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都市言情 > 勉强科举日常 > 第142章 恶心的双标人

第142章 恶心的双标人


  其实,  皇帝题出来的匾额还是很有用的。
  和熙帝作为地表最强顶流,他的“带货能力”简直逆天。
  皇帝微服出宫驾临启明星大剧院看戏的消息不胫而走。
  京城的上流人家赶紧跟进,都想追皇帝喜欢的戏剧。
  宫里的皇后和公主听说后,  赶紧宣方家姑嫂俩入宫,  嘱咐她们以后有了新戏一定要先送进宫来给她们看。
  然后又派人把剧院的油画背景和演员通通带进宫来,  先给她们演上一场。
  方瑜无奈。只能顺着皇家的意思来。
  这样一来,就更吊宫外人的胃口了。
  确定好开业的日子,方瑜亲自将请帖送到翰林院的上司和同僚的手里,然后又派人给各大王公贵府送印制精美的请柬和宣传册。
  至于剧院的管理工作,方瑜总揽大局,  制定规章,乐妍带着安成负责落实和执行,  之前重点培养的丫鬟青儿也被拎出来当了助手。
  冯婉在家坐镇,  陪着美臻一起继续创作话本故事。
  方瑜选的开业时间正好是官员们每旬的沐休日。
  这些大人们过来捧场,有的还会带上妻儿,启明星大剧院瞬间就变成了一个交际名利场。
  见到如此情景,  方瑜这时又来了灵感。他突然想到西方的歌剧院,就像托尔斯泰和小仲马写的那样,  他可以把家里的剧院打造成上流社会的交际场,  到时候那财源不得哗哗来啊。
  至于平民阶层的文化输出嘛,可以再重新制定计划,  走从上至下的流行路子可能还会更顺利一些。
  等到忙完开业的大事,方瑜才和乐妍商量着完善了贵族剧场的vip体系。
  现代商家弄出来的什么黑卡会员、金卡会员的套路,  可以改改拿出来一试。
  只不过不能叫“会员”了,  和古代科举相冲突,  要改个名头。
  方瑜挠挠头,  把卫朝版会员改叫为“雅客”。
  开业时发了请柬的官宦人家都是普通雅客,  有资格进入二楼,还可以预订普通雅间。
  这些人家中,每个季度消费前的前二十名升为豪华雅客,可以预订豪华雅间。
  王公贵族和一二品大员的家眷是尊贵雅客,可以预订正对着戏台的尊贵雅间。
  方瑜和乐妍大致弄出这么一个框架,心里都有点虚,不知道京城的上流社会是否会吃这一套。
  美臻在一旁说:“只要咱们写的话本故事一直能让宫里的贵人喜欢,应该就可以。反正都想出来了,又是自家的买卖,试试就试试呗,不行再改嘛。”
  乐妍听八姐这么一说,心里就有了底,精神抖擞地说:“我会好好经营剧场的,哥哥你就放心大胆地设想吧!”
  冯婉也表示了支持,然后又提醒道:“这些人家可都是极要脸面的,到时候小乐管起来可需要花很大的心力呢。”
  乐妍还非常年轻,身上朝气蓬勃,十分希望干出一番事业,所以特别容易全情投入进工作中,主动加班,废寝忘食。
  方乐妍天天看着自家厉害的探花哥哥和才女姐姐,她也想变厉害啊。
  现在有了机会,乐妍自然不能放过,一下跑到经商赚钱的溜光大道上。
  安成也常跟在小姑姑身边,忙前忙后,算盘打得是越来越好了。
  方瑜笑哈哈地看着小妹妹和老大的成长,欣慰地省了不少的力气,转头忙着做官作画和作诗,去文人圈子里各种刷声望值。
  同时也没忘了他的“人才培养计划”,方瑜特意给关秋茗写信,交待他们秘密地推进计划。
  关秋茗是个踏实肯干的人,和方瑜的三姐十多年如一日的恩爱,又在乐平县衙里混成了小吏中的老大,是干这事最适合的人选。
  方瑜给他送回去一笔钱,让关秋茗派人去乡下收五到八岁的小孩子,男女不限,要健康机灵的,就说是城里铺子收学徒,学徒期间生死不论,等学成了就能给家里赚钱。
  当然了,这也就是个幌子,该签卖身契还是要签的,他们家也会给钱,打着学徒的名义是为了给以后学成的孩子洗白身份留下借口。
  毕竟入了奴籍的人是没有资格再科举的了。
  关秋茗收到小舅子的信件和银子后,也没多问,就按照小舅子的要求,隔一个月左右就去偏僻的村庄挑孩子,一次就五六个。
  一个大马车拉着孩子回县城,路过守门的官差也都不拦不检查,都上赶着过来和关大爷套近乎。
