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她曾拿着那块大红缎

        子去请教车绣老师,车绣老师嗤之以鼻。所有的成功人物,都定律的一定要遭到

        轻视、嘲笑、侮辱、刁难,以及其他稀奇古怪的打击,一灰心就从此结束。而杨

        秀治女士却没有灰心,她天天跑到土地庙观察水泥做成的浮雕,她那时就像一个

        疯子,连做梦都在梦八仙该穿啥衣服?该骑啥怪兽?而吾友李铁拐却是穷得连啥

        都没得穿的,于是杨秀治女士就不得不小心翼翼的数着他的肋骨。

        这是杨秀治女士的第一幅作品,像《启示录》上的呼喊:“天忽然开啦!”

        她领悟出两大道理,一是她领悟到她针线的奇异功能,可以办到必须用笔才能办

        到的事,也可以办到必须用雕刻刀才能办到的事。一是她领悟到她如果追求完美,

        必须有高深的绘画素养。于是十几岁的苦命养女,决心到台北觅求名师。

        杨秀治女士是台湾省台中县丰原镇人,大亨之类从台中到台北,犹如从卧室

        走到客厅。而杨秀治女士从台中到台北,则跟柏老从台北到巴黎一样困难。她在

        一个暑假中,用她特有的闪电速度,给学生老爷老奶们绣学号,积攒了一笔钱,

        凭着她的热诚苦修,得到艺术界前辈喻仲林先生、姚谷良先生、谢书贤先生、黄

        君璧先生,以及其他诸位先生的指导。——梁寒操先生就是在黄君璧先生家看到

        她的作品之后,而感叹系之的。

        今年(一九七七)二月,国立历史博物馆为她举办了一个展览,立即引起海

        内外的注意,她的作品已先后运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展出。而就在今年冬或

        明天春天,还可能在纽约举办一个大规模的特展。上个月,美国卡特总统把他小

        女儿爱美的照片寄给她,拜托她的绝技,相信不久的将来,华盛顿白宫美国第一

        家庭的墙壁上,将出现一幅从来没有过的可爱女孩的梅花绣肖像,那将是一个中

        国女子在世界艺术界一项重要展示。

        但我恐怕这个不久的将来可能拖延得很长,因为杨秀治女士不但是一位才女

        (才女没啥了不起,谁家的女儿不是才女乎哉),主要的是,她还是孝女。杨秀

        治女士的养父在台中卧病,她回去服侍,听说老头的情形不太乐观,好像跟砍杀

        尔有点纠缠不清,那就要等一段时间矣。这还不算什么,主要的是她太欠缺应付

        这个社会的技能,以致一开始就被人事上的纠纷,搞得焦头烂额。不过,一个有

        真本领的人,像一轮朝阳,再高的墙都挡不住。杨秀治女士才三十岁,在柏老看

        来,简直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娃,多一分打击,等于多一分锻炼,这种使自己内

        在充实的宝贵能源,花大价钱都买不到,算不了啥。

        问题是,我们希望她能获得应有的待遇,她所受的打击应是她所能承受得住

        的,一个只受过初中二年级教育的孤苦养女,由于倔强的奋斗,已成功的创造了

        新型的艺术作品。我希望中国人不要重蹈荷兰人对待他们同胞梵谷先生的覆辙,

        一定等到他穷困而死之后,再赞扬他。

        /*  23  */第一部分再一个尊严的榜样

        ——女作家刘侠向残酷的命运挑战

        青年人最大的特征是不相信命运,认为专凭拳打脚踢,就可闯出江山。老头

        则恰恰相反,几乎所有的白胡子,都垂头丧气的承认,冥冥之中,有一个看不见

        和摸不着的神仙老爷,蹲在宝座上,专门作弄他的子民。于是乎,命运是不可抗

        的,好运来啦,山都挡不住。霉运一旦光临,只有恁它埋葬,挣扎徒增烦恼。

        柏杨先生不相信神仙,但却相信命运。命运跟神仙无关,它只是人生过程中

        不受人自由意志控制的一种事件的介入。所以,问题不在于信不信,而在于它存

        在不存在。如果它根本不存在,信不信是宗教范围,打一百次架也说不清。如果

        它存在,那就超越了宗教,而成为人生态度问题。是向它双膝下跪,听候宰割凌

        迟乎?还是烧香拜佛,求它手下留情乎?还是破口大骂,三字经倾盆而出乎?或

        是面面相对的向它挑战?

