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谋明 > 第九章 言语

第九章 言语


        船上的人都是看呆了,从闵元启上岸,争吵,动手,到闵元启暴起伤人,砍伤多人,一切事情其实加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五分钟,时间极多,闵元金和闵元忠两人还在天人交战,两个家丁也在犹豫之时,岸上的事情已经结束了。
        漕船一沉,闵元启已经跳了回来,身上血腥气相当熏人。
        砍伤别人的同时,闵元启也是血溅长袍,胸前衣袍和脸上手上都是血迹,看起来相当的骇人。
        听到闵元启吩咐,梁世发最先反应过来,大叫着道:“赶紧撑杆,那些狗攮的只是没有聚齐,手中也无刀枪,待他们人多了又有兵器,咱们却又走不脱了。”
        闵元启站在船头,扭头看了身边撑船的梁世发一眼:这厮现在回过味道来了?
        不仅是梁世发,还有杨志晋和高存诚两人也跑到船头来,闵元金和闵元忠二人更是疯了一般的拼命撑杆,破旧的漕船禁不起激烈的动作,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不过船身负荷不重,木船还是很快撑离码头,长杆在河底不停点头,整艘船很快便驶离现场,向着上游方向继续前行着。
        码头上跑过来的青皮游手越聚越多,很快聚集了好几十人,有不少人手中拿着长枪长刀,甚至还有泼皮举着盾牌赶过来,杨世达等人还是站在原处,一众青皮站在高处指着漕船叫骂着,骂声之中,船行渐远。
        堤岸之上,有个二十七八的青年一直看着河边发生的事情,这人头戴方巾,却是穿着玉色直裰,内里是白色的狐狸皮袄,腰缠丝绦,悬着河水般绿的碧玉挂饰,脚着朱履,这打扮,秀才不似秀才,商人又不是商人,总体看起来是颇有身份,或者说是颇有身家。
        这青年一直笑吟吟的看着河边的打斗,待看到闵元启挥刀杀人时便是皱着眉头,待闵元启与杨世达对答之后,这青年看到杨世达的狼狈模样,便是忍不住摇头一笑。
        当然,这青年也是很快敛了笑容,虽然他身家巨万,家中颇有人脉势力,但杨世达这样的盐枭也不是这青年能随意得罪的。
        待看到漕船破水而去,青年轻轻点了点头,手中折扇用力在掌心一拍,他也不回头,只道:“咱们也上船,赶紧回淮安!”
        船行数里之后,码头上的人已经变得只有蚂蚁般大小。
        有一些不死心的青皮沿着河岸边追赶叫骂,这时也是放弃了,离开渡口码头,两岸边又恢复了原本的凄清模样,枯黄的芦苇,冰冷的河水,稀疏的林地,还有一望无边的田野。
        整个冬天几乎没有雨,雪也下的不大,平原上的麦苗也很稀疏,不过好歹会有一些收成,大荒不至于,但百姓想过的滋润也难。
        崇祯年间真是灾荒不断,古代九荒中的八荒都出现在崇祯年间,旱,水,蝗,地震不一而绝,从崇祯五年到八年,再到十年,十三年,从山西到河南,受灾最重的还是北方。
        江北这里其实也有灾害,人们只是能勉强活下去。
        闵元启收回目光,回转身体,打量着船上的众人。
        各人的脸上还是青白不定,看到闵元启回顾扫视时,有好几人都赶紧把头低下去。
        “元启哥。”闵元金犹豫片刻,还是咬牙抱拳道:“这一次是吾不中用,没敢上去帮手。若回程时再打起来,吾一定跟着上,绝不虚言。”
        闵元忠也是抱拳,说道:“回想适才真是脸上烧的慌,到了淮安,吾先磨刀。”
        闵元金表的决心大,话也多,闵元忠倒是话不多,但直接便是要磨刀,很显然,再打斗起来,这闵元忠可以靠的住。
