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 第11章

第11章



                                    

        ●相隔数世纪的间歇性爆发,在这期间,病原菌藏在哪里呢

        关于淋巴腺鼠疫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在公元一世纪,可能在叙利亚和北非爆发。但在公元一世纪与公元6世纪之间没有记载。公元540年,古罗马帝国爆发鼠疫,有1亿人死亡。在随后的8个世纪中,淋巴腺鼠疫似乎从地球上消失了。直到1347—1350年重新爆发。这之后到17世纪中期,有零星的小的传播。在后面的两个世纪中,它又销声匿迹了。然后于1894年在中国再次出现。那之后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它在印度造成1300万人死亡。天花最早是在公元前11世纪印度的木乃伊上发现的。这之后,天花就从古代的医学著作中神秘消失了。公元初期它席卷古罗马,然后再次消失,直到公元6世纪又重新爆发。

        11.解开艾滋病传播之谜

          

        从1983年发现首例人类艾滋病以来,研究艾滋病的科学家一直有一个不解之谜,这就是人类的艾滋病是如何由猴子传来的。在此之前,人类并不发生这种人体免疫能力减退的病症,它只是在人类的近亲猴子身上出现。据说,最初患上艾滋病的那个人是由于吃了患艾滋病的猴子的肉而染病的。在非洲,猴子肉是食物。一项大规模调查表明,西非国家喀麦隆市场上出售的猴子和类人猿肉中,有相当一部分带有与人类艾滋病病毒相似的猴免疫缺陷病毒(SIV)。这意味着食用野生灵长动物可能有染上艾滋病的危险。

        法国和喀麦隆等国的科学家调查了788只于1999年至2000年间从热带雨林中被猎捕的野生猴子和猿,其中大部分被人当作肉类吃掉,少部分则被当作宠物饲养。血清分析表明,有131只猴子和猿的血样与艾滋病病毒抗原产生强烈反应,占16.6%;另有34只呈较微弱的反应。这是它们身上带有SIV的征兆,而且SIV的种类也多种多样。研究人员怀疑,这种情况在整个热带非洲的野生动物肉类市场上可能非常普遍。许多艾滋病的研究人员认为,在20世纪上半叶某个时候,艾滋病毒从黑猩猩跳到人类身上。他们认为,当类人猿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毒的猿猴版本)进入在西非或者中非猎兽者的伤口时,人类便首次感染该病毒。

        然而,吃猴可能患艾滋病这个理论也不完整,其中一个问题是,既然艾滋病是体液传染的病,因吃病猴子肉而感染到人似乎不是直接途径。据《新科学家》周刊的一则文章指出,德国的科学家认为,厩蛰蝇可能要对艾滋病毒入侵人类负责。最近,德国三名教授在德国《自然科学》杂志著文指出,艾滋病最初由猴子传到人身上是由一种名叫厩蛰蝇的昆虫引起的。这种飞蝇先是叮咬了患艾滋病的猴子,吸入有艾滋病病毒的血,然后又叮咬了人,从而使人感染上艾滋病病毒,以致发生艾滋病。这三名教授中的两名在1992年就提出了这个理论,但是所写的论文被《自然科学》杂志拒绝,没有发表。这两位教授一位是波恩大学的动物学家维尔纳·克罗夫,另一位是弗赖堡大学的病毒专家格尔哈德·布兰德。这次,他们与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德国科学家曼弗雷德·埃根一起进行实验,将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给飞蝇吃,然后查看在飞蝇前肠中的血,发现在这里艾滋病病毒经受住了消化道中酶的作用,丝毫没有变化,依然有感染能力。同时他们也证明,在叮咬动物中,这种飞蝇总是先要吐出一些在其前肠中的血到受害者的血液中,由此他们得出上述结论。

        不过,从科学角度,他们的实验结果还不能算是直接证据。然而,令人费解的是,黑猩猩为什么不会患上艾滋病?据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科研人员发现,人类和黑猩猩从遗传学方面来说几乎相同,但两者间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大脑,他们认为这种差异有可能帮助科学家解释某些疾病只会影响人类,而不会波及到灵长类动物的原因。由德国、荷兰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一个科研小组目前正在研究黑猩猩与人类为何在身体和智力方面差别很大,但却在基因结构上近99%的地方都完全相同。科研人员认为,主要是基因表达和基因数量,而不是基因结构将人类和黑猩猩区别开来。知道了两个物种间的差异之后,他们就有可能了解更多有关黑猩猩为什么不会患上艾滋病、阿耳茨海默氏病、癌症和疟疾等遗传疾病的原由。加州大学一位科研人员说:“我们发现人类和黑猩猩间的不同远比人们原先想像的复杂和有意义。许多人都谈到了这种不同,但他们将事情过分简单化了。人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器官,此次研究验证了这一点。”

