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苏军在日本登陆 > 第5章

第5章



                                            勃列日涅夫的老朋友、党的元老基斯连科也为此而费尽心机,明里暗里不断向罗斯托夫提出建议。

        罗斯托夫新总书记对中国的军事力量现代化极为关心。

        因为他比谁都清楚,拥有那样大量人口的中国的军事力量,用欧美的技术实现现代化的时侯,对苏联来说就将成为管束不住的国家。

        不久,在现实中领教这一可怕情况的日子终于来到了。

        一九八X年的上一年十一月五日,上午五时三十分。

        在乌苏里江江畔的伊曼附近,中苏军事对峙的第一线,突然,中国军队近二百门大炮和多管火箭炮向苏联境内开了火。

        目标是达曼斯基岛(即我珍宝岛——译者注)的南方约五十公里的乌苏里江东岸。

        那里是苏军第一百零一师所属的第三十七摩托化狙击团的驻地。

        这个团的约二千名官兵就居住在一个坡度小的丘陵地带。

        从这里可以俯视乌苏里江向中国境内呈弓形婉蜒而流。

        中国军队的炮兵部队领先准备了射击阵地,几乎都隐藏在地下,从地表什么也看不到。

        只有观测弹着点为修正瞄准而提供数据的观测兵,配置在靠近乌苏里江的中国领土的高台上。

        他们也是挖了个人掩体,头上罩着伪装网。

        同十多公里的后方摆开的友方炮兵的联系,通过埋在地下的有线电话进行。

        所以不使用无线电话,是为了防止苏方窃听,事先觉察到突袭的意图。

        在中国军队炮兵阵地附近,在黑暗中只能看到闪闪微光。

        现在,猛烈的准备进攻的射击真的开始了,这显然是中方的突然袭击。

        从炮声和射程看,中国军队使用了三种炮。

        射程一万四千米的一二二毫米榴弹炮约四十门,射程约一万八千米的一五二毫米榴弹炮约二十门,两者都是属于中国师炮兵的火炮。

        从这里就可以明白,中国动员了完整编制的一个师。

        更加强有力的炮兵部队参加进来了。

        这就是师的上级部队——军炮兵直属的射程二万七千米的一三零毫米加农炮。

        这种炮担当了当天炮击的主角。

        一般人都知道,一三零毫米加农烟是从远距离用低弹道发射炸药量多的强有力的炮弹。

        因此,从敌方看来,捕捉炮的位置是极其困难的。

        另外,约四十门多管火箭炮发射的炮弹,划破夜空象被苏军驻地吸去似地落下去。

        这种武器,一门装有四十发火箭炮弹,仅仅二十秒就发射掉;它拥有转瞬间就能把分散在数百米广阔地区的兵员扫平的可怕威力。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它的发明者却是苏联陆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苏战争时把德国陆军吓得发抖的家伙。

        这种武器,如今经中国士兵之手倾注于苏联士兵的头上。

        从炮击的规模和时间来看,这显然是以地面部队进攻为前提的准备射击。

        中方没有动员空军部队。

        如果空军兵力集结到附近的机场,就有可能被经常越过边界前来的苏军侦察机发现,突袭的意图会事先被发觉。

        因为怕出现这种情况。

        中国空军才完全没有出动。

        在起床时间以前,在黑暗中遭到大量而意外的突袭射击的苏军团的驻地,出现了极度混乱和凄惨的惰景。

        苏军的这个驻地,是在能俯视乌苏里江和了望对岸中国领土的不毛的台地上。

        在纵二公里、横三公里的驻地内,并排建有能收容约二千人的一个团官兵的十数栋兵舍。

        这些建筑物在进攻开始后不到十分钟就几乎完全遭到破坏或烈焰纷飞。

        中方的炮击准备得极好。

        一开始就用穿甲榴弹打中了驻地内的燃料库、弹药库、司令部和通讯所等,使这些地方爆炸起火。

        在这次突袭以前,制造了苏军驻地的精密模型,各个建筑物都缩小到分寸不差的程度。

        这些情报是三个月以前因不堪种族歧视和老兵虐待而从现在中国军队炮轰的苏军驻地逃到中国境内的亚洲人士兵(西伯利亚的少数民族)提供的。

        穿甲榴弹是一种可怕的炮弹。

        它装有穿透很厚的混凝土和砖制墙壁、到达内部后才爆炸的特殊雷管,具有除坦克的厚装甲以外普通东西都能打穿的威力。

        在这种穿甲榴弹的轰击下,地下的通讯室也遭到破坏。

        因此,不可能同外部取得联系,从而混乱更加扩大。

        许多官兵只穿身上一套衣服逃到外面。

        这时,袭来了装有在离地表十米左右就炸裂的VT雷管的榴弹。

        这种炮弹没有穿透能力,却是一位把杀伤人员的钢铁碎片四处散布的“报丧之客”

        。

        许多苏联官兵还没有来得及各就战斗部位就被炮弹碎片纷纷击倒。

        被巨大碎片直接打中,四肢断掉的或没有脑袋的尸体躺在那里。

        对于第三十七摩托化狙击团团长伊凡诺夫上校来说,不幸的是苏军炮兵部队没有在近旁。

        已经没有时间组织反炮兵战(炮兵对炮兵的战斗),把中方大炮打哑。

        不,即使苏军炮兵部队在身边,要发现和破坏从设置在地下的坚固阵地进行发射的中国炮兵部队,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要求出动苏联空军也是危险的。

        在日出前的黑暗中,对地面攻击能够准确到何等程度呢?

