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金瓯缺 > 第57章

第57章



                                    

        "泰山安心养病,"马扩安慰他道,"等到身体痊愈了,种帅自然要派人来接.两军相交,兵革方殷,种帅左右怎少得你老人家?"

        "但得如此,倒也罢了.只是贤婿看看俺这把老骨头,这个病还好得了?邢老头多少日子不让起床."说着,他卷起衣袖,露出一臂膊的崚嶒瘦骨和纠结怒张的暗蓝色的血管.他忽然愤慨起来,用力搥着床档,气恼地骂道:"童贯那厮,害得俺好苦呀!"

        "童贯这等作恶,官家心里也自明白,那天信叔哥哥不是说了,泰山何必为他气恼?"

        "近来俺也想得透了,童贯害了俺,拼着这条老命结交与他.也只是小事一段.只是想到令这等人到前线去主持军事,怎不叫俺忧心忡忡.官家既不相信他,何不就撤了他的职?"

        "待他恶贯满盈之日,自有人收拾他,现在想了也自无用.只是想他童贯在前线纵有掣肘之处,这冲锋陷阵、调兵遣将之事,毕竟还要由种帅主张.童贯那厮岂不愿打了胜仗,他坐享其成!"

        "事情可不是这么简单,"赵隆摇摇头说道,"今日童贯以宣抚使名义节制此军,非昔日监军之比.你看他自己带了一军北上,就是要以此压倒种帅,而我军内部,嫌隙迭生,正好予他以可乘之机.贤婿离军中已久,未知其详,俺近来的烦恼也正是为此呢!"

        于是他沉吟一回,先把种师道与姚古、姚平仲之间的不睦告诉马扩.其实这也不算是什么秘密,马扩早就知道这两家由来已久的明争暗斗.但是赵隆以他平日观察所得,更多地谈到种师道心地狭窄的一面.他说:师克在和.两万熙河军久历戎行,卓著战功,是我军的一大主力.如果种帅存了偏见,把它撤在一边,岂非自损一肢?因此他再三嘱咐马扩到了军中,见到种师道时要转达他的意见.姚平仲少年逞性,但是个血性汉子,是军中的可用之才.熙河一军,也强劲善战.种帅千万要和衷共济,休为一时意气,误了大事.他又说,如果种帅一时憋不过来,要去找端孺出来相机转圜.

        "俺不得到军中去,这调停弥缝之事,全仗端孺从中斡旋了."他叹口气,然后给了种师中一个很高的评价道:"忠以许国,和以协众,西军中的将帅,要是人人都像端孺一样,以大局为重,以一身为轻,事情就好办了.俺这个火爆性子,哪里比得上他?"

        从他高度评价种师中的几句话中,听得出他对他的上司、密友种师道,心中也是不无微词的.至于姚古,他久在他的部下,熟悉他的癖性.姚古既然是竞争统帅中失败的一方面,而且这次又不到前线去,对他的要求自不能与身为统帅的种师道相提并论.

        又经过一阵的沉默,赵隆才郑重其事地谈出了第二个秘密.

        "近年来童贯在刘延庆身上做了多少手脚?只看胜捷军久驻京西,备受优遇,就可知道他的用心险恶.种帅只看到刘延庆一向对他唯唯诺诺,不敢违抗,还以为庸才易使,却不知道他早被童贯拉过去,心已外向了."然后他断然地下结论道,"异日偾两军之事者,必系刘延庆无疑,只怕种帅还蒙在鼓里呢!"

        这是他最不放心的事.过去在军中,怕伤了大家的和气,更怕为种师道多树一敌,隐忍未发.如今战机迫在眉睫,对此他不能再守缄默.他要马扩转告种师道留意此事.作战时千万不要把刘延庆一军放在重要的决胜的位置上,但也不能采取过激的排斥行为,免得"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把刘延庆和他的亲信更怏地驱向童贯一边,减削了自己的力量.然后他补充道:

        "刘延庆不足惜,环庆一军也是我的手足,岂可任人宰割?"