  孩子到了家里由三妮方舒怡照顾。先给这些孩子洗澡洗头换衣服,天天给三顿饱饭,教这些孩子一些规矩,告诉他们要忠心主家,再教给他们简单的知识。
  方舒怡会偷偷观察这些孩子的品性,记录下来,然后再看他们的学习情况。
  过一段时间,挑出各方面都不错的孩子再送到京城的方瑜家。
  方瑜这边也做好了准备,他准备出一个专门的院子,善书现在学得不错,以后可以在白天教导这些孩子。
  这个“人才计划”还要徐徐图之,眼下方家的正经人才马上就要动身前往省城参加乡试了。
  方老太太和宜文正在给程彦之准备行李,顺道还给没了贤内助的方瑾也准备了一份。
  老太太这次是打定了主意,一定要全程跟着宝贝曾孙子,不让曾孙和她这个太奶奶离心。
  在方老太太看来,唯一的孙子在长大后向着妻子不听她话,其根源就在于她没一直跟在方瑜的身边,从而导致了后面她和孙媳妇斗法失败,被迫离京。
  曾孙彦之是她最后的希望了,她必须要把握住。
  对于曾孙的婚姻大事,老太太是很看重的,她必须要吸取方瑜娶亲的经验教训,给方家挑一个家世好又孝顺柔弱的好媳妇。
  与之前不同,老太太现在可不着急让曾孙成亲生子了,晚一点挺好,就让曾孙多孝敬她这个太奶奶吧。
  程彦之现在周岁都十六了,按古代的算法都是十七岁的大小伙子了,按理说也应该成亲了。
  府城里有想法结亲的人家不少,只是方家人不着急,他们也没办法。
  临出发前的半个月,老太太特意和孙女宜文商量了一件事,又把方瑾叫来,让他这个做堂舅的去和外甥说。
  原来是老太太学着富贵人家的做派,要给年纪到了还没成亲的曾孙安排两个通房。
  方宜文有些顾虑,对奶奶说:“福娃最反对这些了,之前还在信里对我说呢,不能让彦儿弄这些有的没的,就专心学习。”
  老太太却对孙女讲了一番大道理:“你弟弟哪里都好,就是性子过于清高了。你去看看和咱们交际的人家谁不是这么安排的啊。”
  “那男孩大了就要懂这些,咱们家里不给他预备好,难不成还要让他从外面那些不干净的地方知道啊。再者说了,他的那些同学都娶妻纳妾了,就他没有,你说出去让孩子怎么抬头做人啊。”
  听完这些,宜文也开始犹豫了。
  老太太又继续说:“要是家里不给彦儿安排好,万一外面有那些狐媚子坏心眼勾引带坏咱们彦儿怎么办啊!你看看方瑾他爹,不就是没娶亲之前在外面就被人给带坏了。再看看方瑾,到时候就娶亲纳小,家里都有,也不会在外面花了。”
  凡人多双标,尤其是身为母亲的,在子女的事情上尤为双标。
  宜文被奶奶给说服了,反正就是个通房丫鬟,关在家里谁也不知道,弟弟远在京城,也不会知道。
  方家现在不缺丫鬟,老太太和宜文就在家里挑了两个性格老实模样中等的,叫过来训导一番。
  等到吃完晚饭,方瑾带着程彦之上了一堂生理卫生课。老太太让其中一个丫鬟梳洗打扮好,在她院子的西厢房等着。
  程彦之上完了课,老太太就把他叫到身边来,谆谆教导:“男子汉大丈夫就要在外面立起来,至于男女这点小事不要在乎,家里给你安排这个也是怕你在外面学坏。”
  “平时别多想这些,对于身边的女人也不要多在意。男人就要有男人的样子,读书科举才是正事。就算你以后娶了妻子,也不能分心,家里还有我和你娘给你管着呢。”
  程彦之稍微有些脸红,不过还是态度端正地听完了太奶奶的教导。他还说:“您放心吧,曾孙一定专心读书,不会为别的事分心。”
  “那就好,你去吧,今儿就歇在这边西厢房吧。”老太太看着曾孙进了那边的屋子,又等了一会儿,还去偷听了一刻钟的墙角。
  第二天起来,程彦之接受良好,确实没留恋这些,还是照常地学习用功。
  老太太把丫鬟关在她院子的后屋里,不许她再见到曾孙。
  又过了两天,老太太又安排另一个通房去服侍曾孙,然后也是再隔开。
  老太太见曾孙确实不对女人动心,照样学习,就放心了。
  程彦之一心扑在科举功名上,对其他的东西都不太上心。现在又接受了方瑾舅舅那套对待后院女人的那套理论,程彦之以后能长成什么样子也是个赌局了。
  作者有话说:
  嗯,依照老太太的性格,她必定会干出这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