        “大人适才用的是甚刀法?”梁世发陪笑道:“咱们旗军都不太操练了,还是大人武学传家,身手硬是了得。”
        “戚帅武备志里就有记,”闵元启随意道:“辛酉刀术,和梨花枪,劈挂拳,都是当年戚家军的全挂子本事。我家先祖在嘉靖年间奉命备倭,应该是那时和戚家军学的拳法枪术和刀法。”
        一众旗军和小旗官们都是若有所思,他们当然是练过枪术和刀法,但多半不知来刀法枪术的来源,练的也多半不得其法。而且大河卫和北方边镇的卫所不同,更多的是承担运输责任,这样的卫所连花架子都不必摆,明初洪武时规定的五日一操,在二百多年前的大河卫都做不到,更不必提现在了。
        所有人其实都不太视自己为军人了,只有押漕北上时,还有交子粒粮,关饷的时候,或是偶尔有御史巡视卫所时,这些人才会穿上胖袄,拿起刀枪,象征性的摆个阵,平日里琢磨的也就是多弄一些银子养活家人,象闵元启说的这些,各人仿佛都是在听天书一样。
        谢祥犹豫片刻,还是接话道:“大人,这刀法我能不能学?”
        “你先练胆吧。”闵元启瞟了谢祥一眼,说道:“听说你在总旗下好勇斗狠,经常打架,一般人不是你对手。真的遇着阵仗了便不敢出头,刀法再好,没有胆气也是白搭。”
        谢祥面皮涨成青紫色,拳头都下意识的握紧了。
        但他很快松了拳头,眼前不仅是直管上司,还在刚刚的斗殴中证明了实力,不管是胆气还是身手,谢祥都远远不如。
        “杨世达是个有势力的盐枭,”闵元启也不打算做的太过份,眼前的小旗官们各怀心思,甚至事前有沟通,遇事绝不出头,最好是把闵元启架起来后消除闵元启硬干的打算。从队伍一召集时杨志晋和梁世发等人的鬼鬼祟祟就看的出来。但在自己未证明实力之前,这些人有这样的想法和打算也不奇怪。闵元启顿了顿,沉声道:“李闯往京师去了,天下要乱的更厉害。咱们挂个卫所军的名头,不能还不及普通百姓,丝毫没自保能力。咱们要积粮练兵,闯逆过来得有抵抗之力若是连盐枭也怕,等流贼来了,看你们怎办?”
        众人没有想到,闵元启心中藏着这样的大章?
        在各种异样的眼光中,闵元启又道:“我知道大伙不愿打仗,皇帝也不能差饿兵。但流贼也好,官兵也罢,他们打起来,倒霉的就是地方百姓。流贼到的地方,官兵也到,流贼抢粮杀人,官兵也一样抢粮杀人。世道乱了,倒霉的就是手中无刀枪的百姓。你们定是奇怪,为甚我会说起这些。前一阵我病了躺在床上,看了不少塘报邸抄,各处惨况令人心惊,我闵家世代在大河卫,总要想办法保一方平安。就算鼎革变天,安稳之前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咱们得想办法自保。若杨世达这样的盐枭也怕,土匪,强盗,流贼,官兵,这些祸害来了怎办,看着妻儿老小被凌辱被杀,家当被抢?”
        这些话并不是闵元启随口说的,事实上在意识以自己草率行事后,闵元启就开始考虑用怎么样的说词打动这些族亲和部下,最少要在下一次打斗时,这些人敢跟着自己上。
        从“自己来”到可以“跟我上”,最终到“给我上”,这怕是一段相当长的距离,如何走好第一步,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效忠皇明,大义凛然?怕是会有反效果。
        这阵子的观察体验下来,不管是普通的百姓还是卫所军人,或是三教九流,除了那些读书读迂了的呆书生还满嘴忠君之外,效忠皇明的想法和话语,在普通人嘴里是根本听不到,也不会有人真有这样的想法。
        就算是那些书生,真的会效忠大明?可能是有,但应该是万中无一。
        事实就是如此,明朝覆灭后在剃发令下达之前,那些饱读圣贤书的官员,与明同休的勋贵,太监,还有生员士子,有几个替皇明效忠,抵抗到底而死节的?