        这个消息对于马扩也是十分震动的.他虽然怀有西军中对刘延庆共有的轻蔑感,却没有料到事态已经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赵隆是个直性子,平时对他无所不谈,只是涉及到军中的大事时,却是深沉和谨慎的,不肯随便发表议论.现在他听赵隆说,一军之内,有人心怀两端,确是取败之道.这个论断,引起他的高度警惕.

        "话虽如此说,贤婿也不必过于深虑."现在是轮到赵隆来安慰马扩,为他打气了.他说,"今日之事,不利于我者数端,有利于我者也有数端,盈绌之数,必须通盘筹计,才得取胜."接着他就屈指历数了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这些就是他在许多个漫漫长夜中深思冥想得出来的结论.有的马扩、刘锜已经听到、见到,有的却具有他们所不能够达到的战略价值.他要马扩把这些都带到统帅部,供今后作战时采用.于是继续道:"总之,事在人为.如能全军用命,万众一心,指挥上又不出什么纰漏,以我西军之兵精将勇、人强马壮,未必不可操胜券."

        马扩点头称是.

        "老一辈的人,筋骨已衰,暮气渐深,不济事了."他携起马扩双手,亲热而又严峻地叮嘱道,"贤婿和信叔、适夷等久在军中历练,今后时势推移,全得看你们年轻的一辈.贤婿呵,你千万不可辜负你爹和俺多年的期望!"

        马扩作了肯定的答复,似乎还不能使他完全放心,他再一次加重语气,反复叮嘱道:

        "贤婿可要记得你大哥、二哥,他们在宗哥川一战中是怎样慷慨捐生的?临到紧要关头,你可不能辱没他们呵!"

        这不仅是一个长辈的殷切期望,也是一个老上司对后辈的谆谆勖勉.临到危难之际,彼此相勉慷慨捐生,这是他们西军中真正的军人们的优秀传统.他们有权利要求别人付出生命,因为他们曾经、现在也仍然准备为战争付出自己的生命.马扩从他的诚恳而迫切的眼色中读出这个意思.一股热气从他的丹田里涌上来,当年在熙河战场上的回忆,也像一道温暖的亮光,照进他的胸膛.他顺手举起一只杯子,把里面的剩茶全都泼到地下,慷慨地保证道:

        "临到危难之际,愚婿如有不听泰山嘱咐,苟且偷生、侥幸图免的,有如此水."

        这个激烈的动作,使得赵隆大大放下心来.

        "将来天下多事,贤婿,你这副肩膀上要挑得起重担呵!"赵隆第三次发言,已经充满着无限亲密的感情.他指着亸娘道:"俺早跟女儿说过,要帮你成为一个俯仰无怍的好男儿,你可是俺一向器重的后辈啊!"

        这是马扩可能从他的严峻的岳父嘴里听到唯一的一句褒奖话.他谢了岳父,又向他作出第三次的保证,这才使他完全放下心来.

        在整个谈话过程中,马扩一直感觉到有一双深得像海洋般的眸子凝视着他.这个凝视是如此执拗,如此大胆.似乎她要想用她的眼眸的钥匙把他还没有向她开放的那一部份心室打开来.

        自从爹病后,亸娘一直在爹的病床前服侍他,没有离开过,但她仍然做了一个行将出发到前线去的征人的家室应该做的事情.在这一个月里,她替他缝了两件战袄、两件罩衫,还细心地在他使用的兵刃的柄上、杆上、把手上都缠上彩绢丝线.就在此刻,她还是不停手地要把一件絮袍的最后几针缝好.

        "这件丝棉的,再要过大半年才穿得上它,"刘锜娘子曾经劝告她说,"军中往来人多,妹子稍稍停停地缝好了它,托人带去给兄弟就是.何必忙在一时,赶坏了身体!."

        亸娘感谢了姊姊,但这是她听不入耳的忠告.她一面感谢姊姊,一面仍然不停手地缝缎着絮袍.她密密地、一针一针匀称地缝着,仿佛要把一颗砰然跳跃着的、含有无限内疚的心(她把造成他们之间一切的痛苦都归咎于自己)都缝进去,放在他随时看得见、摸得到的地方,这样才能使自己略为安心些.

