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都市言情 > 勉强科举日常 > 第23章 饿狼扑食与责任

第23章 饿狼扑食与责任


  方老太太去了角屋,心里急面上却不急,也不和二妮说有人来相看她的事,怕小丫头经不住事,再紧张出了丑,便和二妮说是有人来家里做客,听说她会写字就想看看,让她少说话乖乖写字就好了。
  二妮答应了,也没多想,就跟着奶奶去了堂屋。
  程家嫂子受里正家大儿媳妇拜托,上门来考察,坐在方家堂屋里等着时也不忘东看西看,这样回去也好细细地和里正家讲,这样才能显得她做事用心。
  “程嫂子,这就是我家的二姑娘。”方老太太领着二妮进了屋,笑吟吟地介绍道:“这是桃花村的程大娘,二妮,快给长辈行礼。”
  二妮被方老太太教导得很好,她对着程嫂子行了个万福礼,口里说着吉祥话,比着村里其他家的姑娘强上不少,一看就是个有教养的好姑娘。
  程家嫂子心喜,她本就想撮合成这门亲事,这样她就是两家的大媒人了,以后和两家也能借着这事更亲近了。只不过她也不能睁眼睛说瞎话,要是方家姑娘真不好,她也不敢保这媒啊。现在一看,方二姑娘是个漂亮的,这婚事就成了一半,再看言行举止也是文静乖巧,她心里就稳当了。
  程嫂子和方老太太又拐弯抹角地说了一大堆互相打听的话,然后程嫂子又提出想看看二姑娘写的字。
  方老太太自然是应允的,就让二妮用手指沾着茶水在桌上写了几个字。
  二妮写得是昨儿晚上弟弟新教给她的字,写完她又给程嫂子和大妮婆婆解释了一遍含义,把这两位目不识丁的老妇人说得一愣一愣的。
  程嫂子虽看不懂这些字,也听不懂什么三个字的经,但她一看小姑娘这写字的气势,就觉得果然厉害,满口称赞。
  方老太太也不说破,用茶水压下笑意,打算再装一次。“嗯,你学得不错,都写对了。”方老太太故作深沉地说:“你大爷爷教你背的三字经背到哪里了?”
  二妮觉得奶奶问得有些奇怪,她大爷爷也没教过她学三字经啊,不过她也不会在外人面前反驳,笑着答道:“背到第五页了。”
  “前头学的你没忘了吧?”方老太太显摆地问道。
  “没有,我天天早上起床就会背一遍的。”二妮老实地回答。
  方老太太又说:“那你就从头背一遍吧,我检查检查,要是背得不好我可要罚你的。”
  方二妮再一次当着外人的面表演了背诵的节目。效果非常好。
  程嫂子吃惊地听着根本就听不懂的背诵节目,态度又尊重了几分,对方老太太笑道:“您也懂这些?”
  方老太太故作平常地说:“都是嫁过来后和我家那故去的老头子学的。我们方家自来就是读书人家,家里人多多少少都识几个字。”
  “哎呦,那您可真厉害。”程嫂子想起里正家大儿媳妇让她打听的事,继续道:“听说您家还出了一位秀才公呢?”
  方老太太听人家提了这事,自然是要大说特说一番。“是我家大伯,就住在我家隔壁,你来时应该看到过,就是大门上涂了红漆的那家,可气派了。我家小孙子现在就在隔壁他大爷爷家读书呢,是秀才公亲自教的,他可喜欢我们家福娃了。”
  程嫂子来之前就打听过了,不过她还是要再确认一遍的。
  之后,两人又说了方瑜要去县城读书的事情,方老太太各种炫耀,程嫂子跟着夸赞,一时间宾主尽欢。
  待到要用午饭的时候,方老太太热情地留下这两位上门的客人,又叫大儿媳妇去买肉,还不忘让二妮去隔壁接孙子回来。
  方瑜认真学了一上午,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等大爷爷说下课,他就快步走了出去,想快点回家吃饭。
  “二姐,今儿怎么是你来接我的。”二妮以前忙着织布,根本就没来接过方瑜。
  二妮抿嘴笑道:“家里来了客人,奶奶在家里招待呢,没时间来接你就让我过来了。”
  方瑜好奇地问:“什么客人啊?”大概是古代乡村生活太无聊了,现在有一丁点新鲜事都足以让方瑜好奇。唉,在现代方瑜可不这样,就算是路上有两帅哥吵架他都能目不斜视绕着走道。
  二妮说:“一个大姐的婆婆,另一个是桃花村的程大娘,我从来都没见过的大娘,不知道是为什么来咱家的,还特意让我出来写字背书,我陪着她们待了一个上午呢。”
