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大唐玄甲 > 第276页

第276页


戴冑点了点头,说道:“回陛下,确实是如此,若是旱灾来得更早一些,那恐怕此事就悬了,但是幸运的是这次旱灾爆发的时机太晚,所以对于收成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自然不会影响到粮草的供给,此事是经过民部的多次核查之后得出的结论,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好!太好了!”李二猛地拍了一下膝盖,笑道:“哈哈哈,这算是这段时间一来朕最想听到的消息了,戴卿,调查这件事情朕也是知道很是繁琐,戴卿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将此事办好,定然是颇为损耗心力了吧,段卿辛苦了。”
戴冑摇了摇头,说道:“为陛下分忧乃是微臣的本分,何谈辛苦。”
李二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戴卿,虽然你现在应该是有些疲惫了,但是还是要劳烦你在这里再等一下,朕已经派人去把其他的大臣们请了过来,朕也是要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们。”
戴冑自然是点头答应,在一旁坐着。
过了不久,其他的大臣也是鱼贯而入,本来他们还在疑惑着陛下突然叫自己回来是要做什么?现在看到戴冑也是明白过来看来是之前陛下让戴冑查的事情已经清楚了,当下对李二行礼之后就各自坐好,等着李二发话。
李二眯了眯眼睛,说道:“今日突然把诸卿召回来,是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们,戴卿,你来说吧。”
“是!”戴冑应了一声,然后就把调查的结果再说了一遍,等到戴冑话音落下,诸位大臣们也是弄清楚了,这确实是一个好消息,当下也是一起恭贺李二。
李二点了点头,说道:“现在根据段卿所说,旱灾对于我们出兵突厥没有什么影响,朕现在想要听听诸位对此事的看法,诸卿觉得我们应该什么时候出兵?”
大臣们低着头思索了一下,很快就有着人说道:“回陛下,臣觉得这出兵的时机可以选在秋收之后,待得粮草备齐之后再行出兵,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李二看了那人一眼,发现原来是李世绩开了腔,确实,李世绩的建议不错,秋收之后再出兵可以说是准备充足,万一遇到要打持久战的情况想来也可以应对,不至于出现粮草不济的情况,想到这里,李二说道:“李卿说的不错,秋收之后再行出兵确实是不错,其他人可有什么看法?”
隔了一会儿,杜如晦开口说道:“陛下,秋收之后,即将进入冬季,北方的天气必然十分寒冷,这对于我军士兵来说定然是有些难耐的,不知是不是再考虑一下。”
李二想了想,杜如晦说的也没错,北方寒冷,若是秋收之后出兵,恐怕等到军队到达战场和突厥人作战的时候,就已经是进入冬季了,到时候士兵们要面对就不只是突厥人,还有那寒冷的天气了,,想到这里,李二正要开口,却见坐在李世绩旁边的李靖挥了一下袖子,开口说道:“陛下,依臣之见,曹国公所言甚是,秋收之后出兵对于大唐来说是最为合适的,首先,出兵突厥,必然要师出有名,然则现在大唐与突厥之间因之前的渭水之盟而算是处于和平之态,若是我贸然兴兵,必然会遭人非议,而秋收之后,突厥人想必会因为缺乏粮食而进犯边境,抢掠粮食,届时我们便有了出兵的名义,此为原因之一。
其二,之前曹国公也说了,我们和突厥的战争必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此战必然要耗费不断的时日,粮草方面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故而秋收之后,待得粮草备足之后再出兵,对于我们来说才算是做好了准备。
而其三嘛,在冬季作战,要忍受寒冷的可不止我们,突厥人自然也是要在冰天雪地里作战,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军比起突厥人来说那可是要好很多了,有着装备上的优势,我军自然是能够在冬季作战上占优。
有着这三点因素在,所以臣认为秋收之后出兵才是最为合适的,不知道陛下以为如何?”
看来李靖对于和突厥的这场战争确实很是重视,平常他在这朝堂之上可是基本上不开口,如今却是说了这么一大堆。
李二点了点头,李靖说的很有道理,如此看来这场战争确实是秋收之后再出兵比较合适,李二看了看其他的大臣,过了好一会儿都是没有人反对,当下李二说道:“既然没有人反对,那么就依李卿所说,此次出兵的时候就定在秋收之后,不过,这段时间要派人紧盯着突厥那边的动向,一旦突厥人有什么动作,我们必须要早做应对。”
“臣等遵旨!”一众大臣都是应道。
李二想了一下,让这些大臣们都是先离开,出兵时机定下,也就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商议了,制定作战策略的事情自然是不能拿到这里来讨论的,再说了,这是武将的职责,也不需要文官掺和进来。
不过李二却是把李靖留了下来,等到所有人都离开之后,李二看着李靖,说道:“李卿,现在这太极殿里没有旁人,朕希望李卿给朕交个底儿,此次对突厥的战争,李卿可有把握?”
李靖犹豫了一下,说道:“陛下,如今还未开战,微臣也是不敢言胜言败,微臣只能说是尽力而为。”
李二并不满意李靖这么个模糊的回答,但是他也知道这个时候不管怎么逼迫李靖都是不可能让他说出自己想要的那个答案的,想了想,李二说道:“好吧,有李卿此话在,那朕也就放心了,如今时候也不早了,李卿想必也是有些疲累了,先回去休息吧。”
李靖点了点头,离开了太极殿。