        现在她听了爹跟丈夫说话,由于自己的思潮澎湃,根本没有听明白他们说了些什么,连得丈夫的这个激烈的动作,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她心里只是想道:

        "爹与他的话说完了,该轮到与我说句话了."

        果然爹转过脸来,与她说话了.

        "亸儿,"爹那么不自然地说着,"今夜为爹的心里烦懑,要图个安静,早些睡觉.你这就跟随三哥回家去罢!"

        亸娘完全明白爹说了假话.这些晚上,他老是在枕席上翻腾着,几曾阖上过一回眼?今晚参加了刘锜夫妻特别设在他的病房里的饯行宴会,又跟丈夫说了这些话,伤了神,更加睡不着觉了,哪里还能够早些睡觉.分明他是要找个借口,让她夫妇一同回去,有个话别的机会.说谎向来不是他的习惯,他说得那么拙劣,那么拗口,结结巴巴的,以至女儿一听就明白他在撒谎.

        二十年来,亸娘从爹那里受到的教育,就是要绝对的诚实,在朴实的部队生活中间、在古老的渭州城的老百姓中间,在他们简单的"家庭"中间,诚实就是唯一的信条.她爹是这方面的好榜样,无论对上司、下属、同僚,对女儿,他都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她学了爹的榜样,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隐讳自己的观点,也不掩盖、歪曲她所了解的事实的真相.她认为说谎是可耻的,哪怕对于最亲密的人,哪怕要以一生的幸福为代价,都不能够强迫她说句假话.虽然她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特别当她要否定别人的意见时有她独特的方式,那是既坚决又温柔的,不像爹那样心直口快.爹不但不怕得罪人,有时反以得罪人为快.刘锜娘子要用东京式的生活方式来感化她,她感谢姊姊的爱抚和照拂,这种感谢是真诚的,丝毫不带一点矫揉造作,因为她感到姊的爱抚和照拂的确是出于无比的热情;但她同时又以事实表明她不喜欢东京式的生活,她是个很难使之同化的人.这个否定也是同样真诚,丝毫不容曲解的,因为她真正从内心中抗拒繁华的城市生活.

        虽然在年龄上,在保护人的地位上,在渊博的生活知识上,刘锜娘子都比她拥有无限优势,但在她们两人之间,亸娘是更加具有独立意志的人.她没有被刘锜娘子的柔情密意和深厚的友谊所屈服,刘锜娘子倒在不知不觉中,被她的真诚的力量和坚强的意志所征服、所软化了.

        不回避自己的观点,不说假话,这对于亸娘并不是一种道德的说教,而是长期生活在真诚的人们中间培养起来的习惯,并不是因为感到撒谎的可耻而避免撒谎,她根本没有撒谎的需要.

        现在亸娘发现爹说了一句假话,她仍然没有放下手里的活计,却微微地抬起头来,奇怪地、谴责地对他看了一眼,使爹脸红起了,好像做了什么亏心事,被人发觉了似的.但是女儿不满意的是爹用来表达他的意愿的方式,而完全赞同他的用心,并且要为这个感谢爹.今夜,她自己就是多么强烈地希望早些离开爹,跟丈夫单独在一起.把他们可能相处的最后几个时刻,完全无保留地奉献给他.

        这些天来,他们虽然经常在爹的病房里碰头,一天要有一、两个时辰留在一起,可是他对她说的话还是那么少,有时在一整天之内,他只对她说得三、两句话,大抵是关于爹的病况和调理方面的事情.有时还采取间接的方式,向刘锜娘子问话,由她来回答.他绝少在她面前谈到自己,更少谈到即将到来的离别.他不惯于把自己这种亲密的感情表露出来,并且希望她也能够同样把它隐藏着.她绝对不能容忍这种冷淡的待遇,她不但要求精神上的,也要求他的形之于颜色的热情.她甚至为了这个对他生气了.