        闯逆来了他们附逆,清军入京他们就效忠大清,只有在剃发令下达之后,全天下的汉人士绅和生员阶层才开始反抗,到清廷镇压江南士绅生员的特权,征收重赋之后,士绅生员才真正动员起来,大规模的抵抗由此发端,并且持续了几十年。
        讲大义是无用的,读书人都不行,更不要说这些大字不识几个的老粗。
        至于什么华夷之辩,北方的惨况,对大河卫的旗军来说也无法触动,这年头就讲乡里宗族,北方人死再多对这边的人也不会有太大的触动,倒不是说完全的无所谓,但想用这些事叫旗军们奋起追随,也是相当困难。至于华夷之分,在剃发令下达之前,强调后金的野蛮和强大,只会使这些旗军更害怕和畏惧,适得其反。
        只有用流贼和官兵打仗拉锯,祸害地方的实例,叫这些人跟随他奋发图强,最少要有自保之力,这才是最有效的说法。
        果然,闵元启说完之后,各人先是更加惊惶了一阵,这也是正常反应,又过了一小会儿,杨志晋先沉声道:“大人说的对,这世道越来越乱,兵匪不分,地方上匪盗越来越多,再这样下去,怕是迟早祸害到咱们家里来。”
        高存诚道:“我有亲戚在归德府,上次流贼和官兵在那里打,整村的人都死了大半。”
        梁世发跪下请罪道:“小人此前还以为大人无事生非,招惹祸端,现在才明白大人的良苦用心,此后再有事,小人一定冲杀在前。”
        这人果然是当过伙计认得字,心思变得快,嘴里的话说的也颇为动听,还无形中替自己此前的抵制做了辩解。
        闵元启的意思很简单,天下将会更乱,地方上随时出现大股的流寇和进剿的官兵,也会有更多的流贼匪盗,要想自保便要强身练兵,想做到这一点,第一步就要更多的积攒钱粮。
        想如以前那相得过且过,被人欺压也忍了,那只会越来越艰难。
        这个道理并不深奥难懂,而且结合实际,漕船上这些人顿时都懂了。
        再加上此前闵元启独斗青皮,勇悍出手,各人都被震慑了,这时满船的人都跪下表示效忠,效果当真不差。
        “都起来。”闵元启满意的道:“跟着我,吃饱喝足,也能保住家小!”

第十章
        云梯关到淮安府是二百余里水程,距离颇远,所幸一路沿河走就可以,到了近淮安地方后沿着叉河转入京杭大运河,一路抵清江浦,再顺着叉河南下二十余里便是淮安府治。
        河道变窄,村落人流变得密集起来,隔十来里路就会有一个很象样子的大型集镇。
        这就比云梯关那边强的多了,那边得三四十里方圆才会有一个镇子,而且也远不及这边繁华。
        若是南下到了扬州,江南地方,还要比淮安这里更加繁华,人烟更加稠密,地方也是更加的富裕,教更是全国之冠。
        而且闵元启知道,江南那边也不似传闻的那般柔弱,清军一路南下,除了和顺军打了几仗外几乎没有任何抵抗,一直到江南都是如此,但到了江南之后,不管是南直还是浙江,大规模的成威胁的反抗才开始出现。
        到清江浦还有明显的变化,就是船只数量明显增多。
        除了停泊着大量的漕船外,还有数量相当可观的民船,多半是顺着运河北上南下的商船,船只有大有小,大的沙船有十几米长,五六米宽,和漕船差不多大小,小的乌篷船只有五六米长,最多也就容纳几人,这种小船多半是有实力的商人,或是进京应试的举人老爷们搭乘。
        清江浦的船只数量可观,但沿岸十几里长的造船厂却多半未开工,这种反差令人感觉相当诡异。