  方瑜一下子就想到了二妮的婚事,那个程大娘是来上门相看的吧。
  方瑜进了堂屋,又是一番寒暄问好和夸奖,程嫂子还抓着他的手问在隔壁读书的事,方瑜耐着性子一一答了。
  等到午饭的时候,方家的菜色十分丰盛,荤菜有红烧肉炖豆腐,还有一大盆鲫鱼汤,把程嫂子吃得脸冒油光,大妮她婆婆也是个不客气的主儿,专捡那鱼啊肉啊的吃。
  方老太太冷眼瞧着她们丢人的模样,心想果然是没见识的东西,一顿肉就能打发了。哼,老方家的东西可不是能白吃的,以后都要加倍还回来。
  方瑜看这两位中老年妇女的吃相,心中也是极为厌烦的,吧唧嘴什么的就不说了,吃肉的模样活脱脱一个恶狼扑食,那嚼得叫个快啊。
  他都觉得心疼。给这俩货白吃肉,还不如省下来给家里的女孩子吃呢。
  吃过饭,方瑜也不爱在家里待着,有外人在他也休息不好,就一溜烟跑去找方瑾。
  方瑾中午也不怎么睡觉,见方瑜来找他玩,更高兴了,拉着方瑜出去找其他家的孩子玩了一会儿。
  方瑜跟着一群孩子跑了一大圈,等坐回书房上课时,感觉神清气爽,背书都比平常快了两分。
  在方瑜和方瑾的努力下,他们已经完成了蒙学,开始学习《大学》。
  方老秀才原本是不想讲这么快的,他觉得两个孩子应该先打好基础,可架不住两个孩子争气,把教过的那几本书倒背如流,又央求他接着讲下去。
  不过,方老秀才还是放慢了讲课的进度,不断回顾考校之前学过的内容,同时还增加了练习书法的时间。
  方瑜的心里直着急。他知道大爷爷放慢讲课进度是为了他们好,但他就是着急啊,他就想快点学完立马考上秀才,这样家里的女孩子才有可能嫁到城里去。
  他没有时间可耽误,女孩子结婚就是很早。大妮今年十八就已经结完婚生完娃了,二妮马上就十六了,最晚明年也就要出嫁了。接下来的三妮也快十四岁了,顶天能等他三年。四妮十二岁,五妮十岁,小六是九岁,小七今年八岁,小八是六岁。
  这一溜儿下来的女孩都是他肩膀上的责任。他早一年考上秀才,就能多救一个女孩子
  在古代,生活在农村和城里真的是天差地别。对于女性尤其是如此。
  城里好赚钱,哪怕是个寡妇也能靠给人浆洗衣服安身立命。要是在农村,这年轻的寡妇几乎是无法好好活下去的。
  在农村一个家里只有男人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劳力,女人一天天虽然也要累死累活地干活,但这地却只能靠男人来耕种和保护。所以男丁少的人家天然就会被人欺负,所以农村的重男轻女习气更加严重。
  方瑜在这边生活了好几个月,这些道理还是懂的,所以他才这么着急,一门心思就想着科举,然后靠自己的功名把家里的姐妹都带到城里去。
  这是他早就计划好的,必须要实现的。
  方瑜特意挑了个没人的时候,跑去找大爷爷说了他的想法。大爷爷听完后,十分欣慰,说方瑜这么小就知道关心家里,还能深谋远虑,真是难得。
  之后,方老秀才也恢复了平常的讲课进度,不过对于练字的要求更高了,他对两个孩子讲了字迹和卷面的重要性,方瑜和方瑾也就拿出来更多的时间来练字。
  练字就要产生纸张的消耗,所以最近一段时间方老太太没少去镇子上给她乖孙买纸,这笔花销真是大,直接让方老太太削减了饮食支出。方家的饭桌开始寡淡起来。
  至于桃花村那边的消息,程嫂子在方家吃得尽兴,回村后才嘴上的油滑不减,对着里正家的人就是一顿喷,把方家夸到了天上去。
  程里正是个头发胡子都白透了的老人,当了四十多年的里正,在桃花村素有威望。他一直没有说话,就听底下的小辈吵。
  二房媳妇想让自己家侄女嫁到大房去,所以各种挑刺。四房媳妇和五房媳妇喜欢看热闹,就两头说每没个定数。三房媳妇听得仔细,对喽,她大儿子今年也能说亲,要是方家姑娘好她就想抢过去。
  程里正是个有智慧的老人,身边人在想什么他一清二楚。
  “行了,田生媳妇,你先坐下。”程里正开始讲话,一大家子人都安静下来,程嫂子听里正点了她的名,更是如小鸡仔一样缩了回去。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