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万历1592 > 第42页

第42页


这样不仅让宁夏居民没时间闹事,士卒也有事情做,无法闹事,整个秩序一下子就安稳起来,叶梦熊惊喜的发现萧如薰居然有治理民政的能耐,于是也就轻松的放下了一些权力,还是做起了自己擅长的后勤工作。
而梅国桢就天天蹲在练兵校场观看萧如薰是如何操练火器营,然后让火器营逐步的具备战斗力,逐步的和刀盾手结合战斗,摆出火器大阵,演练如何用火器大阵在平原对抗骑兵。
梅国桢还和萧如薰讨论骑兵的作战特点,然后如何利用这种特点,让火器发挥最大的功效去对付骑兵等等,当然,逃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火器不防水的问题。
萧如薰表示这个问题他暂时还没有工夫去解决,等到有了功夫,他会着人一起去研究如何改进点火方式,不用这种麻烦的火绳,而是采取更加便捷的可以防水的点火方式去点火,就算下雨也不用担心火器不能用。
萧如薰还同时派出哨骑去探听草原上蒙古人的动向,害怕蒙古人会趁着大明刚刚平定叛乱来袭击,所以也要事先做好准备,不能让胜利果实被蒙古人给抢走了,麻贵和萧如蕙所部步骑被他下令时刻保持战备状态,一旦有消息传来,可以立刻出战。
宁夏总兵的工作,萧如薰是做的非常的出色的,这一点得到了大家所有人的认同,所以一时之间宁夏镇的防御工作被全面抓起,防御能力大大提高。
半个月以后,叶梦熊的军报和梅国桢的奏折抵达京城,被下令直接送往宫中给皇帝预览,就连内阁和通政司也无法事先得知战报的内容,但是消息还是传出了,一时之间代首辅赵志皋、次辅张位以及兵部尚书石星等人心急如焚,纷纷入宫打算求见皇帝,询问战况。
他们不知道的是,万历皇帝抢先一步得知了军报的内容之后,已经开怀大笑了许久了,憋屈了那么久,第一次觉得那么痛快,真的,万历皇帝觉得前所未有的痛快,因为这一次的最大功臣,不是几个文人统帅,而是他执意提拔的宁夏总兵官萧如薰。
声势浩大全陕震动的哱拜之乱,居然仅仅用时两个月就彻底平定,所有造反人等自哱拜一下全部被杀,没有一个逃走,数万叛军只有三百多人被生擒,其余的全部都被斩杀,明军歼敌五万有余,创下嘉靖以来最大胜绩!这是他执意提拔的总兵官萧如薰打的漂亮仗!
等到笑累了,朱翊钧才开始关注整个战况过程,这个战况过程他会根据叶梦熊的军报、梅国桢的奏折还有锦衣卫的密折来一起判断,其中,锦衣卫的密折毫无疑问含金量最高,最受到他的重视。
张居正死后,朱翊钧亲掌锦衣卫,大肆裁撤张居正和冯保的势力,把自己的亲信放在锦衣卫里面,同时注意保护锦衣卫的外部情报网,从内库直接拨银给到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数年之间,已经打造出了一个超越嘉靖和隆庆时代的锦衣卫情报网。
世人皆以为锦衣卫的情报网都是对内,监视大臣诬陷大臣,所以恐惧之,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锦衣卫不仅仅将自己的情报网遍布大明国之内,也将情报网撒向了大明周边的敌国和藩属国之内。
两百年之功,将大明周边的无数个藩属国和敌国全部渗透,这些地方有任何异动,最先知道的是锦衣卫密探,第二个知道的是指挥使,第三个知道的就是皇帝。
然而当锦衣卫指挥使不能干或者被卷入政治斗争或者干脆就是他人棋子的时代,锦衣卫的对外威慑力就要小很多,而集中力量应对内部,但是当锦衣卫完全掌握在皇帝手里,而锦衣卫指挥使又相当能干的时候,锦衣卫就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而现任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就是一个相当能干而且忠诚于皇帝的人,朱翊钧之所以可以看透那些朝臣的招数,并且在不上朝的数十年间依然以某种方式控制朝政,若是没有骆思恭的付出,是难以想象的。
就好像哱拜之乱,锦衣卫的密报比八百里加急文书还要早一天送到,朱翊钧接到边关急报的时候已经打好了腹稿,做好了安排,以最快的速度将此事安排下去。
而后魏学曾的私自劝降,萧如薰的种种功劳,还有叛军的动向等等,全部都被锦衣卫记录在案,发回原地,魏学曾自己都受到过锦衣卫的情报相助,但是魏学曾现在已经垮了,没来得及把这个消息交付给叶梦熊,当然,这并不需要了。