        这里的造船厂都是工部兴造,主要是造漕船,规模可以说是全国第一,没有开工只能说明今年的漕运任务居然还没有开启。
        “见过李百户。”闵元金擅长与人打交道,与一艘漕船交错时,他远远的就站在船头向一个穿武袍的官员打躬问好。
        六品武服,补子用彪,短短的硬翅乌纱,腰悬宝剑,脚上是黑色的厚底官靴。离远了看,象是个正经官员的样子,离近一些,却是看的出来这四十左右的武官满面风霜劳苦之色,不象官员,反而象是个积年的匠户,身上的官袍也有多数破损,还有不起眼的补丁。
        这若是换了六品官,自然是不可能有如此模样。
        当然现在营兵地位渐高,六品卫所武官到了军营最多就是个哨官,以前千户能干把总,现在得指挥佥事,卫所武官的地位在这几十年真是下降的厉害。
        来人倒也并不拿大,也确实没甚拿大的,卫所武官千户是个分水岭,千户是五品,也勉强能和知县一级的官谈公事,当然还是要自甘为属下,到指挥佥事一级,勉强能和知县平起平座,但见了大府,分守道分巡道兵备道,还是得下跪见礼。千户以上的百户,说是六品武官,其实百户有一百二十旗军,数百余丁,千多眷属,说白了就是个村长,如果卫所军能上阵,百户也很有实力了,或者有执法权,比如当年的锦衣卫百户,可以直接上书天子,拿捕大臣,不要说一个知县,就算红袍大员对锦衣卫百户也得忌惮几分。
        至于眼前这百户,也就是个带刀的村长罢了。
        闵元启也认得对面船上的百户,李国鼎,守御所第九百户,看着象五十多了,其实最多四十出头年龄。脾气温和,待人宽厚,少年时曾经在清江浦的船场呆过很长时间,卫所的漕船有什么损坏,多半是这李百户带人修理。
        “见过李百户。”
        “是元启啊。”李国鼎态度相当平和的道:“听人说你和杨世达起了争执,伤了他的人,是不是有这话?”
        看来消息传的比漕船要快的多闵元启微微一笑,说道:“确有此事,我带人辛辛苦苦煮的盐,是总旗几百号人的口粮吃食,他杨世达说是盐课提举,谁不知道他本人就是个煮私盐的盐枭?这银拿去塞这狗洞,我心里实在不服。”
        李国鼎叹了口气,有些欲言又止。
        云梯关守御所现在有九个百户,就算是千户和副千户的运盐船,杨世达一伙也是照样收缴两成,这规矩已经很多年了,大伙也适应和习惯了,杨世达本人的官职算不得什么,盐课提举司早就不管事了。但杨世达的阴狠毒辣,还有其麾下的过百盐丁,这也不算什么。其背后的杨世礼才是宝应到盐城一带的巨枭,麾下有过千盐丁不说,盐城一带荒僻,驻军少,地方偏,又是近海地方,海盗和土匪极多,杨世勇与多股大盗有勾连,若惹了这样的人物,寻常的卫所武官怎么招架的住?
        “你自家小心。”李国鼎最终说道:“杨世达这事已经传到府城,我怕你的盐货也不好出手,毕竟寻常商家怕是不敢得罪杨世达。”
        这倒是个麻烦闵元启沉吟片刻,笑道:“不行就从宿迁下扬州,一两天功夫也就到了,杨世达再厉害,扬州城的大盐商多的去,有不少和勋贵勾手,他一个地方土盐枭,怕是还不被人放在眼里。”
        李国鼎点头道:“这话说的极是,元启你果真是出息了。”
        闵元启刚袭职时,这些积年的老百户却不曾将他放在眼里。不光是为了那个试百户的“试”字,还因为闵元启年轻没有经验,说话说不到点子,办事更没章法。
        这一次对杨世达的事情,虽然现在看起来凶险的很,但最少是将这事给办成了,李国鼎的内心当然也不愿交银给杨世达一伙,有人带头冲一下,若是成了便是件天大的好事!
