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科幻灵异 > 投资王道 > 第14章

第14章



                                    以今天香港监管水平,香港公司管治仍然处于一个灰色的“自律地带”,亦可以说是一个“无王管”的真空地带。有不少公司的管理层在公司连年亏损的情况下,仍然支取高薪厚禄,把小股东的资金亦侵蚀了,这点笔者会在第四篇讨论选择管理层时,再作详细说明。

        虽然有部分国企的规模已晋身世界上最大的500家公司,但是管理层的薪酬比香港低很多。在阻吓管理层舞弊方面,中国的方式反而是最有效的,例如中银香港的“刘金宝事件”,并非由香港银监或香港的廉署主导,反而是由中国的执法机关最先发觉及采取行动;中银香港是一家香港注册、香港上市的公司,但香港执法机关在这事件上,如在五里雾中!证明香港的监管制度仍有漏洞。

        2004年初重庆的“井喷事件”,引致多人死伤,结果中石油董事长马富才因此辞职,可见中国的问责制机制逐渐建立。事实上,油井爆炸的疏忽罪,在于四川地方的运作主管,而董事长的辞职令人感到国企在管治方面努力推行问责制。除了财务方面的透明度外,企业的运作亦要管理得百分百安全,不容许任何错失。长远来说,这可以增加投资人士对国企的信心。

        第三部分后来经济者的优势

        笔者最同意邹教授的说法:中国13亿人口是有其好处的,因为这就是市场所在,需求所在。另一强项是:中国以一个后来经济者,反占优势。

        由九十年代初期上海及深圳成立股市至今,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开放的步伐是有秩序的、有规划的。早期容许地方政府及较细规模的企业上市,后来更容许民间企业,到最近几年很多重点的国家企业都陆续上市。国务院属下的企业仍有180家未上市,包括4大国有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及农业银行仍处于改革当中。

        笔者认为有秩序的、有规划的开放政策,是领导人的远见,我们用电讯市场的发展作为例子说明。香港的移动电话业务,早在七十年代末期由香港电话公司引入。开始时是用模拟制式,俗称“大哥大水壶手机”。发展到八十年代后期,营运商推出PCS的单向手机,只能打出,不能接收,要配合传呼机使用,二者都不甚受欢迎。九十年代2G急速发展,即现时仍沿用的GSM及CDMA数码声音传送制式。现时,香港已有6家移动电话经营商,和黄更于今年初推出了3G的手机服务。在科技的急速发展过程中,和黄曾错误投资在PCS的单向手机,最后要作出拨备来撇帐,结束这不受欢迎的玩意。营运中的CDMA服务,客户人数日渐减少,没有经济效益,早晚定必被淘汰。

        中国的电讯市场改革是有规律的,脱离纯市场经济的风险。移动电话市场发展步伐比香港慢,但慢的好处是可以看清楚科技的发展方向;中国的移动电话刚起步便使用GSM,后来亦用了CDMA,开始便到达稳定的平台,避免了在未成熟的科技平台上浪费资源,感觉上是“迟来先上岸”。现时中国迟迟不肯发展3G,亦是明智之举,在这个阶段,2G的收费在国内是有秩序的回落,中国13亿人口中,只有5个经营商:中移动、中联通、网通、铁通及中电信,但实际上最大的只有中移动及中联通两家。在开明的政府领导下,容许有限度竞争,容许价格有秩序下跌。从长远角度来看,有限度的竞争令经营商可以有利可图,可以有足够的资金用作持续投资。另一方面,领导人亦希望手机的月费,能够逐步下降,让更多人可以使用这种服务。从经营者的立场来看,中国移动电话市场的增长率比其他国家快,尽管收费持续下降,仍然是一盘有利可图的生意。迟迟不发展3G,一方面要看清科技方向,另一方面要让这些大经营商累积更多资金,等到时机成熟时,才决定投资在什么科技方面,是3G或4G,若后者发展成熟,那么中国市场便可以跳上一个更稳定、更高科技的平台。

        2007年全面开放电讯市场的时候,外商投资中国电讯市场仍然受到限制,最多只准持有固网或移动电话经营商股权的49%,领导人当然考虑到国家安全,不想市场被外商所垄断。本国经营者能够保留控制权,有足够的竞争能力抵挡外来的竞争。当然,有些观察家表示,中国坚持自行发展3G科技,也是考虑军事秘密可能外泄,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不过作为重要的战略设备,保护电讯市场亦是无可厚非。笔者认为领导人是有远见的,开放过程中,很多“下游工业”及零售业都已经全面开放,但国家的重要战略市场,则受到特别保护。

