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金瓯缺 > 第17章

第17章



                                    

        又恐伊:寻消听息,瘦损容光."

        家妓们特别喜欢唱这支曲子,因为它是她们生活的写照,道出了她们的痛苦、心思、生涯和理想.她们唱到过拍时,多情地把星眼乱睃,希望在许多宾客之间发现一个真正的"知曲周郎".如果真的碰到他了,她们真愿把自己的衷曲,倾箱倒箧地向他诉述.别瞧她们现在满身裹着绫罗,谁知道她们在赋税和债务的重重鞭挞下,被逼卖到这里来,当着主人和宾客的面强颜欢笑,背地里却是热泪暗注的苦况?可是她们哪里作得了自己的主!慢说找不到这样一个周郎,就算找到了,自己的心里刚有一点根苗,他又像烟雾般地消逝了.她通过种种下层组织去打听他的消息,不知不觉间为他消瘦了,却还担忧那个幻想中的对象周郎也像她一般多情,为了寻访她而瘦损容光.

        家妓们是最懂得风雅的主人家笼子里的黄莺儿,她们的存在,只为了让主人家和他的宾客们共同风雅一番.她们只有一立方尺的空气可供呼吸,实在闷得透不过气来,巴不得要飞出樊笼,而没有想到,即便飞出这只笼子,仍然要关到另一只笼子中去.她们的命运早被铸定了.

        客人们也喜欢这支曲子,因为他们兴之所至,也不妨偶而客串一个知曲周郎.他们自己家里的鸟笼子还有余额哩!逢场作戏,讲几句知"心"话,填一曲新词,都费不了多少本钱,就此窃取了一个女孩的心,何乐而不为?他们用廉价的同情去骗取歌妓们所幻想的爱情,正是各投所好,互相满足了自己的需要.

        可是他们的同情毕竟是廉价的,而她们的爱情也只存在于幻想中.只有残酷的现实生活一点一点地打破她们的幻想,一寸一寸地磨掉她们的青春,使得她们逐渐在清歌曼舞的红氍毹上站不住脚,最后终于变成为一个衣垢发腻,皱纹满脸的老婆子时,这桩风流韵事才算真正告一段落.在这些老婆子脸上的皱纹中,深刻地印刻着她们被剥削、被蹂躏.最后被人家像一面破鼓似地丢在垃圾箱里的一生,透过它看到反面,不也正是反映着上层阶层人物的空虚、无聊、腐化、罪恶的一生!

        东京的达官贵人们(当然也包括外路的达官贵人)心里本来就是空荡荡、软绵绵的.他们全部的生活背景就是一些海市蜃楼和舞台布景.他们的两条腿站在一堆轻飘飘的云絮中.他们的自身和他们的立足点都是空宕宕、毫无重量的.如果没有这些豪华的饮食起居,没有这些浮糜的笙歌弦乐,没有彼此之间的争权夺利、斗心勾角,没有打情骂俏、欺骗买卖的男女关系来填补心里的空隙,他们就更加显得一无所有了.

        他们以昼补夜地追逐这种生活,他们用一把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刀子在老百姓身上刮下维持这种生活必须的血肉脂膏,想用来充实自己,结果他们心里的空隙却越发扩大了.正因为如此,他们就更加疯狂地追求欢乐,借以证明他们至少在富贵荣华方面还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如果他们再也没有其他的东西值得在人前夸耀的话.

        (四)

        东京贵族三十三洞天的最高层就是官家本人居住的皇宫.刘锜回到东京的第二天就上第一洞天面圣复命.

        那天官家特别忙碌,他手里有三件大事正待自己动手处理,处理的前景并不太顺利,心里感到烦懑.由此可以推想到管领三十三洞天的神仙们也并非一直住在洞天福地中纳福,永远无挂无碍、永无烦恼的.

        前些日子,他随手画了一幅《鸂鶒②戏水图》,准备赐给乔贵妃,不料她有意泄露天机,到处张扬说:画中的一对鸂鶒指的就是官家和她.这样的宣扬照例不会给她带来任何好处,只能成为一场风波的导火线.她也明知道会有这样的后果,却偏要如此做,可见神仙有时也不免要自寻烦恼.风波果然扩大了,最后只好由他自己出来善其后.其实他画的时候,并没有这样明确的隐射,乔贵妃也不是他理想中的鸳侣,现在既成问题,处理起来倒感到非常棘手,画已经裱好,要收回诺言,不再给她,这未免使她过于难堪了.托词技术上还有缺点,把它毁掉,这倒是干脆、彻底的办法,无奈他珍惜自己的作品,好好一幅画,把它毁掉了,岂不可惜!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在画面上多添几对鸳鸯,使它具有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大家看了,皆大欢喜,那就可以天下太平了,可惜这样做的结果要破坏这幅画的全局结构,再加上它已经裱好,要加添上去,也不容易.

        他把画张挂在壁上,自己欣赏了半天,没个摆布处.这是第一件大事.

