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皇子奋斗日常 > 第80章 改制

第80章 改制


  自打恩嫔入宫以来,这还是她头一次来到淑妃所在的琼华宫。
  琼华宫的华丽富贵,  和淑妃待裴清殊的亲热,  恩嫔都暗暗看在眼中。再想起淑妃今日所为,  大方得体,  恩嫔心中不由感到庆幸,当初她们真是给裴清殊找了一位好的养母。
  淑妃找恩嫔唠家常的中心思想就是,俪妃不在宫里,恐恩嫔势力单薄,无人照顾。不管怎么说,恩嫔都是裴清殊的姨母。如果得空的时候,不妨多与琼华宫走动走动。琼华宫里现在只有一个老实巴交的信贵人,  淑妃和她没什么共同语言,  欢迎恩嫔常来做客。
  最后,  淑妃笑吟吟地说了一句:“若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说一声便是。”
  恩嫔感激地应了。
  其实,淑妃今日去送俪妃也好,拉拢恩嫔也罢,  都是荣贵妃帮她出的主意。
  淑妃刚开始心里头还有一点想不开,  可是她考虑了很久,觉得荣贵妃说的有道理。
  若是想要笼络人心,不让裴清殊难做的话,她主动和俪妃姐妹两个处好关系,的确是最好的办法了。
  况且俪妃不在宫里,恩嫔又是个没有什么大能耐的,  稍微对她亲热一点,裴清殊心里只会对淑妃更加感激。
  恩嫔告辞之后没多久,裴清殊吃饱了点心,又用了一顿午饭,就说要午睡,回了景行轩。
  可回去之后,他却又睡不着了。
  自打半年前邵康乐去了边境驱赶匈奴人之后,裴清殊就一直跟着九皇子的武师父上课。六皇子去世之后,九皇子太过悲痛,根本没心思上课,尤其是骑射课。皇帝诸事缠身,顾不上管他,就由着九皇子去了。
  不过裴清殊觉得,等过了年之后,九皇子差不多就应该回去上课了。到时候他们俩一起学习,还不知道能不能合得来。
  这是最近的烦心事之一。
  烦心事之二就是,教了裴清殊好几年的卢维,今天也领了束脩离宫了。在裴清殊心里,卢维亦师亦友,他一直都把卢维当成一个大哥哥看待。
  卢维这么一走,裴清殊心里忽然觉得空落落的,很是不适应。
  结果等新年过去,皇子们复课之后,裴清殊有点意外地发现,不仅是邵康乐和卢维走了,包括朱先生在内,教授他的几位师父们竟然全都换了人。
  原来,皇后犯下的错误虽说没有祸及家人,可皇帝不知怎么,突然想起教授小皇子们的先生是皇后的亲戚。为了给小皇子们更好的教育,皇帝就给他们换了老师,而且还不止一位。
  这几位新老师,可以说都是大有来头,哪一个说出来都比朱先生资历深,学识好。
  教四书五经的那位先生姓陆,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据说是刚刚致仕的国子监司业,研究了一辈子的国学。
  除了学习儒家经典之外,从今年开始,皇子们还新增了学习算学和律学的任务。
  以前裴清殊他们也学过一点律法和基础的算学,不过都是朱先生一个人带着教的。现在不同了,皇帝给他们找来了专门的老师。
  和陆先生相比,这两人都比较年轻。教算术的那个姓贾,据说是个算学天才。在他那一届的考生之中,他的算学是全国第一名。所以才三十出头,他就已经当上了正六品户部主事,现在又多了一项教授皇子们的兼职。
  教律学的先生姓秦,也是三十多岁,现在在大理寺任职。不过除此之外,他还有一层身份,就是十一皇子的舅舅。
  见到秦先生之后裴清殊才知道,原来十一皇子的生母穆贵嫔,是大理寺卿秦大人的女儿。她哥哥考中进士之后,也进了大理寺。他们一家子都是一个性格,也难怪十一皇子从小便是这么个古板刚正的性子了。
  不过由秦先生,裴清殊想到了很多大齐选官制度上的问题。
  据裴清殊所知,大齐选拔人才,采取的虽然是科举制度,可在实际任官的时候,都很大程度上考虑了官员的家族和出身背景。