第三百九十八章突厥事

在大唐的紧急备战中,时间悄然地流逝,转眼之间,金秋之期已经是到来了。
自从经历了蝗灾,大唐的百姓们在苦苦期待中迎来了一个丰收的时节,本来之前的旱灾还让得他们担心粮食的收成受到影响,但是现在金黄色的麦田让得这些百姓终于是高声欢呼起来。
在热烈庆祝之后,百姓们也是迅速地收割着粮食,而在大唐皇帝的命令之下,一批批粮草也是从各个地方开始往北方集中,而将要出征的士兵们也是开始集结,将军们个个摩拳擦掌,大唐这头巨兽终于是准备向它的邻居露出锋利的爪牙了,而现在,大唐君臣还差的就是一个出兵的借口,而这个借口很快颉利可汗就会给他们送过来了。
东突厥,此时颉利可汗刚刚击败了他的侄子突利可汗,虽然有着唐军相助,但是颉利可汗占据的优势实在是太大了,在这种情况之下,突利可汗能够坚持那么长的时间已经是和很不容易了,而且对于大唐来说,他的任务其实已经完成了,拖延东突厥的目的已经达成,大唐已经是做好了开战的准备。
所以在后来,实在是抵挡不住颉利可汗的大军的突利可汗,终于是选择了败逃,再打下去,恐怕他就要全军覆没了。
对于突利可汗的逃亡,颉利可汗自然是不打算放过他,斩草除根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而且在这广袤的草原之上,说不准就还有愿意支持自己那个侄子的人,到时候这些人汇聚过去,突利可汗恐怕就又要东山再起了。
颉利可汗并不想再和这个侄子打一场大战,所以必须在这之前就把突利可汗给彻底消灭,所以颉利派了自己的一名心腹将军率军前去追杀败逃的突利可汗,务必要把突利可汗的脑袋带回来摆到颉利可汗的桌子上。
而打败了突利可汗,大可汗帐中自然是要好好庆祝一番的,所以这些天突厥人也是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庆祝大会,宰杀了大批的牛羊,数量庞大的篝火映得草原的夜晚亮如白昼。
然而,在庆祝之后,东突厥的情形却是不容乐观,与大唐的丰收相比,东突厥境内的景况却是颇为惨淡,牧草大量的缺失,使得突厥各部族的牲畜都是被饿死,再加上前些时间和薛延陀、回纥、突利可汗的战争,大量的物资被消耗,可是却是没有掠夺到相应的战利品,和薛延陀还有回纥的战争就不用说了,毕竟是东突厥这边输了,又怎么可能会有战利品,而和突利可汗的战争,等到突利可汗败逃的时候,已经没有剩下什么东西,都是在战争中消耗完了。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突厥人的牲畜根本不够,而且看情况今年的冬季会格外的寒冷,到时候又会有大批的牲畜被冻死,在牲畜极度缺乏的情况之下,这个冬天恐怕会有大量的牧民死去,而东突厥必然也会元气大伤。
作为大可汗,颉利可汗在知道自己的子民要面临这种惨淡之境的时候,自然是召集了那些个大贵族还有将军到金帐里商量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