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皇子奋斗日常 > 第128章 坦白

第128章 坦白


  比起淑妃面上笑容全无,郑重其事的模样,  裴清殊的嘴角仍旧挂着温暖的笑意。
  但他用很认真的语气,  告诉淑妃自己的答案:“国泰民安。”
  淑妃一愣:“什么?”
  裴清殊又重复了一遍:“儿子想要的,  就是这四个字——国泰,  民安。”
  淑妃沉默了一会儿,对裴清殊说道:“可是你年纪尚轻,而你的兄长们,已经在朝中经营了数年。作为幼子,你就应当好好辅佐兄长,这样才是最理所应当的路……”
  “母妃是想让我辅佐四哥么?”裴清殊和淑妃之间,也没有什么可藏着掖着的,  “我想,  您总不至于叫我去辅佐大哥他们吧。”
  “这……母妃觉得,  你四哥挺不错的呀。你小时候,不是和你四哥最亲了么?”因为先前裴清殊还没有大婚、领差事的缘故,不管他个子长得多高,淑妃总觉得他还是一个小孩子,  所以有关夺嫡的这些事情,  淑妃很少、甚至几乎从来不在裴清殊面前说起。就是说起来了,也是让他尽量远离这些纷争,不要掺和进去,包括不要轻易站四皇子的队伍。
  可是现在,看到裴清殊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淑妃开始慌了。她渐渐意识到,  这个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已经不再是孩子了。
  他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裴清殊苦笑了一下,说:“四哥是很好,只是母妃知道,当年他为何迟迟不肯娶妻么?母妃又是否还记得,当年俪妃出事,宫中谣言四起,您是怎么求的荣娘娘……”
  淑妃怔了好一会儿,才不确定地问道:“所以……你是想……靠自己?”
  裴清殊不点头也不摇头,而是反问淑妃:“母妃以为呢?”
  其实就算淑妃不问,裴清殊早晚有一天也会和淑妃谈开。毕竟傅家是大族,傅煦和傅七姑娘都是小辈,光有他们的支持还远远不够。真正要让整个傅家都为裴清殊效力的话,还得淑妃开口才行。
  淑妃神色复杂地看着他说:“殊儿,你是个好孩子。只是这条路太累了,母妃……母妃心疼你。”
  其实傅家最早兴盛起来,靠的就是所谓的从龙之功。几乎每一朝皇帝在位的时候,傅家都会与皇子联姻,然后在皇子之中,挑中一个推上帝位,从而保证傅家在朝中的权势。当年皇帝纳淑妃为侧妃,多少也有一些希望得到傅家助力的因素在。
  不过现在除了裴清殊之外,四皇子也娶了傅家的女儿。所以傅家到底是要支持四皇子,还是裴清殊,目前还很难说。
  但要是淑妃开口的话,一切就都不同了。
  “母妃,您身处于后宫多年,或许有所不知。如今朝廷上下,积弊已久。内忧外患,着实令人担忧。若四哥有治世之才,我定当竭力辅佐。只是儿子不能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所以我不得不做好两手准备,以防万一……”
  淑妃徐徐点头道:“你说的,倒是也有些道理。你四哥再好,终究也是旁人。到了关键的时候,人还是得靠自己。”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当初俪妃出事,本是对裴清殊大为不利的事情,不过通过此事,能让淑妃对荣贵妃心生戒备,从而变得更加独立,倒也是一件好事。
  不然直到现在,淑妃恐怕还死心塌地地要帮荣贵妃母子呢。
  “不过你年纪到底还轻,在朝中的根基还非常浅薄。你答应母妃,行事切不可急于求成,定要稳扎稳打,踏踏实实地做事。至于你四哥那里,也不能同他翻脸……”
  “母妃放心,这些儿子都省得。”
  其实裴清殊知道,淑妃对他是一片慈母之心,只盼着他能平安健康,根本不求裴清殊大富大贵之后,能让她跟着沾什么光。
  但有些话,裴清殊还是要说清楚。
  “如果有一天,儿子败了,儿子绝对不会拖累母妃。”
  淑妃皱眉道:“你说的这是什么话!你……”
  淑妃还未说完,裴清殊便继续说道:“但若成了,我定会奉您为太后。”
  淑妃怔住了,过了好一会儿才说:“这些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平安。殊儿,你有雄心壮志是好的,只是母妃实在是担心你。你的那些兄长,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啊……”
  裴清殊吃亏就吃亏在排行上,他的年纪摆在这里,这些年来,都只能潜在暗处,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兄长互斗。
  不过好处也在这里。起码现在的他,还没有像三皇子那样遭人暗算,还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现在裴清殊只希望,皇帝留给他的时间,能够再多一点……
  “母妃别怕,正因为我年少,皇兄们才不会将我视作劲敌。等他们互斗几年,消耗了彼此的实力之后,正是儿子施展抱负的好时机。只要……父皇的身子能撑得住。”
  淑妃冷静下来想了想,除了排行处于劣势之外,裴清殊其他方面的条件还真是不比其他皇子差。
  他说的没错,只要皇帝身体康健……
  “关于这件事,你就不要过于忧心了。皇上这几年十分注重养生之道,瞧着都比过去年轻了不少。除非有人图谋不轨,否则他不至于这么早就……你呀,还是做好眼前的事情,一步一个脚印,别总背着那么沉重的思想包袱,想那么远的事儿。”
  裴清殊知道是这么个理没错,可是劝别人容易,劝自己难。听淑妃这么说,裴清殊浅笑着答应下来,心中的压迫感稍有缓解。
  从宫中出来之后,裴清殊又按照和伴读们商议好的计划,去钟家借人。
  裴清殊去的时候,钟太医刚好在宫中当值。是钟太医的三弟,也就是小钟太医接待他的。
  比起钟太医这个长兄来说,小钟太医的性子十分活泼,一听说裴清殊要到外地去办差,就十分兴奋地说:“殿下带我去呗!我会好好照顾殿下的!”
