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都市言情 > 穿成炮灰后和反派he了 > 第376章 捐银的事

第376章 捐银的事


  阎家主心想,这点完全用不着担心的,顾大人在这方面向来大方得很,但他嘴上并没说出这样的想法,而是向在座的人承诺,顾大人回来后便会去求见大人,替诸位问明此事,众人纷纷表示感激。
  送走各位后,阎家主心情挺好,他一点不介意有这样的机会,加深大家对他和顾大人关系好的认知,如此平时行事时,各家也会多给阎家几分面子,不过转身看到他一双儿女又头痛起来,儿子没什么生意头脑,就不是接替家族生意的合适人选,女儿更糟心,现在想给她找个称心的夫婿难上加难,而且因为有顾大人珠玉在前,女儿的眼光更挑剔了,这可如何是好。
  刚刚的好心情转眼就没了,阎家主认真地思索阎家的未来,最后决定,儿子这榆木疙瘩脑袋还是甭指望了,还是让他多多生儿子,他以后将孙儿培养出来吧,至于女儿,算了,嫁不嫁人都随她意吧,要烂也烂在自家锅里,免得放出去祸害别人。
  因为办学堂一事,阎家主也生出了点野望,等多几个孙儿后,他想看看孙儿中有没有读书天分不错的,到时大力栽培,如果阎家自己能出个官就好了,就算考不出头,起码也出个读书人,说出去名声也好听点。
  顾大人既然要大力发展学堂,以后这地界读书的风气定会越来越浓的,阎家可不能错过这股东风。
  顾昭在外面转了有近一个月的时间,将尧昌府所辖地界都走了一遍,他想尽可能地照顾到所有百姓,尤其是那些偏远贫穷地带,能够读书,能够读书明理,让那里的孩子以后多条出路。
  府衙里的人还有以阎家为首的那些商家,也没想到顾昭会走了这么长时间,同时也知道顾昭是真的踏实在做事,而非图虚名。
  也就如此马贼铲除,又因为驻军的时常巡逻,这一带比以往太平多了,顾昭也才敢跑出去这么长时间。
  又回到府衙的顾昭,在稍作休息之后便召集府衙的人开会,将自己的想法和此次的考察结果通报全衙门,初步的统计,需要建立学堂多少,每个学堂又计划招收多少学生,这还不包括前去旁听的人,因为他想要面向的也不止孩子,那些成人愿意学习识字的,也可前去学习,当然时间跟孩子的岔开来,比如开设晚班,又或者利用休沐的时间学习。
  对于顾昭说出来的计划,在座众人心惊之余又佩服得很,倘若这样的学堂一直运转下去,可想而知这尧昌府地界数年数十年后将会发生多大的改变,这也需要勇气,需要这样的学堂建设短期内无法出成果,无法归入到政绩里面,相反以后的知府,尤其是十年二十年的知府,那等于坐躺在功劳簿上。
  这样的情况顾昭会不知道?他肯定知道,但依旧决定这么去做了,让人怎能不佩服。
  随后,顾昭给大家分派了任务,后面不必再全部揽到自己肩上,过程中肯定会出问题,到时再有商有量,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在座官员也反馈了最近那些商家的动向,有不少想要从他们身上打听消息。
  顾昭表示知道了,散会后不久便接到阎家主递来的帖子,顾昭没有耽搁见了他,听了阎家主的问题,顾昭当场给予了回答,到时哪家捐了银子,用在修建哪座学堂上面,学堂都会在碑石上写明,让以后进入学堂的每位学生铭记他们的功德。
  别说其他人了,就是阎家主听得都心动不已,这就意味着,只要学堂不倒,还立在那里继续招收学生,他们的功德就会一直被这些学生牢记,传到后世,这可比在地方志上记上一笔来得更好。
  阎家主激动得脸都有些红了:“我一定将大人的话转达给其他人,相信会有许多人积极支持大人的善举。”
  顾昭微笑道:“我们是共同为尧昌府的百姓谋福利。”
  “对,对,尧昌府是我们尧昌人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将尧昌府建设得更好。”
  阎家主在顾昭面前好好地表了番态度,然后揣着激动的心情离开了,其他人家都盯着他呢,等他一回去,就赶紧过来拜访,阎家主并没吊他们的胃口,直截了当地将顾昭的原话复述了出来,果然和他一样,当场就有好些人激动不已,说是碑石,其实就相当于功德碑,想想自家的名字会被刻在碑石上,就恨不得赶紧掏银子,早点将学堂建起来。
  阎家主送走这些人后,转身就带上自家下人,抬银子给顾大人送去,这架势让老百姓也好奇不已,阎家这是抬的什么东西?不会是光明正大地要给他们大人行贿吧,他们大人可不是个见钱眼开的人,谁不知道顾大人的阔气。
  顾昭听说阎家主抬了东西往衙门来,摇头失笑,阎家主果然是个聪明,就算做好事,也非默默无声,当然这本也是他的意思,所以决定给阎家主这个面子,一番吩咐后亲自出衙门迎接阎家主。
  看到顾昭出来,阎家主还有些受宠若惊:“顾大人怎么出来了?”