        前天,他去参观了即将竣功的"艮岳".这座皇家园林,已经造了三、四年,化去他不少心血.总管艮岳工程又兼着"应奉局③"差使的朱勔特别引导他去参观了一块高达四、五丈,生有千百个玲珑剔透的洞窍的太湖石,乘机要求宸翰品题数字.这个朱勔的心肝也像这块太湖石生成千百个玲珑剔透的洞窍.他说这样的神石,几百年也难得一逢,倘非圣朝郅治,这稀世之宝,怎会现迹人间,供为御玩?当时龙颜大悦,当场索笔挥毫,题了"庆云万态之石"六个大宇.后来又去看了两裸矫夭不凡的桧树.他回宫来忽然想到,那左边的一棵桧树,亭亭高标,遮云蔽石,正好像征大宋朝灭辽取燕、威振八纮的雄姿,右边一棵长得比较低矮些,逸枝旁斜,却也有一副偃蹇傲桀的姿态,正好像征辽朝灭亡,天祚帝不得不匐伏在御座前俯首乞降的样子.这两棵桧树都迎合了自己的意思——实际上是朱勔的讨好的想法迎合了他的好大喜功的心理,因而补题了"朝日升龙之桧"和"卧云伏龙之桧"两块字额,使内监送去给朱勔制下玉牌来挂上.这样做了,他心内犹感不足,想要御制一篇《神石赋》、一篇《双桧赋》以志其盛.无奈他笔底窘枯、辞藻贫乏,构思了一个晚上,只写得开头的几联,再也继续不下去,又放不下手,这又是大费脑筋的事情.

        这是第二件大事.

        元旦朝贺之际,他蓦然想起伐辽之役已经公开,需要举行一次隆重的"告庙大典",把这件喜讯上告安置在太庙中的圣祖神宗之灵.想当年在涿州战败后,太宗皇帝背上中了辽兵追骑的流矢,回京后晏了驾,真宗皇帝澶渊之盟,被辽人勒索去三十万两匹银帛的岁币,仁宗皇帝时又增加二十万两匹,先帝神宗皇帝时,辽人又来聒噪,割地数百里.银、绢、土地,都是小事一段,却不无有损皇家的体面.今天大张挞伐,好让受到屈辱的祖宗在九泉之下吐一口气了.

        同时,他还想让目前逗留在京师的金朝的使节遏鲁、大迪乌两人一起参加大典,一来使他们亲眼看到朝廷联金伐辽、敌忾同仇的决心,二来又可使他们震慑于我朝的朝仪威肃、卤簿隆盛,足以折远人之心.

        官家虽然是个富于想象力的艺术家,这两条肯定又是受了别人的暗示、启发,算作自己的发明创造.这个发明,使他十分高兴.大典已定在元宵正节那天举行,他特派兄弟大宗正燕王赵似主持一应筹备工作.既然是自己的发明创造,他对这项工作十分关心,亲自过问筹备经过,连一些小小的节目也不肯随便放过.刚才在苦思作赋、欣赏绘画之余,忽然又想到了有关大典的什么阙失之处,忙派了内监去召燕王,有所垂询指示.

        这是第三件大事.

        燕王尚未召到,恰巧此时刘锜进宫来了.虽然官家的主要注意力已被告庙大典所吸引,却仍然认为召见刘锜是重要的,不等燕王来到,就立刻宣旨传见刘锜.

        刘锜用了像平常一样从容不迫的态度,奏对他去渭州传旨的经过以及与马政在归途中谋面、彼此会商、研究的结果.

        "种师道愿遵旨北行,都是卿周旋之功,"官家听了奏对,频频颔首,"卿此行可谓劳苦功高."

        事情已经隔开一个多月,在此期间,日理万机的官家又不知办好了或者办坏了多少件大事,诸如作画、吟赋、题石、咏桧等等,因此把刘锜赍去要种师道参加太乐会议的原诏和马政赍去要种师道立刻出师雄州的诏旨,混为一淡了.刘锜听出这点,要想把这个重要的区别辨明一下.可是官家没有给他说话的机会.

        "卿办得甚好,"官家连声道,"朕早与王黼说过,种师道之事,只有着刘锜去才能办得妥当.怎奈他们不听,白白耽误了两年,岂不可惜!"

        "微臣离渭州之日,种师道已表示遵旨前往太原,"刘锜抓住机会,立刻奏明,"至于出师河北之事,虽已反复阐明,总要等到马政的明白回奏,才能算为定局.种师道的参议赵隆,久在西陲,多立殊勋,此番随同微臣晋京,对辽事尚有陈述,乞官家恩准赐予面奏."

        刘锜晋宫前,赵隆再三请求他向官家提出这个要求,刘锜答应他相机奏请.

        官家是聪明人,一听刘锜此奏,就明白背后还可能有文章,伐辽之议已决,他再也不想听到任何异议,如果赵隆此来要代种师道有所请求,都可斟情满足他.用人之际,总要迁就些,才好把事情办圆.如果赵隆要讲什么扫兴的话,那就叫童贯他们去抵挡一阵,不要节外生枝才好.于是他向刘锜打听了赵隆的经历,顺势说:

        "朕也久闻得赵隆的名字,铁山一战,羌人丧胆,功在社稷.卿既代他奏请赐对,可饬他先去经抚房与王黼、童贯说了,朕再作理会."

        官家看到刘锜还想陈述什么,就立刻用一种非常体恤的语气截断他道:

        "卿鞍马劳顿,征尘未洗,可谓王事鞅掌.朕特赏假一旬,资卿休沐.元宵日朕有事太庙,这指挥卤簿之事,前日已委了姚友仲,不再烦卿了,卿可回家去好生休息."

        刘锜正待退出时,官家忽然想到刘锜此番汗马功高,必得好好酬庸才是.他忽然想出一个奇妙的主意,笑嘻嘻地说:

        "元宵节热闹非凡,卿可陪赵隆在丰乐楼订个阁子,凭窗俯瞰,让他见识见识辇毂繁华,銮仪盛容.晚上卿夫妇就陪他在丰乐楼赏灯,得便把马扩邀来叙旧,却不是一举数得之计."官家也明白东京的市情,知道时至今日再去丰乐楼订个阁子,绝非容易办到的了,于是回头吩咐张迪道,"这订阁之事,你去办一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