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尊严不是无代价的 > 第8章

第8章



                                    李禾农确曾派部下追击,要照正常记述,应该写比如“三营乘船追截”,或者“五连将敌六人悉数击毙”等等,才比较合理。用了这个“中国军队”,范围可就大了,读着有点儿突兀。

            如果看其他文献,这样写法的理由就可以找到了。

            原来,对天皇号进行防空射击的只有李禾农团,这并无异议,但追击和消灭广田一行的,却还有一支部队参战。这就是吉星文所部的西北军三十七师。

            根据曾在五战区担任战地记者的舒耀煌所书《吉星文将军鄂西纪事》一文,提到1938年冬,三十三集团军移驻荆门。天皇号被击中的时候,时任37师师长的吉星文将军驻防姚集、马良镇一带,正在指挥所中。看到天皇号拖着浓烟下降,其参谋人员用望远镜看到该机降落在襄河岸边的沙滩上,并有几个人从机舱中逃出,抢夺了一艘民船,试图顺流而下逃往武汉。参谋判断是日军飞行员试图逃跑,于是请示吉将军当即下令部队前去追击和搜寻。

            有证据表明三十七师的部队参加了对广田一行的最后攻击。

            2007年七七事变七十年纪念日的时候,参加过卢沟桥抗战的六名二十九军老兵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纪念活动,其中一名老兵张可宗(曾任二十九团连长),无意中提到参加过的一次战斗,被文史专家杨保森认为正是击落天皇号的事件。

            1-24抗战老兵张可宗等重返卢沟桥

            张可宗老先生的回忆是这样的:

            大约是1940年前的一天,驻防在湖北荆门一个叫砖头湾的地方的我们接到命令,称一架日军轰炸机中弹,被迫降在阵地附近,要求我们搜寻飞机及驾乘人员。

            经搜寻,飞机降落在一条名叫香河(音)的小河边,机上共有5名日军官兵。5名日军已卸下飞机部分零部件,劫了河中一条小船,杀死水手准备逃跑。双方发生激战,最后,见抵抗无效的日军大佐杀死4名部下,开枪自杀。

            那段时间,日军天天派出几架飞机在驻地上空搜寻,由于河滩上的飞机已用树枝等物伪装,逃过轰炸。出于好奇,我常常和战友们爬上飞机,梦想着哪天也能飞上天。后来,我听说这架飞机运往了沙市。

            其中,香河,应当是“襄河”的误记,此外,日军共死6人,而不是5人,其他都与此战的情况相符。襄河,即汉水,又称汉水襄河,沙洋则是荆门下属地区。

            以上由不同背景的当事人,在不同时代发表的访谈,都提到了天皇号被击中后才迫降的情景。而修理天皇号的记录上,也提到该机多处被击伤,特别是一侧垂直尾翼被打掉四分之一。这些都证明其曾遭到过防空部队的打击,是受伤后被迫降的。所以,中方称“天皇号”被击落应该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综合双方的记述,藤田一行被击落的过程大概如此。

            由于天气和导航(这个确有问题,后面还要交待)的原因,天皇号未能找到武汉王家墩机场,在1月31日下午误入沙洋中国军队阵地上空。这时,藤田降低高度,放慢航速(为了节省油料)在低空盘旋,寻找机场,也可能油料将尽,在寻找地面的日军部队,以准备迫降。这架行动古怪的飞机被李禾农部发现后,八九三团当即对其猛烈开火。由于高度低、速度慢,天皇号当即被连续击中,而它本身没有自卫武器,无法还击。负伤后的天皇号操纵艰难,藤田被迫将其降落在襄河的河滩上。

            仓促之间,飞机又受了重伤,藤田竟能将其基本完好地降落在河滩上,说明他的技术的确是比较过硬的。但是反应迅速的中国守军使其未能脱逃。

            至于落地后这部分日军是被中国军队击毙,还是自相残杀后自杀,那已经不是我们要考据的问题了。

            飞机让中国人缴了,藤田和渡边死了,这次飞行该怎么评价,还需要说吗?

            不幸的是,日本人的思维比较古怪。

            照他们的说法,人死了就成了神。所以,渡边广太郎死了,也变成了神。既然是神,那神还能有错吗?

            击落“天皇号”背后的秘密(12)

            既然神没有错,那神当初买的意大利飞机能有问题吗?

            这……可就不太符合逻辑了。

            日本人却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出了一个初步结论,天皇号的试飞,是成功的!