  裴清殊看他这个样子就不大靠谱,感觉他和公孙明差不多,都是想借机出去玩儿的,就笑着婉拒道:“你们都是宫中的太医,不好随意出京的,还是找其他的大夫同行较为合适。”
  小钟太医听了,先是有些失望地低下了头,接着又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兴奋地看向裴清殊:“有了有了!叫我大侄子或者二侄子跟殿下去就是了!殿下稍等片刻,我这就去叫他们过来——”
  裴清殊还没说话,小钟太医便一阵风似的跑了。
  裴清殊无声地笑了笑,正要伸手去拿桌子上的茶盏,就听屏风后面传来几声女子的轻笑。
  他拿茶杯的手一停,好奇地向屏风后面打量:“钟姑娘,是你么?”
  “嗯!”女子躲在屏风后面答道。
  “既然来了,何不出来一见。”经过先前钟姑娘给他送香包的事儿,裴清殊就知道,这姑娘也是个不怎么把世俗礼法放在眼中的。“这里又没有旁人,你还会害羞么?”
  钟姑娘慢慢地从屏风背后探出头来:“会呀。”
  多日不见,钟姑娘脸上的笑意似乎比从前多了不少,精神也好多了。那双含情脉脉的眼睛,仿佛飘在溪水上的桃花。
  不过她的脸刚露出来一下,就又飞快地缩了回去。
  少女用婉转的声音低声说道:“我知道自己不该出来见殿下的,但就是忍不住,想要多看殿下一眼……”
  裴清殊笑笑,不知说什么是好。
  “殿下此去,请务必珍重身体。”隔着屏风,裴清殊能模模糊糊地看到她向自己行了一个礼,“妙珠先告退了。”
  “等等。”裴清殊叫住她说:“多吃点东西吧,你太瘦了。”
  钟姑娘一愣,轻轻应了一声之后,便红着脸跑开了。
  钟姑娘走后不久,小钟太医就带着两个少年走了进来。一个看起来十六七岁,和裴清殊差不多大。一个十三四岁,还是个半大的孩子。
  听他们向自己请安之后,裴清殊才知道,原来这两个少年都是钟太医的儿子。大的那个叫钟朗,不出意外的话,就是钟太医将来在太医院里的接班人。小的那个叫钟悦,据说也是从小学医。不过钟悦非常聪明,在读书方面的天赋也非常高,所以钟太医夫妇就把他送到了左家的家学去读书。他进步神速,十二岁的时候就中了秀才。
  要说起来,这两个少年也算是裴清殊以后的大舅哥和小舅子了。所以在等钟太医回来的时候,裴清殊就和他们多聊了两句。
  从短短的交谈当中,裴清殊就能看出,这个钟朗和钟太医的性格很像,都是比较踏实稳重的那种人。他和裴清殊一样,都是刚刚成婚不久。
  次子钟悦则显得外向一些,不过并不失分寸,很讨人喜欢。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他的亲事还没有定下。
  两相比较之下,裴清殊心里已经有了倾向,就是带钟悦同去。
  等钟太医回府之后,裴清殊就把他此来的目的和想法说了一下。
  钟太医听了,有些不放心地看了小儿子一眼:“蒙殿下不弃,愿意带犬子出京历练,臣心中自是感激不已。只是悦儿尚且年少,只怕路上会给殿下添麻烦。倒不如带上朗儿,他学医时间更久,也更有经验。”
  裴清殊心里知道,钟朗是更好的选择。可按照钟家的原定计划,钟朗马上就要进入太医院了,裴清殊不想因为他的事情而耽误人家的仕途。更何况钟朗正值新婚,裴清殊也不好意思将他带走,所以还是坚持要钟悦。
  钟悦高兴得跟什么似的,缠着钟太医求他答应。
  钟太医板着脸道:“那你书不读了?举人不考了?”
  “十二殿下此去,顶多两三个月的功夫,秋闱在八月才举行呢。”见钟太医面露犹豫之色,钟悦又劝道:“爹,您忘了嘛,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天天呆在家里死读书,能有什么长进啊!”
  钟太医叹了口气,看向裴清殊:“殿下当真要带悦儿同去么?”
  见裴清殊点头,钟太医抱歉地说:“那就要麻烦十二殿下了。”
  跟人家借了个免费的大夫,还要被人家感激,裴清殊不禁好笑地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