  举例来说,就是像秦先生这样,父亲、祖父都在大理寺任职的,他就会想办法,托关系进大理寺当差,将来好接他父亲的班。说得大胆一点,和皇帝培养太子差不多是一个性质的。
  在遇到秦先生之前,裴清殊就知道钦天监的官员都是百分之百世袭罔替的。太医院虽说不是钟家独大,但也差不了多少。
  如果说钦天监和太医院这两个地方,专业性比较强的话,裴清殊还能理解,各个家族要从小教授孩子相应的技能,以便将来的任职。
  可是像大理寺这种司法机构,并不需要从小学什么特殊的技艺。只要通过学习和培训,很多人才都能做好。所以裴清殊觉得,不应该这样一直让一家独大,否则很容易出现权力滥用、滥竽充数、降低办事效率等等问题。
  不过,看其他人那种无所谓的态度,裴清殊觉得,这种现象存在的时间已经太久了,恐怕一时之间很难改变,因为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
  长华殿内大换血,换了三位老师之后,皇子们上课的形式和制度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首先就是,新年之后,裴清殊多了三位新同学。
  因为最大的三个皇子已经出宫建府,六皇子去世之后,长华殿东配殿那边就只剩四皇子和五皇子两个人了。于是两个班级干脆合并,大家一起上课。
  除了两位兄长之外,裴清殊最小的弟弟,也就是定妃所出的十三皇子,也到了上学的年纪。
  不过十三皇子暂时还跟不上他们的制度,正好原先教授四皇子他们的庄先生闲了先来,就留下来给十三皇子开蒙。等他学完几本启蒙书籍,再加入裴清殊他们。
  因为新加了两门课,皇子们的上课时间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
  裴清殊最近正好在学认西洋表,这天下午得空,他就和傅煦、虎儿两个一起练习换算时间。
  “辰时开始上课的话,就是……早上七点。”裴清殊先看了一眼左边的时间对照表,再看右边的小怀表,“现在我要考考你们咯。陆先生的课是一个时辰,那么下课的时间是几点?”
  空气突然安静了一会儿,虎儿憋着气冥思苦想的时候,傅煦简短而干脆地回答道:“九点。”
  “答对了!”裴清殊笑着和虎儿说:“一个时辰等于两个小时,七加二就是九,你想明白了没有啊?”
  虎儿憨憨地点点头。
  裴清殊继续问:“休息两刻钟之后,开始上半个时辰的算学课,下课时间是几点?”
  傅煦心算了一下之后,率先答道:“大约十点半。”
  裴清殊满意地点点头,又看向虎儿:“算明白了么?”
  虎儿伸出手指头,一根一根地数。刚开始还数的挺好,结果数着数着,手指头就开始发颤,数乱了。
  裴清殊笑着听傅煦给虎儿讲解。
  现在不仅仅是裴清殊这里,宫里到处都时兴用洋表。据说是皇帝听从了公孙先生的建议,每个宫里都送了一块过来,两个贵妃和四妃的宫里甚至还用上了座钟。
  裴清殊这一块是皇帝专门为他定做的,表盖内侧还刻着一个“殊”字。裴清殊很喜欢,走在哪里都随身带着。
  算学课下课之后,皇子们有一刻钟,也就是十五分钟左右的休息时间,然后再上半个时辰的律学课。
  这样一来,上午的课程要十一点四十五左右才能结束。
  两个小时的午休时间之后,就差不多是下午两点钟了。这个时候再上才艺课和骑射课的话,就不能在天黑之前放学了。所以皇帝干脆取消了他们的才艺课,改为下午两点钟开始学习骑射,学到五点,中间有三十分钟的休息时间。皇子们若是想继续学习才艺的话,就要趁着晚上或者休沐日去学。
  按照几十年前定下的制度,皇子们的休沐日实在太少了,宫里头的实际情况早就与规定不符。皇帝干脆趁着这一次改了革,每十日给皇子们放一天假,每逢节日、皇子或者母妃的生辰再放一天假。
  夏天最热的时候放十日,过年前后放十日。小皇子们听了,都夸父皇仁慈,觉得这样的制度比之前有人情味儿多了。
  裴清殊是一个适应能力不算太强,但也不算太差的人。大概两三个月过后,他完全适应了这套新的学习方式,和他的新老师们。