        郑丰喜先生是一个典型,他遍身浴血的向命运决斗。而刘侠女士,是另外一

        个典型,她像一只身负重伤的小猫,向命运发出淡淡的轻蔑。

        刘侠女士十二岁的那年,正是玫瑰花般的年龄,刚刚离开母亲的怀抱,踏进

        少女天地。突然有一天,她的手腕隐隐作痛,接着她的脚趾隐隐作痛,接着腿也

        隐隐作痛,连走路都发生困难。这是一个可怖的转捩点,从此结束了她应有的欢

        乐童年,开始漫长的痛苦生命。在医院里七进七出,最后终于证实她害的是一种

        迄今尚无药可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那一年,她才小学六年级,勉强参加毕

        业考试,却无法参加毕业典礼。当全校师生欢乐的聚在一堂举行仪式的时候,这

        个小女孩却躺在病床上接受折磨。

        刘侠的父亲刘德铭先生为了给女儿治病,把女儿驮在背上,从北投到台北,

        一个医生接一个医生,一个医院接一个医院,哀哀求治。每换一个医生,都燃起

        父女心中一线希望。每换一个医院,都使全家人再建立一次信心。然而,到了最

        后,她的病情反而急剧的恶化,孩子的小手开始肿起来,而且扭曲,而且变形。

        两脚也不停地向里弯折,向下挺直。腿也变了,同样的肿胀、扭曲,接着是其他

        还没有痛过的关节,也开始不祥的隐隐作痛。

        这种悲惨的遭遇,再坚强的人都会崩溃。柏杨先生的生命弹性可够大了罢—

        —很多朋友都要向我呈递“佩服书”,可是我保证我就不能承受这种打击,更何
        况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乎哉,刘侠女士最初的反应是不言不语,一天不说一句话,

        一开口说话就流下眼泪。读者老爷如果有一位十二三岁的女儿的话,试想一想一

        旦你的宝贝也成了刘侠的样子,孩子将会如何?大人又将会如何?这不是“心碎”

        两个字所能包括得了的。我如果有本领,我就把上帝老爷拉到刘侠女士面前,让

        他瞧瞧他的恩典。

        然而,小小的女孩没有向命运屈服,她没有下跪,没有烧香,也没有埋怨。

        她面对着命运所加给她的残忍手段,安静的露着微笑,她练习写作。

        不过,刘侠女士的写作要比别人困难百倍千倍,而且是基础的困难,没有几

        个人能克服的困难。第一、她只读过小学,很多大学堂毕业生连封信都写不通,

        何况小学程度。上帝永远不会赐给人们奇迹的,任何奇迹都出于人们自己的创造。

        刘侠女士开始看书,再多的书都填不满她饥饿的心灵,以致她的母亲唐绵女士,

        疲于奔命。二十三年过去了,她的写作能力已超过了“牧童骑在牛背上,边走边

        吃草”的伟大作家。第二个障碍更可怕,她变了形、弯曲了的手指,根本不能执

        笔,稍微低头,脊椎骨就立刻痛苦。《妇女杂志》编辑黄沁珠女士曾记下她印象

        :“那天,我在她房里看她弯卷着手,歪斜着身子,躬垂着头,握笔的手指,一

        点一点慢慢在纸上移动,我实在不忍再看下去。”就在每一个字就是一阵痛苦中,

        她完成了她的一部散文集《生之歌》,和两部剧本《谁之过》、《囚》。

        台湾没有剧坛,舞台剧根本无法演出,而每天都在猛嚷剧本荒的电视公司,

        如果看到他们那一种提起剧本荒就痛心疾首,求贤若渴的景观,同情之心油然而

        生。可是《谁之过》、《囚》并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却引起香港的注意,而先

        后在香港演出。——《囚》是今年(一九七七)八月间在香港大会堂演出的,大

        众传播界轰动的报出台湾文坛这枝奇葩。

        《生之歌》,刘侠女士把它献给妈妈唐绵女士,我们可以想像到,二十三年

        漫长的岁月中,这位母亲对女儿所付出的爱心。——柏老又要发议论啦,我不明

        白,一年一度的模范母亲,为啥不选出刘侠女士的母亲、郑丰喜先生的母亲、王

        晓民女士的母亲,天下还有哪一位比这三位更伟大的母亲。

        《生之歌》很难买到,书摊没有,书店没有,打电话到出版该书的巨浪出版

        社,每一次都没有人接(我建议巨浪出版社老板考虑一下是不是应该上吊)。在

        这本散文集中,我们听不到病榻的呻吟,听不到挣扎的呐喊,也看不到命运所加

        到她身体上和心灵上的残酷烙痕。每一篇都是那么安详,安详得像墙角下的一株

        鲜花。仅从这部散文集,谁都不能发现作者所忍受的苦痛。在刘侠女士心灵中,

        只有爱,没有恨。这只有大慈悲的胸襟,才有这种大慈悲的人生。这一点,柏杨

        先生虽比她老了两倍,却做不到她的一半。

        这是刘侠女士对命运挑战后的胜利果实,在《生之歌》中,她曰:“许多年

        前,有一位长辈逃离大陆,她因过度思念留在大陆的儿女,导致精神轻度分裂,

        几度自杀未果,母亲将她接到家中疗养。她常握着我的手泣不成声,我不知道如

        何安慰她,只有轻轻搂住她,让她靠在我肩上,希望以一份亲情的温暖,抚慰她

        的伤痛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