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大唐玄甲 > 第319页

第319页


苏九忽然发现李靖和李世绩此时都是蹲在离自己不远的地方,一脸戒备地看着自己,当下缓缓说道:“我这个样子多久了?”
李靖和李世绩对视了一眼,李世绩对李靖努了努嘴,示意他来说,李靖翻了翻白眼,说道:“现在已经是斋戒最后一天的下午了,再过一会儿咱们就该去参加宴席了。”
“将近三天了么?”苏九低声说道,然后又转头看向李靖,说道:“呃,你们怎么这么防备地看着我?”
李靖放松了下来,说道:“刚才你身上突然冒出了一阵金光,我们还以为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结果没想到是你苏醒了,话说你这两日在做些什么,怎么叫你你也不答应。”
苏九摇了摇头,说道:“没什么,只是随便修炼一下而已。”说到这里,苏九内视了一下,发现自己丹田内的灵力湖泊此刻比起原来缩小了将近一半,这并非是被消耗掉,而是浓缩起来,虽然体积不大,但是其中所蕴含的灵力却是远远超出了之前的状态,看样子自己离结丹境界又近了一步,这次也是赚到了。
苏九缓缓站起身子,说道:“对了,我们去参加庆功宴需要准备些什么吗?”
李靖点了点头,开始给苏九讲解一些宴会上的注意事项,苏九皱着眉头把这些复杂的事情都记了下来,心里突然有些不想去参加这庆功宴了,感觉好麻烦啊。
过了些时候,王全掐着点来到了宗庙,他对着三人拱了拱手,说道:“陛下有旨,宣三位将军进宫参加宴席。三位,跟着咱家来吧。”说完就转身走了出去,苏九三人迅速跟上,出了宗庙,苏九深深地吸了一口这清新的空气,觉得整个人都心旷神怡起来,三人坐山准备好的马车,马车向着皇宫缓缓驶去。
进了皇宫,苏九三人下了马车,跟着王全走到了太极殿,宫里自然是不能乘坐马车的,今日的太极殿显得有些喜庆,原本不过两排的仪仗队增加了不少数量,还挂上了红色的绢布,所有的油灯都被点亮,整座大殿灯火通明,宛若一座金色的殿堂。
随着有太监唱名,三人走进了太极殿,此时大殿内已经坐着其他的官员了,不过在左侧空着三张桌子,那里是留给他们的位置,而李二此时也是已经端坐于御座之上。
随着三人走进大殿,百官们都是站了起来,给这三位忠臣以最崇高的敬意,无论如何,他们都是大唐的有功之臣,不过看着走在最后的那个年轻人,有些大臣也是不免有些牙酸,感觉自己这几十年都是活到狗身上去了,现在人家马上就要成为自己的上官了,当然了,这个时候也不会有人蠢到站出来捣乱,大家都是安安静静地站好。
等到三人行完礼,李二才站起身子,说道:“今日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东突厥这个可怕的敌人终于是倒在了我大唐的铁蹄之下,这是三位将军的功劳,也是那些将士的功劳,朕有三杯酒,第一杯,敬那些战死沙场,为国捐躯的将士们。”李二说完,缓缓把酒倾倒在身前,百官们自然是有样学样。
“这第二杯酒,朕要敬三位,因为你们,才能打赢这场战争,扬我大唐国威,朕为三位将军贺。”李二端起酒杯,面对苏九三人举杯。
苏九三人自然是举起酒杯,自谦了几句,表示这只是自己身为臣子的本分,并不值得夸赞,然后君臣同时把酒饮尽。
“这最后一杯酒,要敬在场诸位,为我大唐贺!”这一次所有人同时举杯,同时喊了一声“为大唐贺”,然后把酒喝完。
苏九把酒杯放下,暗自想到:还好不是用的千日醉,不然这两杯下去,这宴会也就不用继续,大家都睡倒了,还举办什么宴会。
这个时候,苏九突然感受到一道视线落到了自己的身上,他微不可察地往那个方向瞟了一眼,发现原来是太子李承乾正一脸阴沉地看着自己,显然是因为这一次自己立了大功而感到不满。
苏九暗道:这小子还挺记仇的,可惜以后你当不了皇帝,不然还真的有些麻烦了,现在麻,你要记恨我就记恨我吧,反正你拿我也没有办法,想到这里苏九忽然对着李承乾做了一个鬼脸,他的动作很快,一下子就转过去了,所以除了李承乾之外没有人发觉,李承乾脸色铁青,双手手紧紧地攥成拳头,死死地盯着苏九,恨不得把对方给撕了,但他也知道现在自己根本拿苏九没有办法,苏九立下这么大功劳之后,自己这个没什么实权的太子在对方的面前貌似也就只剩下身份这一点优越了,手里的权力估计还没有人家大,再想使绊子什么的也是不可能了。