  不得不说,皇帝这么一改革,裴清殊觉得他学习起来的劲头比以前足了很多。
  过去朱先生讲课,总是照本宣科,只带着他们朗读和背诵。朱先生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主要靠皇子们个人理解经义。不过现在的这位陆先生,教学经验十分丰富,懂得如何调动学生们的学习乐趣,用各种各样的小故事辅助他们记忆,所以裴清殊觉得自己背起书来事半功倍。尽管假期多了,可学习的进度反而更快了。
  至于算学和律法,相对四书五经来说,都是非常实际的东西,裴清殊心里更喜欢上这两门课。
  贾先生的算术能力太高,刚开始给他们讲课的时候,总是容易跳步骤,搞得皇子们云里雾里的。
  不过在大家反应了这个情况之后,贾先生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式。师生们磨合了这一段时间之后,像裴清殊这样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已经能够跟上了。
  但是像七皇子、十皇子这种功课不太好的,就特别讨厌上算学课。五皇子、八皇子这种虽然肯学,但算学成绩不好的人,每回上算学课也是十分头疼。
  讲律法的秦先生和他的外甥十一皇子一样,平时都是板着个脸,说话一板一眼的,脸上没有一丝笑模样。不过裴清殊并不讨厌这位秦先生。
  因为秦先生年纪虽不大,却已经在大理寺干了好几年了。他知道许多各种各样的案例,讲起课来总是令人大开眼界。
  不过,秦先生在功课方面,要求也是很严格的。以前皇子们只有在岁末的时候,才会象征性地考一次试。现在就不一样了。老师们大换血之后,一套新的考试制度应运而生。
  因为在这几人之中,陆先生从前的官位最高,又曾是国子监的领导人物之一,所以长华殿现在基本上是以陆先生为首,这套考试规则也是由他来制定的。
  除了每日都有可能进行的课堂小考之外,现在裴清殊他们每个月都要进行一次月考,并且排出名次。每一季度,还要进行一次大考,考试的结果会挂在长华殿院子里一个新设立的榜上。考不好的人,一连要丢三个月的人。所以皇子们一下子都紧张起来,学习态度大多端正了不少。
  三人之中,数秦先生每次扣分扣得最狠,时常给出令皇子们感到脸红尴尬的成绩。所以律学虽是副科,许多皇子反倒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了律学这门功课上。
  因为有四皇子这个大哥哥在,裴清殊在这两个月的月考里,还没有考过头名。无论是考四书五经还是律法算学,四皇子都是皇子之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他年纪长,比裴清殊多读了好几年的书,所以裴清殊也不和他比。裴清殊的目标就是进前三名。
  参与排名的一共有十一个人,第一次月考的时候,裴清殊的经义考了第五,律学考了第四,和算学考了第三。
  或许是因为九皇子常年跟着六皇子的缘故,他的四书五经读得要比裴清殊透彻,所以经义考了第二。第三是礼亲王的嫡长子,比裴清殊大几岁的堂兄。律法和算学的第二名,也都是这位礼亲王世子裴清暄。至于律学的第三名,则是由秦先生的嫡亲外甥十一皇子获得。
  第二次月考,裴清殊的经义和律学排名没有动,算学超常发挥,考了第二。裴清殊对自己的成绩挺满意,毕竟他是这些皇子和宗亲子嗣里头年纪最小的一个,上学时间还是比较短。他前世虽活了些年纪,但这些东西从来都没学过。
  四皇子也对他的成绩很满意,向来很少夸奖人的他,还在第二次月考成绩出来之后,特意去景行轩夸奖了裴清殊一次,还送了他一个西洋音乐盒作为奖励。
  都说长兄如父,裴清殊觉得,比起大皇子,其实四皇子更像他的长兄。毕竟当初,裴清殊来到这个世界后写的第一个字,是四皇子手把着手教他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