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科幻灵异 > 投资王道 > 第31章

第31章



                                    东亚的回报率最差,这是因为东亚的溢利呆滞不前。2001年汇丰银行的股东资金回报率大幅下跌,这是因为汇丰要为南美洲阿根廷出现的金融风暴,作出大幅度的呆坏帐拨备,当年阿根廷比索一蹶不振,南美洲(包括阿根廷)的拨备达到9亿美元,占总拨备的46%,影响了2001年纯利表现。

        表35:3家香港上市银行成本与收入比例

        2000                      2001                    2002                    2003

        汇丰银行                    55.3%                  56.4%                    56.2%                  51.3%

        恒生银行                    24.4%                  26.3%                    25.4%                  25.4%

        东亚银行                        42%                      55%                        50%                      47%

        第四部分成本与收入比例(1)

        作为服务性行业,一家银行的经营成本,主要是雇员薪酬及租金,将成本与总收入作比较,便可得出银行的经营效率。表35说明恒生的经营成本是最便宜的;大部分的分行都是自置物业,租金支出较少,加上不需要维持跨国网络,所以相对运作成本亦较便宜。乍看之下,汇丰银行的成本是最高的,但要考虑它是一家跨国银行,美国及欧洲的员工薪酬相对较高,拖高整体成本;近年汇丰银行积极地将英国及香港的部分后勤服务迁往低成本地区,如中国及印度。相对之下,东亚的经营成本高,反映效率偏低,东亚仍是一家香港公司,其比例与汇丰银行相差那么少,看来不太合理。

        比较呆坏帐

        表36及表36A说明:无论在损益帐的坏帐摊销或累积的呆坏帐拨备比例,恒生及东亚的表现都比汇丰优胜。这是汇丰积极放贷所带来的苦果,2003年情况更为明显,反映HI较低质量的贷款。

        表36:3家香港上市银行损益帐中的坏帐摊销与贷款比例

        年底数字                    2000                      2001                        2002                      2003

        汇丰银行                  0.32%                    0.66%                      0.375%                  1.152%

        恒生银行                  0.09%                    0.19%                        0.25%                  0.345%

        东亚银行                    0.6%                      0.4%                          0.7%                    0.45%

        表36A:3家香港上市银行累积呆坏帐拨备与贷款比例

        年底数字                    2000                      2001                        2002                      2003

        汇丰银行                  2.75%                    2.58%                        2.52%                  2.52%

        恒生银行                  2.01%                    1.98%                        1.28%                  1.10%

        东亚银行                  1.80%                    1.72%                        1.54%                  1.48%

        综合上述的5个比率,结论差不多是一致的:汇丰银行在每个环节——无论在控制成本、股东的资金回报、贷款的增长等,都显示出它的优势,反映出管理层的积极性,在业务发展方面亦走向全球化。间中坏帐拨备是会上升,像2001年的阿根廷事件及2003年收购的HI,但这是走全球化路线无可避免的。汇丰银行的市场经济专利,已在第一篇详细分析,无需再赘。

        读者会问,汇丰银行以3倍账面值购入HI,单是无形资产已接近100亿美元,岂不是汇丰银行要为收购无形资产作大撇帐?实际上,汇丰银行的做法是相当保守,就是分若干年在损益帐中为无形资产作出摊销。例如:2001年无形资产的摊销达到8亿美元;2002年达到8.6亿美元;2003年因收购HI而增加至15.9亿美元。

        第四部分成本与收入比例(2)

        现时汇丰沿用英国会计准则。2005年汇丰有可能采用国际会计制度。届时收购回来的业务将按年重新估值一次。如果出现较低估值时(估值比较收购账面值低),汇丰将需要为差额(Impairment)从损益帐中撇除。管理层的估值方法(用现金流折现法来衡量业务的市值),可能因经济环境的好坏而出现大幅波动。利率上升可能增加呆坏帐拨备,个别业务的估值自然下调,该年度损益帐因此受压。新会计制度可能会左右董事局的决策。无法进行大型收购,纯利增幅定必放缓。无法发行新股,股东资金的增幅亦有所局限。市场亦可能作出互动反映,担心大型收购会使纯利受挫,当汇丰宣布重大收购时,股价因此大幅回落,最终汇丰再无法发行新股来扩充业务。新的会计制度,可能打击汇丰的市场经济专利,投资者不可轻视制度的些微改变。在2005年的新会计制度下,银行可以将本身物业升值的重估溢价拨入损益帐中。过往多年,恒生银行早已运用本身储备为物业作贬值摊销,恰逢香港地产市道正处于复苏期,新制度有助恒生银行未来的纯利增幅。

        分析银行股比较简单,特别是大银行。以汇丰银行为例,公司的年报及中期报告,都会将这些比率详细列出来,只要读者愿意细心阅读,再加以笔记,一定不会难于理解。

        除了接受这些比率外,投资者毋须担心银行帐目的可靠性。香港银行监管制度是很严谨的,银行的每个帐目,经过银监处的审批才向股东公布,我们是毋须怀疑任何香港银行的帐目。汇丰银行在英、美都有上市,也接受两地的监管,所以汇丰银行的帐目特别详细,年报的厚度可与电话黄页分类比高下。金融行业一定要愈大愈好,因为愈大无形资产愈高,无形资产高就能够发行新股进行收购,增加股东资金,而贷款方面亦可以随之增加,从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不过,环顾世界历史悠久的大金融机构,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例如瑞士联合银行、瑞士信贷银行,他们的传统是私人银行服务及资产管理,这是他们的强项;美国的投资银行如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等,他们专长于新股上市、债券发行及包销。作为环球性的汇丰银行,时至今日,仍未能够建立出色的投资银行业务,相信与传统有关。

        中国4大银行的管理仍未能够完全市场化,呆坏帐那么庞大,就是因为管理层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深,过去在计划经济之下,银行只是配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出纳员,没有独立发展本身应有的审批过程及风险管理,所以中国4大银行的管理层,要注入新血,追上世界全球化、市场化的大潮流。

        中国4大银行的优势是他们的庞大网络,未来中国人民的存款一定会持续增加,而且经济增长一定会带来很多机遇,但4大银行一定要有良好的管理层,才能把握这些机遇。希望上市后他们的管理层可以有相应的改善。

        第四部分如何分析及选择石油股(1)

        石油是重要资源,但总有一天会被耗尽,所以分析石油股,首先要留意公司的石油储备,用折现的方法计算出其“内在价值”,不要被股东资金的高回报率所误导(2003年,中海油及中石油的回报率,分别达到24.7%及19.5%)。

        中海油的“内在价值”

        笔者用一个单元业务的石油公司(中海油)来作例子,中海油亦在美国上市,所以接受美国相当严格的监管。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69号公告“关于石油和天然气生产活动的披露”的要求,公司每年都将石油及天然气储藏量重新估值,读者可以在年报中,先找出公司的石油及天然气储藏量,一个简易的方法,就是将天然气立方英尺的计算方法,变成石油的量度方法,即是用桶来量度计算。

        表37:列明中海油2001年—2003年的储藏量,分为已开发及未开发的探明储量。

        百万桶                      已开发储量                            未开发的探明储量                            总数

        2001                                709                                              1,111                                      1,820

        2002                                795                                              1,221                                      2,016

        2003                                914                                              1,214                                      2,128

        石油业在美国已有百多年的历史,过去有不少欺诈事件,石油公司管理层虚报储藏量,刺激股价,从中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