第四百六十二章凯旋(五)

太极殿内,李二敬完三杯酒之后,下一件要做的事自然就是要进行对有功之臣的封赏了,说实话,李靖等人的封赏还好说,基本上都是一些荣誉上和金钱上的赏赐,毕竟他们现在已经是国公了,再往上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加封的了,李二并不打算拿异姓王出来当做封赏之物。
其他那些人的封赏也很简单,毕竟他们的功劳零零碎碎,不是太大,加起来功劳最多的也不过是封个伯爵而已,毕竟主要的功劳都是集中在苏九等人的身上,其他人也是没有分到太多,这才是合理的,要是个个都可以马上封侯,那这侯爵来的也太容易些了。
所以这次封赏,争议最大的其实还是在苏九这里,他立的功劳太多了,再加上他现在已经是伯爵了,若是论功行赏下来,只怕是封个国公都是不为过的,但是一想起对方的年纪,二十多岁的国公,可是前所未有之事,唔,也不对,应该是本朝从未有过的事情,之前的朝代里还是有的。总之,为了商议苏家的封赏,苏九三人斋戒的这三天里,朝堂上又是闹开了锅,大臣们分为两个阵营争论着此事,一部分认为苏九既然立了功,那就应该进行应有的封赏,总不能因为人家立得功劳太大,再加上年轻就把人家的功劳给抹去吧,要知道这可是实打实的战功,要是这样的功劳都不进行应该有的封赏,恐怕那些将士还有有功之臣都会寒心啊。
而另一批人的意见则是不同,他们认为苏九的年纪太轻,骤然登上高位于他不利,容易养成骄扬跋扈的性子,对于苏九未来的发展并不好,看起来是为苏九好,实际上就是不想把这个国公给苏九,而且这些人还抱着一个理由,那就是现在就封了国公,那以后苏九再立了功该怎么办呢?难不成要给他封个异姓王么?
双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之上不断地争辩着,总想着要说服对方,可惜却是没有什么进展,由于参与人数较多,整个朝堂就变得格外的嘈杂,让得坐在御座之上的李二脸色颇为不自然。
而争辩到最后的结果就是两边的人谁也无法说服谁,既然是这样,那事情反倒是简单了,两边的人不再争吵,直接把这个问题扔给了李二,请求皇帝陛下圣裁。
对于封苏九一个国公这件事情,李二也是犹豫,想了想,李二最后还是决定要把这个国公给苏九,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功劳,另一方面李二还是看在苏九仙人的身份上,否则的话李二还是倾向于第二种观点的。李二同意了,那么苏九的赏赐也就很快定了下来,只是朝堂之上有些人的脸色有些不好看。
再说此刻,李二开始封赏各个在这次灭东突厥之战中的有功之臣,刚开始封的只不过是一些不大不小的功劳,苏九三人的赏赐自然是在最后的。
在这批封赏的人中,让苏九比较高兴的事孙杰和公孙雷都是得到了爵位的封赏,虽然只是子爵,但是现在也算是迈入大唐勋贵的行列了,至于段瓒,虽然说他这一次想要拿一个侯爵回去,可惜他这一次立得功劳显然是不足以支撑他这个要求的,最后也就封了个子爵,看着坐在那边的段瓒的脸色,苏九也是有些好笑。在苏九等人之前,最后一个封赏的人是唐俭,老头子冒着生命危险潜入东突厥劝降了康苏密,可以说定襄之战中,他的功劳仅次于苏九,所以李二想了想,让唐俭挪了挪位子,擢升唐俭为鸿胪寺卿,位列九卿之一,虽然说大唐的九卿没有汉朝时候那么显赫,但也算是一份不轻的赏赐了,唐俭自然是欣然谢恩。
接下来就是李靖等人的赏赐,他们的赏赐基本上都提现在了荣誉和财帛方面,还有就是将赏赐放在了他们的亲人身上,这也是惯例,毕竟李靖等人已经是站在大唐顶端的一群人了,可以说是封无可封了,而又不能不赏,所以自然就要这么办,以后苏九再立功,也是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