            得,我们看看日本人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吧。顺便说一下,这一个结论,给中国空军送来一堆军功章的说……

            八

            1-25“天皇号”被俘后照片,可以看到其头部在迫降时损伤

            日本海军一直对陆军颇带讥讽,说他们喜欢“蛮干”。日本海军里面海龟比较多(那年头还不流行海带),陆军里面土包子比较多,这样一来双方有些矛盾,相互看不惯是很自然的。

            不过海军的看法并非全无道理,比如日本陆军在诺门坎打仗就是这样的。当时朱可夫指挥苏军,秘密向前线增援大批装甲部队准备打日军一个泰山压顶。不幸,这个增援部队恰好被回国述职的日本驻苏武官土居明夫大佐在列车上看见了,而且他判断起码苏军有两个机械化师。按说日军这下子该有准备了吧?可是当他对关东军提供这条情报,并且建议“一定要内地增援坦克和飞机,否则作战困难”时,更加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关东军参谋辻政信居然对他说:“回东京以后可千万别乱说,要不然那些少壮军官会把你宰了!”

            得,对这种坏消息日本陆军应付的好办法是掩耳盗铃,照原计划行动。

            结果呢?照冰冷雨天《军国幕僚》的纪录:日军大败,“死残,失踪达17898人,联队长级指挥官几乎全部战死或自杀。第23师团更是损失率达到70.3%,换句话就是被全歼了。身负重伤的第72联队联队长酒井大佐被辻政信找上门去,给他一把手枪。干吗?自杀用。战后自杀的大佐级军官就有三名”。

            辻政信在日本陆军中是号称天才的人物。从这段历史看,日本陆军办事儿,的确有点儿杠头。

            这次对“天皇号”的试航以人机两失告终,可以有两个结论,第一个,这回是失败了,藤田少佐都玩不转的东西谁玩得转?意大利人的飞机不可靠;第二个,这回是失败了,不过可能是个偶然的失误,再找人试航,确认飞机性能再说。

            1-26编入中国空军的天皇号侧视图,据说刷中国空军机徽的油漆是宜昌守军提供的,该机在中国被命名为“沙阳号”。

            偏偏日本陆军提出了第三个结论,试航成功,要多成功有多成功,万岁!

            按照日军的逻辑,天皇号不但飞到了武汉,而且还多飞了一千公里左右,充分证明它的“远征能力”。所以,藤田虽死,试验成功。

            之所以得出这样一个怪异的结论,第一个原因是因为面子问题,如果说这飞机不行,等于说渡边广太郎当初做错了买卖。如今渡边成了日本陆军的神,他犯错,等于说日本陆军犯错,这是不能容忍的。第二个原因是日本陆军当时已经下达了对中国西北重镇兰州的作战计划。兰州当时是苏联物资援华的中转枢纽,对于几乎没有工业基础的中国来说,苏联援华物资是大动脉中的生命之血,兰州就是援华路线上的大动脉窦。为了摧毁中国的外援路线,日军决定在2月中旬对兰州进行大规模的猛烈轰炸,主力就是装备“イ式重爆”的第十二战队。

            这个计划已经下达,就等藤田试验成功的消息传来,即刻发动。

            藤田的试验要是失败了呢?对不起,好像谁都没准备藤田要失败了该怎么办。

            难怪日本海军说陆军“蛮干”。

            其实,日本海军自己这方面也不怎么样。明知道逻辑上海战将由天空主宰,照样大造外观威武雄壮的大和和武藏号,以至于两艘世界最大的战列舰连条小舢板都没击沉过就葬身大海,您说他们比陆军好多少呢?

            其实对于日本陆军发动“兰州爆击”,应该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空军的轰炸机部队在2月5日突然轰炸了日军控制的运城机场。

            日军对兰州的轰炸,从1937年以来就断断续续地进行,运城机场是日军距离兰州最近的基地。由于敌众我寡,抗战前期中国空军的轰炸机部队很少出动,因此运城日军也一直过的很安逸。

            然而,2月5日,在地工人员的配合下,中国空军第八大队却主动发动了一次对运城的远征。

            这是一次只有中国人能进行的远征。

            说这句话的时候萨带了一丝苦笑,不是自豪,而是伤感。

            1-27中国空军袭击运城使用的伏尔梯V-11轰炸机

            因为这次出动的第十中队(中队长刘福洪)使用的,是七架美制伏尔梯V-11轰炸机。这种轰炸机属单翼飞机,性能当时还算先进,为何让人苦笑呢?

            这是因为,这批飞机,要放在其他国家,早就是要报废的东西了。

            根据文献记载,购买的这批飞机一共30架,经手人是行政院长孔祥熙。当时美国方面的最终开价是10万美元一架,而中方负责谈判的孔令俊(孔祥熙的侄女)硬是压价压到了8万美元。结果美方也针锋相对,将飞机的发动机从1,000马力降到了800马力。

            也许孔令俊是想给国家省钱,但这个性能上的让步是致命的。因为伏尔梯V-11型轰炸机是单发飞机,所以发动机马力的问题对于飞行安全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