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 > 第19章

第19章



                                    准备好后,由两名乩手扶木架两端,用符咒请神降临、问事,接着乩笔在沙盘上划出文字,以示所问的东西。

            这是道士们历代相传的看家本领,据说灵验的不少。——当然骗人的更多!而灵验(或者骗得了人)的关键是扶着乩笔的乩手,没有相当的法术,天大的面子,神仙们理都不理你!请来的最多是一些邪魔外道,孤魂野鬼。

            清朝时候有一群秀才,会考临近,慌得手足无措。聚在一起扶乩请吕洞宾祖师泄露点考题。焚香祭拜完毕,乩笔迅速动了起来,大书数字:吾乃赵酒鬼是也!

            众人大怒,骂曰:什么地方来的野鬼敢这么大的胆子?请吕祖师你也敢跑过来?当心请天师剑斩了你的鬼头!

            赵酒鬼明显是怕了。乩笔停了一会儿,又再次迅速移动:吕祖师在此!尔等有事快问。

            众人连忙说明了来意。吕祖师说:这太容易了!你们赶快磨墨,越多越好。

            吕祖师开口,谁敢不听?磨墨是秀才们的看家本事,不大工夫便墨了极大碗。祖师在乩盘上进一步指示:分而饮之!

            秀才们都听说过寇谦之当年的教训,不敢怠慢,苦着脸喝了下去。喝完,黑着嘴巴凑到乩盘前面看吕洞宾的下一步指示,只见乩盘上笔走龙蛇,刷刷刷写了几行大字:

            平时不读书,急来喝墨水。

            我非吕祖师,仍是赵酒鬼!

            寇谦之当然没有这么弱智!吕洞宾是什么人?唐代的一个不第的举子,请他来指点文章,活该被酒鬼戏弄!崔浩是个自负的儒家文人,这一点寇天师牢记在心。当下请了文曲星下凡,在乩盘上写出一篇篇文字优美、内容深奥的精妙文章来。

            崔浩是个文章的行家,看后大为叹服。“人神接付。手笔粲然,古今无比“呀!他断定,这样的文章,自己是写不出来的;而自己都写不出来的文章,凡间自然是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写得出来的!寇道长不愧是”天师”呀,什么样的神仙,听到招呼,都得乖乖地下凡写文章。

            到了这个地步,崔浩对寇谦之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说什么也要拜他为师。寇谦之却说什么也不同意,说还是以朋友相称吧!——寇谦之进一步暗示崔浩:拜我为师?你想清楚没有,俺可是“天师”呀!天师,应该是谁的师父才合适?

            崔浩是个聪明人,当下恍然大悟!连夜修表,洋洋洒洒数万字,详细地向太武帝介绍寇谦之这个绝世奇人——不,绝世仙人!

            北魏太武帝见表大喜!当皇帝的一般都很喜欢两样东西:一是奇物;如两个头的转基因麦穗,满身鱼鳞病的黄牛(麒麟)等,因为这样的东西,就是传说中的“祥瑞”了。

            二是奇人。“海晏河清圣人出”,有圣人出现,可以有力地证明自己是一个绝世英主,国家治理得堪比尧舜。另外,出个把圣人,多少可以在旁边出谋划策,减轻自己治理国家的压力。谁都想当皇帝,但有几个人体谅当皇帝的难处?

            例如,太武帝现在,就面临着一个令人头疼的两难选择。

            (三十四)

            我们可以设想魏太武帝见到寇谦之后的剧本:表面上的恭敬——测试——再测试——恭敬——最后的测试——发自内心的恭敬。寇谦之的“避谷术”和“扶乩法”又一次发挥了作用,太武帝完全成为了他的“俘虏”。

            但寇谦之还是不满足。“上帝是上帝,恺撒是恺撒”,在这一点上,中国历来的皇帝们,都分得清清楚楚。所以严格意义上的政教合一的国家,一个都没有。唯一的政教合一的政权,还是天师道系师张鲁先生在汉中所建立的。从此之后,便成绝响。皇帝们遇到有高僧、仙师之类,一般的做法是把他们供起来,放在一边敬着,等散朝有空的时候,再找来聊聊天。寇谦之先生可不愿意仅仅做个聊天的请客。

            始光二年(公元425年),大夏王赫连勃勃病亡,其子赫连昌继位。在魏太武帝看来,这是一块大好羊肉,肥肥地摆在面前。吃呢,还是不吃?魏太武帝当然想去吃,要不然他的庙号中怎么有个“武”字?但朝中的大臣意见不一,崔浩主战,另一实力大臣长孙嵩主和。两边争执不下,弄得皇帝心中也有些动摇了。

            崔浩给他出了个主意:您身边不是有个天师寇谦之先生吗?怎么忘了问问他的意见?