        那么,艾滋病的传染的几率有多少呢?“艾滋病有3种传播途径”现在成了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可说到这3种途径的传播几率有多少,大部分人就搞不懂了。艾滋病主要是通过3种传播途径传染给他人的,即: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如果一个正常人输进了HIV(艾滋病病毒)阳性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其感染的几率是95%,而一个HIV阳性感染者或已经发病的病人与一个正常人发生性关系的感染几率和性别有一定关系,男传给女的几率是0.2%,女传给男的几率是0.1%,男传男的几率要比以上两种方式大得多。如果母亲是一个HIV阳性或艾滋病的病人,其感染给胎儿的几率是25%,但是如果母亲经过AZT的抗病毒治疗,其胎儿的感染几率下降到8%;经过联合疗法(鸡尾酒疗法)治疗,其胎儿的感染几率可能下降为2%。艾滋病病毒是一种十分脆弱的病毒,它对热和干燥十分敏感。在干燥的环境中,艾滋病毒10分钟死亡,在摄氏60度的环境中30分钟失活。如果一支刚接触病人身体带有血液的注射器,马上刺入正常人体内,其感染的几率小于0.3%。

        地坛医院艾滋病房曾发生过几次在治疗、抢救艾滋病病人的过程中器械损伤医护人员的事情,其中一次是护士在给艾滋病病人注射后,针头掉下刚好扎在护士脚背上。经过一个月、三个月的艾滋病病毒抗体(HIV)跟踪检测,这些医护人员均未被艾滋病病毒感染。实验证明:艾滋病病毒生命力很弱,只能存活于血液中,离开适宜的条件立即死亡。离体病毒,在凝固的血液中不能长期存活。蚊虫叮咬不会传染艾滋病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最近,通过基因研究显示:中国人更易感染艾滋病!从1997年起通过对我国8个民族,2318例普通人群的基因检测的分析,由王福生博士主持的“人类基因组中与HIV-1感染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及其意义”课题组于近日得出结论:和西方白人相比,中国人的艾滋病(HIV)易感性更高,通过性传播的途径,中国人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现就职于解放军302医院传染病研究所生物工程研究室的王福生博士在美国学习和工作期间,就注意到黑人比白人更易感染艾滋病,相关研究发现除社会原因外,遗传因素对艾滋病的易感性有很大影响。由此他想到对于艾滋病,中国人和外国人相比也应有自己的特点。王博士说,近年来研究表明,有3种基因是抗HIV的主要遗传因子,其中CCR5是最重要的因素,CCR5突变后能对HIV产生抵抗力。欧洲人CCR5的突变率是10%,而中国人的突变率只有0.16%,从这个角度讲,中国人更容易被HIV感染。但是,另外两种基因中国人就明显比外国人占优势,它们的作用是延缓艾滋病的发病。
        12.揭开两性畸形人神秘面纱

          

        最近,媒体爆出一件新闻:被尊为性感女皇的著名美国女演员玛丽莲·梦露本是“男儿身”。消息传出,人们再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神秘的“两性畸形人”。自古以来,人类对自身性别的判断就是非男即女。然而,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有相当多的事物不能用如此简单的非此即彼来区分,人的性别分类也是如此。

        ●隐蔽在性别背后的奥秘

        专家们认为,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人至少有3种不同的性别:生理性别,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如果从医学遗传学的角度上看,起码可以分为社会性别、行为性别、心理性别、体态性别、外生殖器性别、内生殖器性别、性腺性别、性激素性别、垂体及下丘脑性别、梁色体性别和基因性别等10多种情况。要判断一个人的性别,首先要搞清楚他的生理性别,因为现行的社会法律、伦理、道德框架都构建于生理性别基础之上,法律规定同性不能结婚,这个同性的“性”,指的正是生理性别。男女生殖器的不同外形和构造特征叫做“第一性征”,决定“第一性征”的是遗传物质———染色体。青春期发育后,男性肌肉结实,喉结突出,声音变得低沉粗犷,长出胡须,出现遗精;女性皮肤细嫩,嗓音尖细,乳房隆起,肌肉柔韧,月经来潮。男性和女性身体的这种种生理变化的性别差异称为“第二性征”,决定“第二性征”的是男女性激素的差别。在医学上,除了根据体表性别特征外,更主要是依据内生殖器官来判定性别。而生物遗传学认为,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有Y染色体是男性,没有Y染色体的是女性。男性的性染色体是由一条X和一条Y组成的配对(XY);而女性的性染色体却是由两条完全相同的X组成的配对(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