  顾昭微笑道:“本官得知阎家主来意,深觉阎家主乃大善之人,阎家主为尧昌府百姓捐银,本官自当亲自迎接,阎家主请进。”
  “多谢大人,多谢大人,那都是因为尧昌府有了大人,咱们百姓才有了盼头。”
  “对,阎家主是大善人,顾大人更是青天大老爷,阎家主说得太对了。”四周百姓这才明白阎家干什么来的,吩咐附和他的话语。
  衙门里的人迅速为阎家主清点银两,结果出来后便趁着衙门口百姓还没散开,将阎家捐了多少银子的结果通报了出来,并说明这些银子将会用于何处,外面的百姓纷纷拍手叫好。
  “看来之前说得没错,顾大人真的要给我们建学堂呢,还不用咱老百姓自己掏银子。”
  “老天爷,我从来不敢想咱家的孩子有一日也能进学堂,哈哈,以后说不定咱家也能出个读书人。”
  “对,等孩子入学后,我要天天叮嘱他,绝不能辜负了顾大人给的这么大好的机会。”
  衙门口发生的情况迅速在城内传开,其他商家顿时悔得捶胸顿足,让姓阎的抢先一步,大半好处被他得了去,还等什么,绝不能让他一家独美,于是其他商家纷纷以阎家主为榜样,抬着银子往衙门而来,甚至有的还一路敲锣打鼓地过来,将这排场做足了,就算身家没有阎家丰厚,捐的银子没有阎家多,也要在这排场上争口气,不能落后于阎家。
  当然,除了第一位捐银的,其他再来的并没有得到顾昭的亲自迎接,但同阎家一样,但凡前来捐银的,差役都会在衙门口大声唱出他们的名字,以及捐银数目,围观人群一直没有散去,不时发出叫好的欢唿声。
  老百姓也知道,捐的银子越多,也越能给他们知府大人减轻压力,总不能银钱不够了,一直让他们知府大人自掏腰包吧。
  第一天结束后,衙门贴告示的地方还出了张红榜,按笔画顺序,将捐银者的大名都公布在了红榜上,此举用意是减少商人乡绅之间的互相攀比,让这场善事变了味儿。
  这张红榜一出,顾不得天色已暗下来,众人纷纷围在告示下面,由识字的人为他们念出来,可想而知,这些人家的名声会迅速上升一个台阶。
  比如家中铺子卖同样货物的人家,从明日起,老百姓肯定更愿意前去捐银者的铺子买东西,长此下去,两家的生意差距肯定会越拉越大。
  “快看,没想到这张寡妇竟也捐了银子的,我差点以为听错了名字。”
  “她就靠手艺经营了一家小食铺子吧,还要养活一对儿女,没想到还能拿出银子捐献,这也太不容易了。”
  “张寡妇的小食铺子我也知道,铺子虽然不大,可她的手艺顶哌哌,以前生意挺清淡的,可这一年食铺里的客人越来越多,她都能雇得上两个小工帮忙了,衙门差役管得严,也没人敢去欺负他们孤儿寡母的,所以张寡妇时常说知府大人是他们一家的恩人呢。”
  “对,对,之前那张家饭馆恶意打压张寡妇,诬陷她食铺子里的吃食吃坏了客人的肚子,后来也是知府大人查明此事,由张家饭馆在背后搞的鬼,为这张家饭馆可是罚了好一笔银钱,如果不是知府大人,张寡妇的小食铺子根本开不下去了吧,所以说知府大人是他们一家子的恩人并不为过。”
  “还有张寡妇的孩子也差不多可以入学了,张寡妇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走,走,说起她的小食铺子,我又馋了,去她的小食铺子吃晚饭去。”
  就算知道张寡妇因为感恩这才捐银,可也知道就算这一年生意不错,根底到底浅着呢,不管捐了多少银子,能将进了兜里的银子捐出来,老百姓就佩服张寡妇,也愿意多照顾她家的生意。
  于是,张寡妇家的小食铺子生意火爆,为此她不得不又雇人做事,否则她非得累瘫了。
  对张寡妇来说,也许知府大人都不记得她是谁,因为如她这样的情况太多了,可她依旧对知府大人感激不已,因而捐银的事情一出,张寡妇将自己的积攒盘算了一下,留下扩张小食铺子还有孩子念书的银钱,其他都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