        “今年漕运还没有开启?”闵元启忍不住道:“还没有消息?”
        “没有。”李国鼎摇头道:“见过指挥使和同知大人了,都说没消息,淮扬兵备道那边也没消息,要等南京史阁部的谕令,不过听人说史阁部现在主要用心在选编兵马,要打算进京勤王。闯逆已经进山西,怕是快到京师了,已经陆续有官绅从北方南下,现在淮安还好,北边已经是人心惶惶了。”
        两岸人烟稠密,并没有什么战乱景像,但李国鼎的话却是如寒冰一样使人浑身发冷,包括两艘船上所有的旗军在内。
        可能大伙没有为大明拼命一搏的打算,但皇明已经统治近三百年,难道真的到了亡国边缘?
        哪怕是最普通的武官和旗军,也是知道闯逆打到京师和鞑子打到京师是两码事,鞑子在辽东建国,打到京师是从草原绕道,几千里打过来,最近一次崇祯十五年,鞑子郡王阿巴泰为主帅,大量清军进入大明境内来回八个月,俘杀鲁王,大量郡王和宗室千人被斩首,明军集结数十万兵却都不敢战,阿巴泰最南到临沂,再南下就进入南直地界了,当时的江南江北地方也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所幸鞑子放马休养一个月后就北返了,可能是往南地形不熟,水网密布,阿巴泰也不愿继续南下冒险了。
        鞑子虽令人畏惧,但给人的感觉始终是外来的祸患,隔几年来一次就走了,李闯可是不同。这些流寇在崇祯初年陆续起事,到现在已经闹腾了十七年了,从三十六家焚凤阳皇陵时起,流寇就和大明不死不休了。
        流寇在后世是农民起义,在这个时代却是标准的破坏者,毕竟早期起义时又没有根基,粮饷军械从哪里来?当然得是抢掠,兵源来说,也不可能有大量的青壮在早期主动参加,多半是用裹挟。
        加上农民军的首领也是良莠不齐,有李自成这样早期也好声色犬马和杀掠,后来欲得天下,闯军的军纪开始变好,李自成本人笠帽蓝袍,每天粗茶淡饭,读书不停。但如罗汝才,张献忠之辈,要么胸无大志,到现在还是抢掠为主,要么就是残忍嗜杀,性格扭曲变态。
        流寇凶名早就传遍天下,李闯和张献忠皆欲得南京,先后被挫败,但凶名早就传遍大江南北。到崇祯十七年时,李自成在河南多次击败官兵主力,特别是击败孙传庭之后,朝廷再无能统兵正面对闯贼的统帅,也没有一支拿的出手的战略机动部队了。
        崇祯十六年时,皇帝逼孙传庭出战,有御史劝止,直言这部份明军是皇上的最后家当,一定要小心谨慎。
        但崇祯就是这种赌徒性格,每次抓最烂的牌,却要开最大的赌局,崇祯十三年到十四年时的松锦之战,明军明明可以持重缓击,和后金对拼消耗国力,但崇祯却硬是要逼大军急战,非得一把开定输赢。十四年时是如此,十六年逼孙传庭决战时还是如此。
        这一注赌输了,大明亡国几乎是注定了的事,有一些高层人士已经看的出来大明亡国是必然,而眼前淮河上的武官们,除了闵元启外,只是感觉到这一次京师被困非比寻常,但若要叫他们说大明必亡,这些卫所官兵们却也不愿做如此的判断。
        “一切小心。”李国鼎又是一声长叹,面相几乎又要老十岁,看起来快六十了。
        双方互相拱手致意,两艘船在河面交错开,很快便都是驶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