        如果搞不好,很可能在努力发现目标时就成了最近刚刚增强了的中国地对空导弹的牺牲品。

        伊凡诺夫上校想,只有靠自己打了。

        他确信,在炮击结束以后,中国军队的坦克和步兵部队肯定要进行地面进攻。

        于是,他命令残存的官兵都集中到驻地的西端,即在鸟瞰乌苏里江的地方预先构筑了的几个野战用防御阵地。

        并且命令把没有被大炮击坏的反坦克导弹、反坦克无后坐力炮、机枪、步枪等能够使用的一切武器都配置到那个野战阵地上去。

        伊凡诺夫上校自己也进入了事先准备的在野战阵地中央的钢筋混颜土建造的指挥所,与保全了性命的官兵一起,决心击退即将迫近的中国军队的地面进攻。

        因为从这里,即使用传令兵也能指挥部队行动。

        但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在下一个瞬间,飞来一颗一三零毫米穿甲榴弹,把这个中央指挥所和伊凡诺夫上校的身体一起炸得粉碎。

        在现场,倒塌的混凝土和肉片已经化作一团。

        中国军队连续进行近三十分钟猛烈的准备进攻射击,天亮时突然停止。

        负责地面进攻任务的是中国军队第一百八十六装甲师。

        这个师是特别为准备打苏联而编制的中国陆军的秘藏部队。

        大约从一年以前起,在中国的长春郊外装备了已开始国产的西德造豹式2型坦克约三百辆。

        这种坦克是中国军队现代化的王牌之一。

        装有与超小型电子计算机联动的一二零毫米主炮,中国军首脑指望它将超过苏联的最新式坦克T72。

        再者,师所属的约五百辆装甲车的多数,都装备有德法联合研制的射程四千米的反坦克导弹。

        这种导弹的威力是,从T72坦克的主炮有效射程外一发就能击毁T72。

        多年来,苏军的装甲部队一直是中国陆军最害怕的部队。

        但是现在中国自己终于开始建立了只比苏联强而不次于它的部队装备和编制。

        今天,对于连续进行过猛烈训练的中国第一百八十六装甲师来说,是首次上阵的日子。

        乌苏里江一迸入十一月就结成厚冰。

        四十五吨的豹式11型坦克通过也毫无问题。

        但是,到了一二月份的严冬,气温从零下三十度降到四十度。

        这样,最新式的武器也冻结得不能行动。

        官兵在野外的行动也困难了。

        这是充法依靠装甲师进行迅速机动打击的时期。

        中方选择十一月作为突袭的时期,原因就在这里。

        师的约三百辆坦克,编成各为百辆的三个团。

        大体以二公里的间隔,从三个方向形成三条长线,这个坦克纵队以苏军阵地为目标开始行动起来。

        前进在最北面的是第八十七装甲团。

        团长张中校刚刚从西德的装甲学校留学后回国不久,是中国陆军头等的坦克战的老手。

        在运用豹式2型坦克方面,没有胜过他的。

        张中校指挥下的一百辆坦克,警惕着来自苏军阵地的反坦克导弹的反击,各辆坦克之间离开五十米的间隔,形成一列纵队横渡乌苏里江。

        它的两侧各留一百米的空隙,象保卫坦克行列似的运载机械化步兵的装甲车行列,以相同的速度平行猛进。

        许多装甲车载有霍特反坦克导弹。

        在渡过结冰约二百米宽的乌苏里江中途,张中校指挥下的六辆坦克成了苏军阵地射出的反坦克导弹“萨格尔”

        的牺牲品。

        坦克战不是全员当场死亡就是毫无损伤,二者必居其一。

        燃烧起来的六辆坦克停下了,同伴们也弃之而去。

        中国的装甲部队好象不顾损失似地开上丘陵地带,冲进了苏军阵地。

        随行的装甲车立即卸下步兵,准备好步枪、机枪和反坦克无后坐力炮,边找目标边分散开。

        都是按训练时的做法行动。

        张团长最伯的是苏军摩托化狙击团直属的约三十辆T72坦克的出现。

        “因为装甲很厚,我方炮击恐怕也打不坏。但是,如果坦克兵因炮击而死掉或负伤,它就不能活动了。只能靠这种办法了”

        。

        团长乘坐的坦克,在直属的一个连、四辆坦克护卫下,匆匆忙忙地在苏军阵地内转动。

        张中校为掌握情况和向下级指挥员传达命令而忙得不可开交。

        张中校的判断是,“苏军的抵抗好象已大大减弱。指挥也混乱,有组织的抵抗即将结束”

        。

        突然,在晨曦中,右二十度方向,距离约六百米处,以燃烧起来的燃料库的火焰为背景,出现了T72的黑影。

        团长所乘坐的坦克的炮手没有请求射击许可就瞄准T72发射出穿甲弹,一发就击中了。

        以五倍于音速的速度发射的穿甲弹,依靠弹头的钢的坚硬和运动能量,打穿了T72坦克的炮塔正面(装甲厚度为十五厘米),一瞬间变成了铁屑。

        坦克之间的战斗,要尽快发现对手,即使差一秒钟,也是以发射快者为胜。

        “坦克战就是这样。迟一秒钟就生死分明。”

        张团长对于炮手没有得到车长准许就独断发炮一事没有指责,毋宁说,对于有效地运用了日常的训练成果感到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