四十八  初闻朝鲜乱

对比了锦衣卫的密报、梅国桢的奏折还有叶梦熊的军报,朱翊钧发现三封报告里的内容,契合度最高的就是萧如薰是此战当之无愧的第一功臣这一点,血战平虏城破敌九千,还有长途奔袭使敌后院起火不得不退军,从而使得魏学曾的以火速进兵包围宁夏镇立足于不败之地。
加上后来屡次击破哱拜以骑兵的突袭,还有最后的以火药爆破城墙,促使叛乱被终结,如果没有萧如薰,就像叶梦熊自己说的,他会采用引水灌城的方式,把宁夏城淹掉,届时不仅宁夏城毁于一旦,也将多造杀孽。
而萧如薰的出现不仅使得一场数万人的血战仅仅只有一万多民户损失,还只有一段西城墙的损失以及三分之一城内建筑的损失,加上六千明军的战死,这样的数据远远低于预料之中的引水灌城的损失数据,可以说萧如薰的存在帮大明节约了三分之二的征战银钱和重建安抚银钱。
而且据报,战后,萧如薰还致力于维护城池秩序,斩首二十四名犯罪士卒,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了秩序,然后开始宁夏重建,这等手段和能力,绝非一个武夫可以具备。
叶梦熊对萧如薰的评价是“文武双全,大将之才,兼有牧民之能”。
梅国桢的评价是“九边之地五十年难出之帅才,有古之儒将风范”。
锦衣卫的评价是“兼具马上治军与下马治民之能,有文名,多读书,治军严谨,牧民有道,使之统兵征战,可以最小损失获取最大战果,实乃不世出之良将”。
其实不看锦衣卫的评价,就看两个文臣对这个武将的评价就可以知道萧如薰是多么的对他们的胃口,这年头,文官对九边武将的评价不是猪就是狗,相当蔑视。
而萧如薰作为九边将门世家子弟,首先可以迎娶原兵部尚书之女,就足以看出杨兆这个典型的文将对萧如薰的赏识,而现在叶梦熊和梅国桢的评语更体现出这一点。
另外据锦衣卫线报,被带回京城判罪的魏学曾对萧如薰也相当赏识,是最早支持萧如薰使用火药破城的人之一。
俗话说的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这个时代,文贵武贱的时代,一个不世出的良将的诞生到底是多宝贵,朱翊钧自己也很清楚,文人统兵总是有弊端的,比如文人势力太强,原本可以与之分庭抗礼的武将集团则沦为走狗。
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登基之初,武将中强悍如戚继光李成梁都要仰仗其鼻息,皇帝给被他狠狠压制,这样的事情已经让朱翊钧对文臣集团极度不满,他已经在着手扶持宦官集团与之对抗了,比如尝试外派矿税太监弄钱顺便恶心文官。
但是这一仗一打,突然冒出了一个不世出之帅才,这就让朱翊钧的心思开始活泛起来了。
扶持宦官虽然是皇帝的必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这是一把双刃剑,伤人也伤己,极其容易被文官集团掌握的史官给痛骂一顿,留下不好的名声被后人耻笑,这一点,正德皇帝就是前车之鉴,如非必要,朱翊钧不愿意如此,那么为了身后名,要对抗文官,保证自己的权威,光是分裂扶持文官山头还不行!
嘉靖爷爷扶持严嵩那一手已经被这些家伙看透了钻研透了,自己的脑袋也不如嘉靖爷爷那般聪明,这招不好使了,必须要另辟蹊径。
不能用文官分裂,抢不到笔杆子,不能随便使用宦官这个恶心别人也恶心自己的大招,钱袋子也不是那么好抢的,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扶持武人抢回枪杆子了。
而且在这个时候,扶持武人还有特殊的好处,因为文贵武贱已经百余年,文官已经习惯了高高在上,突然冒出一个大武将和他们分享权力,就好像当初的狄青担任枢密使的时候,是如何恶心那些文官的,熟读史书的朱翊钧记得很清楚。
然而更妙的一点是,宋代是祖制的文贵武贱,文官是真正的站在制高点之上居高临下的凌辱武官,而明代的祖制却恰恰相反,开国六公五个都是武将,唯一一个刘基也是因为军功得到的爵位,有明一代极重军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