        她不明白他暂时还不能够完全理解她的内心世界——一个完全向他开放的感情世界,犹如她暂时还不能够完全理解他的内心世界——一个并不向她特别开放的事业世界一样.但她不但希望,而且错误地相信他已经完全理解她,并且随时准备满足她的要求,而事实上又得不到这方面的真凭实据,这就使她非常痛苦.

        她不能够缄默,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澎湃奔腾的波涛不断涌上来,迫使她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才能使自己的心潮平伏下去.回避自己的观点,隐藏自己的感情,不是她的习惯.她感觉到她是那么强烈地爱着他,这样的强度只有她自己能够意识得到.他当然也是爱她的,他的强度也是不容置疑的.可是在他们之间,一定有什么重要的线索失落了、中断了,婚后的多难的生活并没有把儿时诗一般的回忆带回来.她一定要把断去的线重新接续上."续断"就是她几个月来追求的最大的生活目标.

        就在此刻,当她用着深情的眸子凝视着他、探索他的内心的时候,她自己心里想着的也是这个.

        她缝好了絮袍的最后一针,轻轻把它抚摸一下,仿佛在探测缝进在那里面的一颗温暖的心是否正在搏动.它是从自己腔子里分出去的一部份,一经缝进絮袍,便赋有完全的生命.他携带着它、看见它、穿上它的时候,都会感觉到自己的存在.然后她默默地站起来,这是一个含有催促丈夫回家去的动作.没有向爹告别一声,就随着丈夫回到自己的家.

        (三)

        结婚后的最初阶段,亸娘面临着第一个复杂的,她的能力无法解决的矛盾.这就是存在于她爹与她丈夫之间的矛盾.那是在她婚前的简单生活中没有碰到过的复杂情况.

        亸娘并不理解男子们那么关心着的军国大事,但是凭着少女的敏感,她感觉到他们中间发生了什么麻烦事情,发生了矛盾.后来她找到矛盾的焦点在哪里,她凭着自己简单的推理把矛盾概括为这样的一个公式:

        她爹强烈地反对这场战争,而她作为妻子和媳妇去参加的那个家庭的主要成员不但赞成,而且都要去参加这场战争.

        爹强烈地憎恨酿造这场战争的童贯之流权贵,而她的公爹与丈夫都要受童贯的差遣,她的丈夫还要成为童贯直属的部下,随他到前线.

        在她儿时,她不记得在这两家之间有过什么不同的意见,但这一次的矛盾却是如此明显.爹的病就是这个矛盾发展到顶点的表现.在那一场致病的过程中,她感觉到他们站在完全相反的立场上,她的公爹、丈夫、甚至刘锜哥哥都站在一个方面,爹在东京的朋友也站在他们一边,这是她从爹每次访客回家流露出来的阴沉的面色中推知的;而爹则是孤零零地站在另外一边,没有人支持他,连得他女儿,她自己本人也站在他的对立面上,暗暗反对过他.她不是反对他的主张,而是反对他的固执,因此当他致病时,使她感到刻骨的悔疚.

        她找到了矛盾的焦点,但是没有力量解决它.她不但不能够采取什么行动,说服哪一方面使之统一起来,这是远远超过她能力强度的,并且自己也不知道何适何从.女孩儿一般是根据爱情和信赖的深浅的程度来判断是非,选择道路.她爱爹和结婚前的简单生活,这是丝毫不容置疑的,但她同样也爱这个因为过去的友谊,特别因为现在结婚而缔结了的新的关系的家庭,并且信赖其中的每个成员,这也是丝毫不容怀疑的.这两个家庭都是她生命的组成部分,对它们不能有所偏爱偏废,因而也不能作出是非的判断和选择.它们之间不幸产生了矛盾,这就使她陷入极大的苦恼.在爹的病榻前,除了侍奉汤药,照顾饮食起居以外,除了受尽爹的折磨以外,她的思想不断地在这个死胡同里兜圈子.

        "爹从小就喜欢他,把他看成为自己的孩子."她想道,"多少回说过他长大了一定是个有出息的孩予.是个像模像样的兵(一个像模像样的兵,就是爹骘评人物的最高标准).在结婚前夕,爹还亲口对她说过,'好好去罢!