        除了上述的电讯市场,现在的石油开采权都是由3家公司所统筹:中石油、中海油及中石化,外商只限于与这3家公司合作,所以外商不可能垄断中国石油市场,石油当然是军事上的主要战略商品。

        根据世贸协议,人寿及财产保险市场已逐步开放了。现在只容许外资的保险公司,以合资形式,直接在大城市推广其产品。2004年12月将会实施全国性开放,不过外资仍然受制于合资形式(控制权不可超过51%),接受中国保监会的监察,避免外资因外围的损失而拖累其中国业务。传闻中国将实施强制性的汽车第三方险,届时外资可能无法参与。这一切措施减低了竞争,有规模的保险公司,像中国人寿及中国财险,能够保留他们的市场经济专利。

        第三部分从哪个市场投资中国股票最明智

        邓小平先生是很有远见的,在他领导下,中国在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1985年上海开始有国企“法人股”股票转让(0ver-the-counter)。1990年上海股市正式成立,1991年深圳股市亦成立了。邓小平先生可能见到英国撒切尔夫人能够成功地改革英国国企,并成功地将国企透过上市私有化,所以中国设立了股票市场,走向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在整个股市发展过程中,上海和深圳有A股(只准许国人买卖)及B股(容许外国人买卖)。

        中国的A、B股市场,有接近1,300家上市公司。但总市值仍比香港小。中国的A股市场到目前仍未有迹象会开放。虽然有QFII成立,容许外国机构性投资者购入中国A股市场的股票,但活跃程度不高,外国机构投资者的主要目的,是利用QFII将外币转为人民币,期望人民币升值。A股市场的大型国企数目比较少,除宝山钢铁、扬子电力、一些汽车及银行股外,规模较大的企业,已在香港以H股或红筹的形式上市了,其中有29家同时在国内及香港上市。不过A股股价往往较香港等同的H股及红筹昂贵,平均市盈率达到30倍,比较港股现时的19倍(恒指14,000点)高出许多,以2004年11月24日的收市价计算,29家同时在国内及香港市场上市的企业,其A股价格较香港股价格平均高出44.1%。所以笔者暂时不会考虑A股市场。

        B股市场是开放予外国投资者的。现时上海B股市场有50多家企业上市,与深圳B股市场上市企业数目相差不远,但他们的成交都非常稀疏。一只交投最活跃的股票,单日成交只有数千万元,交投稀疏的,则只有数万元甚至没有成交,大部分成交平均少于一百万元。所以,作为投资市场,笔者亦不会考虑。以香港为例子,一家大规模的国企,如中石油、中移动等,单日成交动辄以数亿港元计,所以外国机构投资者,会选择香港这个市场作为投资中国企业的跳板。

        在香港以H股或红筹股形式上市的公司超过130家,而且成交活跃,能够容易买卖。另外,最大型的国企亦在香港上市,笔者相信4大银行,最终亦会在香港及纽约上市。

        第三部分红筹及H股在香港上市的经验

        1982-1985年中英谈判时,香港地产风雨飘摇,为挽救信心及疲弱的地产市道,香港政府将花园道一号,以10亿港元的友谊价卖给中国(香港)银行,当时中银买入这块地皮,是要对香港投下信心的一票。早期来港的中资企业,带有政治使命,旨在稳定当日香港的政局。光大集团(红筹买壳上市的始创者)是最早来港的红筹。在八十年代初,中国光大集团携同资金来港设立办事处,当时的负责人是王光英,代表国务院直辖的贸易单位。王光英是刘少奇主席遗孀王光美的弟弟。光大集团来港后便买壳上市,王光英来港的使命,第一是要投香港政治前景信心的一票,第二是让国家领导人体验市场经济的运作,香港人当然视他为北京驻港的商务代表。当时李嘉诚便与王光英达成协议,将部分卖不出的城市花园单位售予光大集团,以证明北京对香港地产很有信心。李嘉诚在卖出城市花园的住宅单位予光大集团时,长实系属下的上市公司国际城市(城市花园发展商)股价急升,而李嘉诚则被牵涉入国际城市的内幕消息买卖。虽然光大没有直接参与国际城市的股票买卖,但最后王光英被调回北京了。经过这个挫折之后,北京又透过中国信托投资公司的主席荣毅仁,由他委派其子荣智健带资金来港投资,再对香港政治信心投下一票,荣智健成立办事处,透过买壳(泰富)的形式上市,成为今天的中信泰富,后来更收购了大昌行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