接问辅机的意思,似乎有点火上浇油,雪上加霜,落井下石的感觉。”
  “但朕心里真的特别好奇,辛辛苦苦栽培的继承人这样……辅机的心情究竟如何,他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可惜朕不能问……”
  这般想着,李世民的心里不禁有些遗憾。
  底下的长孙无忌也并非毫无察觉,
  他总感到李世民的目光时不时的扫向自己,这让他心里有些疑虑。
  “难不成今天我出门的时候,没有整理好仪容吗?陛下为什么总瞧着我?”长孙无忌心里想道。
  君臣二人心中各有所想,
  但是百官奏事的速度,却没有减低。
  “启禀陛下,臣参雍州牧手下司户参军渎职,且纵容手下欺压百姓……”一个御史台的小官,突然间在朝堂之上如此说道。
  雍州牧,说的就是京兆尹。
  只不过这时候对京兆尹的称呼,还只是约定俗成的叫法,民间素来喜欢这么称呼。
  但在当今朝廷正式的官职名称,还是雍州牧。
  这个称呼一直到大唐开元年间,才会有唐玄宗李隆基,正式更名。
  “雍州牧是三品官,但这个司户参军是七品。七品以下官员升迁任免,都是由吏部负责。”
  李世民淡淡说:“既然如此,这件事就交给吏部侍郎裴爱卿主办。”
  “如今天下太平,百姓歌舞升平。绝不能让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裴爱卿,你可知道?”
  被点名的吏部侍郎出列:“臣,遵旨。”
  一个七品小官的升迁任免,无论对方是欺压百姓还是鱼肉乡里,都不是特别重要的事。
  若非御史台的职责,就是要闻风起奏。
  这样一个小官儿的事情,根本没有可能上达天听。
  所以李世民轻描淡写的一笔掠过,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陛下,臣有事启奏。”又是一个御史台的小言官。
  “准。”
  言官站直了身体,侃侃而谈:“近期京畿附近二十受灾府县,虽然朝廷及时处理得当,让百姓免于灾荒。”
  “可与此同时,不知道是何等原因,竟然滋生了多起恶意械斗事件。”
  “无论那些县令县官,采取了何等的方式防范和处理此事,都收效甚微。而且民间浮躁之风气,日嚣尘上……”
  “正所谓知微见着,所以臣认为陛下应该早做打算。”
  这个问题,朝廷的诸公到没听说过。
  他们日日夜夜处理的都是天下大事,这附近府县的小械斗又怎么放在他们眼里,何况他们的人都没有出过长安城。
  可听御史台的御史如此说,经验丰富、做官老道的这些大臣们立刻感到不妙。
  “每次灾荒之年,都是动荡之时。这一次的灾荒又是在京畿附近,受灾的二十个府县,更是绕长安而行。臣也认为陛下需要着紧对百姓进行安抚。”又一名官员起来说道。
  很多官员也都点点头。
  在随着事态严重到一定程度之前,将事情控制住,这是所有人的共识。
  李世民是一个喜欢读史书的皇帝,他也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
  不由得有些沉重的点点头,
  “诸位爱卿言之有理,朕也是这么想的。诸位都有什么办法,能够让百姓休养生息,减少械斗,压制日益疯长的不良之风气,不妨说出来,大家共同探讨一下。”李世民如此说道。
  这是策问群臣。
  有自己想法的大臣,在这个时候都可以踊跃的说出个人想法。
  作为李世民手下的得力能臣,杜如晦在这个时候当仁不让第一个站了出来。
  “启禀陛下,臣认为可以对这些滋事扰民之人,处以严厉的处罚,方可令他们知道,王法不可犯。”杜如晦建议说道。
  房玄龄不甘落于人后,继杜如晦之后,第二个站了起来。
  “微臣认为刑罚是严厉,也未必能够让这些百姓知道害怕。”
  “灾荒之年,什么东西最重要?无非就是粮食二字。”
  “既然如此,臣认为陛下可以罚那些滋生事端之人,所获得的朝廷救济灾粮,一律收回。”
  “如此百姓怕没有粮食可以度过这个艰难的冬天,自然不敢再肆意生事。”
  房玄龄之后,
  长孙无忌是第三个站出来的。
  “臣认为在每个县,应当树立几个犯事最严重之人,杀一儆百。”长孙无忌冷冷的说道。
  由这三人打头,其他的大臣也都一一出列,说出自己的意见,
  但,主要思想也都是这三个。
  统一提高惩罚强度。
  收回给予的粮食。
  树立典型,杀鸡骇猴。
  方法都是好方法,可都有利弊之处。
  “若是统一提高惩罚之强度,将来灾荒过去了,如何安置百姓?降低惩罚强度,他们更可能复犯。”
  “收回给予的粮食,更会令百姓疯狂,到时候,所涉及的人员之广,更是有不可收拾之危险。”
  “杀一儆百又如何?如果这一场械斗是几十个人甚至几百个人一起进行呢?是不是全部都要杀?”
  反正三个想法的人互相攻击对方的想法,
  就是没有一个能够解决三方顾虑,并且能让事情得到完美处理的最佳方案。
  李世民一开始还特别仔细的听每一个人的见解,可是听到了最后,他的脑仁都疼起来了。
  下面的百官吵啊吵,
  来来去去就围绕着这三个方案在斗嘴,
  进度条一直不往前走……
  “关于这个问题,中书省和门下省,以及尚书省的人,你们在私下谈一谈,到时候列个长条给张看。”
  “现在先退朝。”
  说完,李世民也不等百官反应,就一溜烟的跑回了后宫。
  “上天怎么就不能给朕一个王佐之才,帮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李世民仰天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