            魏太武帝点点头,但心中不以为然。出家人嘛,哪有什么好主意?不外乎就是“上天有好生之德”,“兵者,凶器也”……说什么也不会赞同去无故打仗的。

            那知寇谦之先生的回答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此战必克,陛下以武应天运,当以兵定九州,后文先武,以成太平真君。”——您放心去打吧,老天爷之所以派你下凡,给你的任务就是打仗啊!就像后来的梁山李逵一样,活在世上的目的,就是认认真真地多杀几个人。

            太武帝信心大增,立刻出兵攻打大夏。寇谦之先生作为他的精神支柱,随军前往,在左右出谋划策。此役,太武帝御驾亲征,率一万八千轻骑冲锋陷阵。结果大挫西夏,俘敌军数万,缴获牲畜十几万头,虏夏人万余家,凯旋而归。

            这下寇天师的声望到达了顶点!太武帝在国内公开宣称,要“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并“敕天师及门弟子并列王公等之上,不听称臣”。太武帝本人,在太延六年正式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元年,正式宣布道教为“国教”,在“西教(佛教)之上”。

            至此,成公兴升天之前,给寇谦之设计的“帝王之师”的目标,寇谦之已经基本达到。

            ——可以想象龙虎山上的张天师们,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脸上的尴尬神情。是的,这是值得庆贺的一件事,天师道终于成为国教了。不过,这事和天师道的正宗继承人张天师,却毫无关系!

            接下来就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灭佛”事件了。对于寇谦之在这场运动中的作用,历来学者看法不一。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历史上每次“佛难”的时候,站在皇帝身边的,总是有个摇着拂尘的的道士。

            不过,佛教本身在这次的灭佛事件中,好像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西方流传着一个故事。某个西方国家(好像是德国),教堂太有钱了,兼并了无数的土地和农户。但与此同时,国王却穷得没有办法。干脆下令,强征教堂所拥有的土地。

            有个神父对前来征收土地的官员说:“当心!伙计!”他恐吓道,“你知不知道自己正在剥夺上帝的财产?”

            那个官员面无表情,干巴巴地说:“吾王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免除过多财产对上帝的诱惑。”

            ——当时北魏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皇帝于是就生气了:就算你庙里的佛像要镀金,也用不着花那么多钱吧?就算你“度一人出家,胜造七级浮屠”,也不用弄得皇上打仗都缺乏兵源的地步吧?

            这次的灭佛,最痛快的是太武帝拓跋焘,其次是崔浩。皇帝是赚得荷包满满,崔浩是过了一把杀人的瘾!当看到无数人头,随着自己的一声令下,滚滚落地之时,男人们的权力欲望,往往会得到最高程度的满足!

            比较痛苦的是全国的和尚;比较仇恨的是信奉佛教,但又敢怒不敢言的太子和众鲜卑贵族;比较郁闷的是此次灭佛的间接理论指导者寇谦之。

            作为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寇谦之已经预感到这件事情的收场。他凄凉地对弟子们说:“当我寇谦之在世之日,你们可以求得荣华富贵,一旦我去世,这静轮天宫真难修成呵!”

            此时的寇谦之,对灭佛并不热衷,他想趁自己在世之日,修建一个道教的标志性建筑物——静轮天宫。到他说这话的时候,静轮天宫已经修了十八年,而寇谦之自己,也已经年过八十岁,垂垂老矣!

            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离寇谦之的预言不久。一个静静的夜里,寇天师在尚未完工的静轮天宫里悄悄仙去了,享年八十三岁。据佛教徒们传说,他死之前,腹痛不已,显是报应来临。

            两年之后,灭佛的直接推动者崔浩,奉命纂修国史,信佛的太子先表面赞同他秉笔直书;国史修成后,又借口崔浩“尽述国事,备而不典”,将其诛杀,并尽戮其九族。

            又过了不到一年,迫于压力,太武帝下令拆除静轮天宫;半年之后,太武帝突然终止“太平真君“年号,改元“正平”。

            十个月后,太武帝拓跋焘被近侍刺死。因太子已死,由皇太孙拓跋浚继位,是为著名的北魏孝文帝。他继位那年,刚满十二岁。这位小皇上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宣布解除废佛令,恢复佛教。

            北魏孝文帝后来的成就,除了迁都洛阳,彻底变法汉化之外,就是花费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修建了著名的佛教胜地洛阳龙门石窟。

            北天师道这边,寇谦之死后,虽然教团仍在活动,但再也没有出现任何杰出的人才,逐渐趋于式微。

            北齐文宣帝高洋天宝六年(公元555年),道佛两教再次举行辩论会,道教再次失败。文宣帝下令废除道教,于是北齐境内的道士,一扫而空。寇谦之的北天师道教团,至此便彻底烟消云散!

            仿佛昙花一现,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天师道的钟摆大幅度地摆向北方。激起了无穷的火花,然后迅速熄灭。最后,钟摆再次摆回南方,停留在龙虎山静静的山麓之上,轻摇不已。

            (三十五)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